退役軍人宋家錦:當村醫 守護家鄉廿二載
浯溪村海拔600多米,是三明市尤溪縣管前鎮最偏遠的山村。
每週四,村裏的留守老人便聚集在村口,翹首以盼,等著一位身穿白大褂的醫生來看診,還給老人帶來米麵糧油等物資。
“白大褂”叫宋家錦,今年45歲,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紮根鄉村22年的鄉村醫生。
學醫從軍
宋家錦是管前鎮雙山村人,一家三代學醫從醫,父親還是村裏的第一代赤腳醫生,行醫54年。
“從小父親就教我辨認草藥,讓我背著醫藥箱跟著巡診。那時,車輛少,山路崎嶇窄小,只能靠步行,走到浯溪村最遠一戶家裏要花2個多小時。後來,經濟條件好轉了,就用自行車、摩托車代步。”宋家錦回憶道。
受世代行醫的家庭熏陶,宋家錦對醫學等産生濃厚興趣,報考沙縣衛校西醫士專業,學習了3年。1998年7月他畢業後,12月應徵入伍,在天津某部隊所屬醫院擔任衛生員。
談起入伍初衷,宋家錦説,小時候跟父親巡診時,常聽村裏幾位老兵講上戰場、打土匪的往事。在紅色文化熏陶下,萌生了當兵的念頭。
“在部隊裏,我學到的第一課是醫者仁心,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也得到提升,並養成了守時、行動力強等良好行為習慣。得益於部隊的錘鍊,如今,我在給病人進行院前搶救和轉運工作時,都能鎮定自若地做好急救護理工作。”宋家錦説。
2000年12月退役後,為養家糊口,宋家錦相繼從事過基層醫務、個體經營和貨運等工作。其間,父親因年事已高,無法再長途跋涉給村民看病,提出讓宋家錦回村接棒。
“一邊是熱愛的事業,一邊是養家重擔,如何抉擇,一度讓我很迷茫。”經歷一番內心掙扎,宋家錦順從本心,于2002年12月回到雙山村衛生所,重新穿起了白大褂。
返鄉圓夢
目前,雙山村與浯溪村的常住人口近600人,老人居多。其中,有不少老人患有肢體殘疾。
定期到府給臥床老人清理褥瘡、上藥;安排部署易發疾病預防工作;制定慢性病、並發癥等診療方案;解讀體檢報告單,提醒注意事項;及時與上級醫院溝通,對接病人家屬……這是宋家錦的行醫日常。
早年間,肖大爺因腦部中風長期臥床。其間,尤溪縣民政局等部門機構為他提供了理療儀、輔助設備等。宋家錦就每週到肖大爺家裏,指導他使用設備,規範練習時間,調整飲食結構等。堅持治療了兩三年後,如今,80多歲的肖大爺已經能拄著拐杖走動了。
“看診時,宋醫生態度溫和,很耐心地聽我説完話,細心交代用藥注意事項;走村串戶巡診時,為老人服務不怕臟、不怕累;如果病人不在家,他就到田間地頭去尋人。”談起宋家錦,村民宋興深豎起了大拇指。
為了做好公衛數據,更好服務村民,自2020年起,宋家錦開始著手建立村民健康檔案。“針對重疾、失能、慢性病等患者,我分別記錄下他們每次的患病症狀以及用藥情況。因此,每次病人一打電話來,我一翻看筆電,就大致知道是哪出了問題。”宋家錦説。
黃芪、麥冬、杜仲等草藥是村裏的常見物,村民獲取方便。為了增強村民自身機能的抵抗力,爭取少吃藥,少治療,宋家錦堅持推行中藥調理法,鼓勵並督促村民尤其是老年群體加強鍛鍊,日常再煮些草藥服用。其中,有老人堅持調理了半個多月後,反饋説身體舒服了,走路稍快一些也不會氣喘吁吁。
採購送貨
除了是村醫,宋家錦還是村民眼中的“代購員”。
雙山村距離鎮區約15公里,浯溪村距離集鎮20多公里。山高路隘,有些路段過於陡峭窄小,汽車無法通行,老年人外出採購生活物資十分不便。
得知宋家錦每週都會到管前鎮衛生院集中領取藥品,便有老人請其代買米麵糧油等物資。對此,宋家錦都欣然答應。
“通常,村民們會提前打電話給我,交代買哪些生活物資;會網購的老人則讓我去取寄到鎮上的快遞……我都一一記在本子裏。”宋家錦説。為了出行方便,他還買了一輛越野摩托車,可以直接將物資及時送到居住偏遠的村民家裏。
此外,因村裏老人多數使用老人機,宋家錦在巡診之餘,還會用自己的手機讓老人與子女視頻連線,以訴相思之情。
“宋醫生每次來鎮裏都很忙,除了常規取藥,還得到市場上幫老人買肉買菜等,把車子後備箱塞得滿滿的,回村後再把物資送到村民家裏。他是一位把病患放在心上的好醫生。”尤溪縣總醫院管前分院副院長胡進楓説,在業務上,宋家錦積極參加縣總院安排的進修學習,考取了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資格證。
在今年的中國醫師節,宋家錦獲評尤溪縣第三屆“十佳醫務工作者提名獎”。
“平常,我都住在村裏,週末才有機會回城裏同妻兒相聚。這些年,家裏的事務都靠妻子操持著,對於她,我既感恩又愧疚。”宋家錦説。 (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