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60週年 綠色寶庫 底色更濃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滾動新聞>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60週年 綠色寶庫 底色更濃

2024-10-31 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深秋的大興安嶺林海。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阿木爾林業局的藍莓採購員正在查看野生藍莓品質。
以上圖片均為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提供

核心閱讀

今年,大興安嶺迎來開發建設60週年。60年來,大興安嶺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植綠、護綠、興綠,讓生態家底更厚、富民路子更寬。

大興安嶺林區山連山、嶺接嶺,碧空萬里,林海無際。這裡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主要分佈區和我國唯一的寒溫帶生物基因庫,被稱為“綠色寶庫”。

1964年,時任鐵道兵副司令郭維城、參謀長何輝燕和原林業部副部長羅玉川帶著十萬建設大軍,挺進沉睡千年的林海雪原。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讓大興安嶺靜了、綠了,走向轉型發展之路。

今年,大興安嶺迎來開發建設60週年。近日,記者深入大興安嶺林區,探訪林區人植綠、護綠、興綠,擦亮“綠色寶庫”底色的生動實踐。

科技助力,築牢最北生態屏障

深秋,大興安嶺秀美的浩瀚林海,被大自然調成金燦燦的顏色。

走進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阿木爾林業局的輕基質育苗大棚,千萬盞白色育苗營養杯盛托著一株株細小的紅松種苗,在陽光下綻放著稚嫩的青黃。

“這是我們2020年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作引進的輕基質育苗技術,原先用土培,一個人只能背二三十株苗,現在輕便多了,能背100多株;成苗率也由原先的70%提高到85%。”正在大棚整理托盤的技術員張清林談及輕基質育苗的優勢,立馬打開了話匣子。除此之外,苗木的培育週期也被縮短,原本3年才能培育的樟子松,現在2年就能上山。

隨手拿起一盞營養杯,記者發現與日常見到的盆栽育苗杯不同,土裏面摻雜著星星點點的白色顆粒。“營養杯的原料主要是草炭土和珍珠岩,配比是自己一點點摸索出來的,適合寒溫帶氣候。”張清林解釋,“我們的杯體原料是不織布,上山後可以直接移栽。”

在林區,有句俗話叫:“只造不管,等於白幹。”那麼又該如何優化林分結構,撫育森林資源呢?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探索出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給出了答案。

穿行在松嶺林業局綠水林場150林班的“管片”內,踩在細碎、柔軟的松針上,發出簌簌的聲音。這片平均樹高超過11米,已有25年林齡的落葉松人工純林見證了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的探索過程。

“松嶺林業局一共有6種森林經營模式,我們會針對每一種森林經營模式的不同發育階段林分,分別建立多組監測樣地。”150林班作業組長趙軍正和森林調查設計隊員架設儀器測量樹高,“這一片就是以用材主導的落葉松林多功能經營模式示範林,通過留優去劣、採次留好,採取透光、修枝,採伐被壓木、瀕死木、枯死木,枝丫歸堆等方法進行綜合撫育。”望著參天的落葉松,趙軍頗有感觸。

近年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通過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實施一林一策,努力實現由擴大森林面積為主的外延式發展向提高森林品質為主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從而提升森林蓄積、森林碳匯能力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2023年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共完成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任務21.2156萬畝,試點完成率100%。

大興安嶺北坡,莽莽森林深處,額木爾河緩緩地繞山流淌,蜿蜒迂迴,自然形成的九曲十八灣,靈動多姿。九曲十八灣國家濕地公園保存了完整的大興安嶺沼澤濕地生態系統,202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裡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寶貴的寒溫帶基因庫。

走在公園的環形木質棧道上,太陽能板下一個類似蘑菇的綠色“音響”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那不是音響,是動物聲紋檢測儀,能通過全向型麥克風采集直徑30米範圍內鳥類的聲紋和鳴聲數據,再傳輸、儲存、識別,目前已經識別到100多種鳥類。”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鄧輝介紹,傳統的動物監測手段以人工監測為主,但監測時間短、監測週期長,不能完全反映生物多樣性。現在的儀器不僅可以全天候工作,還可以使用專業演算法自動識別1000多種鳥類。

除了動物聲紋檢測儀,公園還有15台裝備了人工智慧鳥類識別系統的攝像頭。“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正在推動建立統一的保護地系統管理平臺,去年就在多布庫爾、綽納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了生態物聯網感知系統建設,這些動物聲紋檢測儀和攝像頭都將成為感知系統的一部分。”集團公司保護地管理處處長馬銘説。

兩業並舉,端起生態金飯碗

大興安嶺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為這片林海雪原孕育出無數天然、無污染、純綠色的珍饈。

“我國大部分野生藍莓都來自大興安嶺,但早些年大多直接低價賣掉了。”阿木爾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穆臣偉説,他們成立了專業化、商業化運營團隊,將103種産品線上推介銷售,今年1—9月實現銷售收入19萬元。

背倚群山疊翠的大興安嶺,面朝碧波盪漾的黑龍江,這裡建起了一座以藍莓為主題的歐式古典酒堡,一個集産品研發、果酒釀造、觀光旅遊、休閒度假于一體的AAA級旅遊景區。

在阿木爾林業局,人們通過電商平臺,線上上將樺樹茸、蘑菇等銷往各地。這裡曾經僅有中國郵政覆蓋,如今匯集順豐、中通、申通、圓通、韻達等9家快遞公司,每天的收發貨郵件往來不息……去年實現網路訂單銷售11萬餘單。

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森林環抱中,一座座五顏六色的磚瓦房整齊排列,規整的水泥路面上,不時駛過幾輛自駕房車。

“聽説前面有鄂倫春民俗博物館,我們特地來看看。”幾位自駕遊客剛走進博物館,身著鄂倫春族服飾的“講解員”孟彩紅便熱情迎了上來。她是鄂倫春傳統樺樹皮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博物館運營後,她主動來這裡為遊客介紹民族文化、展示非遺手藝。

“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為鄉親們開闢了一條致富新路,今年已經迎來了7萬多名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副鄉長方娜説,近兩年,鄉里圍繞鄂倫春族文化創新宣傳策劃,吸引不少遊客來此參觀、打卡,新修繕的博物館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還提供了創業機遇。

搭建平臺,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

記者走進大興安嶺寒地生物中試基地食用菌實驗棚,一排排形似“小木墩”的菌包筆直羅列,黃褐色的靈芝猶如撐開的小傘,菌蓋層疊錯落,長勢喜人。

“今年我們對3000袋菌包培育試驗,頭兩茬形態佳、品相好,産量達到280斤。”大興安嶺地區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農藝師胡海冰和同事們滿心歡喜,幾分鐘工夫,就摘了滿滿一筐。

菌種進棚、覆土栽培、出芝管理、采收晾曬、封倉越冬……今年以來,地區農林科學院食用菌團隊在菌種種源、栽培技術、種植環境等多個環節進行攻關。從採集野生松杉靈芝,到對菌種種源嚴格把關;從菌種分離,到裝管提純的專業把控;從進行一、二、三級菌種培養,到進棚下地、出芝管理,都下足了功夫。

“我們培育的松杉靈芝生長期一般是兩年,可以收穫三到四茬。”胡海冰告訴記者,從目前收穫的兩茬靈芝的品相和産量上看,這種創新模式是比較成功的,明年準備推廣試種。

在大興安嶺,靈芝不僅可以在棚裏開花,還可以種在野外的樹疙瘩下。走進圖強林業局奮鬥林場的倣野生靈芝採摘基地,陣陣菌菇清香撲鼻而來。俯身看去,如傘如蓋、肥厚有型的松杉靈芝就隱藏在一個個樹樁下。

今年8月,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鄒莉率領專家組來到基地實地考察,針對種植環境、規模、産量及技術難題,對種植戶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還講授了倣野生松杉靈芝種植的基礎理論、栽培方法、日常維護、病蟲害防治以及采收處理等關鍵技術。今年倣野生靈芝收穫後,鄒莉還會來取樣,通過學校的儀器設備精準檢測其所含的微量元素,並帶領專家組和研究生團隊,對林場明年的選址和種植流程進行規範指導。

60年來,大興安嶺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放眼未來,這裡將會讓生態家底更厚、富民路子更寬。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31日 14 版)

【責任編輯:鄭偉】
無障礙
返回頂部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