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能源車主感受“快、簡、好、省”的充電體驗
近年來,福建省新能源車保有量、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滲透率持續提升。在乘聯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7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新能源乘用車國內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標誌著新能源車正成為市場主流。在泉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4萬輛。
去年,福建省工信廳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電動福建”建設的實施意見(2023—2025年)》(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廣智慧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鼓勵採用“統建統營”等方式加快推進老舊小區充電設施建設;結合老舊小區、街區片區改造等工作,在設計及改造實施環節充分預留充電設施供電管溝,滿足充電設施快速接電要求。
針對《意見》中提出的眾多與新能源車緊密關聯的充電場景,國網泉州供電公司圍繞“快、簡、好、省”,不斷提升供電服務水準,為新能源車主提供更優的充電體驗,更好服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
充電樁進小區暢通無阻
家住泉州市豐澤區山水秋鳴小區的王先生,在8月份將家中原有的燃油車更新換代為新能源汽車,至此,他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忠實擁躉。
在選購新能源車的過程中,王先生並沒有太多猶豫。讓他比較擔心的反而是家用充電樁的建設與安裝問題,“對於私家車而言,每天都有較長的固定停放時間,更適用家用慢充的場景。”王先生表示,由於自己居住的是新建小區,且擁有固定産權車位,在購車後,他向物業、供電公司申請安裝充電樁和獨立電錶,不到三天就通電了,這個速度讓他意外與欣喜。
在王先生進入“新能源車”生活的半個月後,他就表示,“就我個人而言,很難再有開燃油車的興趣了。一是因為駕駛體驗,二是因為新能源車的經濟性。”
在安裝私人充電樁後,王先生可以隨意選擇充電時間。他的習慣是設置22點後開始充電。按照峰谷電價計算原則,至次日8點每千瓦時電僅花費0.333元,充滿後即自動斷電。根據性能參數,王先生的汽車行駛每公里花費成本不到0.1元,比起燃油車每公里平均0.8元的花費要便宜不少。
新建住宅小區充電樁
私人充電樁的建設情況,直接影響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願。如何破題?
2023年8月,國網泉州供電公司聯合泉州市住建局、發改委、工信局等部門聯合發出《關於規範住宅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管理的通知》,在全國率先發文規範全市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和運營管理,明確了住宅小區充電區域消防設施要求、充電設施及相關線路的責任分界、工作職責要求,促使房地産公司、施工設計單位、小區物業公司積極參與居住區充電樁基礎建設。
以王先生所在的山水秋鳴小區為例。2023年10月,該小區開始建設地下停車場。泉州市住建局要求開發商東海開發有限公司要在固定車位100%預留安裝條件。
在規劃建設地下停車場時,開發商與施工圖設計單位將充電設施管線安裝納入施工圖紙設計,施工時將管線(含低壓電纜、電纜分支箱、計量表箱)和橋架等供電設施建設到車位,以滿足直接裝表接電需要,供電公司和工程品質監督機構配合做好接電情況的核驗工作,確保每個車位100%能夠安裝上充電樁。
儘管在居住區內充電存在諸多優勢,但從泉州全市範圍來看,像王先生這樣在家就能實現充電自由的新能源車主比例並不高。據悉,截至2024年上半年,泉州居民住宅建成小區私人充電樁僅為4萬個左右。
在安裝私人充電樁這個問題上,受到掣肘最大的是老舊小區,許多住宅小區受限于報裝要求、消防安全、配電容量等因素,無法安裝充電樁。
“選址怎麼讓居民滿意?配電容量不足怎麼辦?充電樁誰來管?車位怎麼協調?”在老舊小區建公共充電樁,這些問題首先要得到解決。
老舊小區充電樁
西湖盛榮苑是泉州鯉城區最熱鬧的老舊小區,小區內部供電管線鋪設年代久遠,電容量設計較低,規劃時也沒有考慮到預留電量。
因此,對電力基礎設施的適應性改造,是老舊小區安裝充電樁首當其衝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打通老舊小區充電“最後一公里”中“最難啃的骨頭”。
改造計劃之初,住建局聯合施工設計單位、小區物業、國網泉州供電公司等,與業主進行協商,將原先的公共停車場進行改造利用,並佔用了部分綠化帶。
施工方案剛出來的時候,有不少業主反對,一方面他們用不上充電樁,另外一方面綠化帶減少會讓小區的景觀受到影響。但在業委會和供電公司、城市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下,這些問題均得到了妥善解決。
這一項目從今年4月開始施工,7月份竣工,小區新增設了2台800千伏安變壓器,共計安裝20個增加漏電保護裝置的充電樁,同時在停車場上還增設了一排涼棚,未來根據充電需要還可以增設光伏板,減少充電成本。
一個良好的社區充電生態應該是怎樣的?隨著新能源車數量的增長,有序充電變得愈發重要。在《關於規範住宅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管理的通知》發佈後,對於老舊小區充電樁建設問題,該通知內容推動了充電基礎設施“統建統營”,即為小區統一提供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維護等服務,解決了老舊小區沒有固定産權車位、停車資源緊張、配電容量不足等問題,提升充電樁運營效率。
一站服務滿足多元需求
充電樁數量少、充電價格高、充電時間長是公共充電樁的三大痛點。
王師傅是一名貨拉拉司機。剛使用新能源車送貨的時候,經常遇上排隊充電的情況。而今年8月,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智慧能源示範站街心公園充電站投運後,在站內休息驛站喝杯水休息的功夫,王師傅的車就充滿了電,最長用時不超過25分鐘。
王師傅的貨車經常往返市區和泉港,最多的時候每天要充3回電。如果選擇慢充,在普通充電站排隊充電一次大概要耗費2個多小時,影響接單的效率。
2024年8月投運的泉州街心公園充電站
有了街心公園充電站,對於很多運營車輛的司機是個福音。充電速度的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還可以選擇帶有檢測功能的充電樁,在充電結束10分鐘內出具的檢測報告中可以獲得電池系統安全狀態資訊及科學的電池維保建議,這對於新能源汽車電池重度使用者是極大的獲益,他們可以實時關注到電池的健康狀態,確保車輛的正常使用。
除了有快充、檢測功能,街心公園充電站還提供24小時超市、餐飲休憩、洗車等綜合服務,方便車主在充電的同時吃飯休息,購買物品,為用戶帶來更加輕鬆、便捷的使用體驗。
“多站融合”智慧能源充電站
集充電站、換電站、分佈式光伏、儲能站、數據中心、5G基站、北斗功能、電動汽車快檢、電池維保、充電設施檢測等功能為一體的泉州街心公園充電站,佔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站內分兩期建有108台超級快速充電樁、4台60千瓦交流 V2G 充電樁、4台 180千瓦分體式帶電池檢測功能充電樁,充電總功率7040千瓦。目前,一期充電站已於今年8月中旬投入運營,二期預計2025年投運。這是當前泉州地區乃至全省最大的公用充電站。
泉州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分佈圖
為客戶打造便捷充電服務的還有半徑越來越小的充電圈。據國網泉州供電公司行銷部市場行銷高級師梁欽賜介紹,在2019年時,泉州地區僅有3000多個公用充電樁,充電半徑約5公里。到了2024年8月,全市公用充電樁翻了不止一倍,達到9千余個,數量全省第一,為新能源車主提供了1.2公里半徑的充電圈,這就意味著每位車主在市區任何地方,1.2公里內都可以找到公共充電樁,大大方便了新能源汽車出行。
充電半徑的縮小得益於泉州市發改委、城市規劃局、住建局等政府部門聯合出臺支援公共充電樁發展建設的相關政策。相關部門綜合考慮交通車流量、停車場建設、電源點佈置等各類因素,以群眾充電便捷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在城市公共區域規劃布點公共充電樁,同時發佈相關補貼政策,吸引了不少充電樁運營商投資建設。國網泉州供電公司也給予運營商客戶電價優惠,提供“三零”服務,並協助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在減少用電投資的同時,實現早接電早用電,儘早投入運營。在各方的推動下,公共充電樁建設得到迅速發展。
電動汽車屆“充電寶”實現共贏
2023年7月,國網泉州供電公司全省率先將充電樁V2G技術引入鯉城區向陽花苑小區,探索在電網緊急限荷、全停故障等應用場景,通過V2G技術發揮電動車汽車“充電寶”作用向電網饋電,削峰填谷,提供兜底電力保障。這次車網融合也為小區應急保障打造了“樣板”。
今年8月9日,國網泉州供電公司聯合蔚來汽車開展電網負荷管理演練,模擬臺區過負荷需要緊急限荷,發動車主在向陽花苑小區試驗“車網互動”V2G反向充電模式,避免負荷壓降。
當蔚來車主張女士收到國家電網“e充電”APP發出的需求響應消息後,立即驅車趕往向陽花苑小區,將車停放在充放電區域連上一台V2G充電樁。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泉州分公司副經理梁欽賜在現場指導客戶通過APP啟動電池放電。
約一個小時,蔚來汽車將動力電池剩餘的70多度電“反哺”到電網。和張女士一同響應需求的還有另外兩位車主,三輛汽車為電網提供了130 千瓦左右的負荷,緩解了高峰時段的負荷壓力,避免拉閘限電。
隨後張女士去蔚來換電站換上了一塊充滿電的新電池。她參加完這次“車網互動”,獲得了400品牌積分,相當於人民幣40元。
國家電網福建電力“雙滿意”(泉州海絲之光)共産黨員服務隊隊員向市民劉女士講解V2G充電樁使用注意事項,解決群眾充電問題
V2G稱為“雙向逆變式充電技術”,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有序充電,能夠解決電動汽車無序充電導致負荷高峰增長問題;另一個是反向充電,一輛輛電動汽車變身為一個個移動“充電寶”,在電力供應緊張的時候,給電網充電,從而使電網負荷更加平穩,電能品質更加穩定。
當前充電樁V2G技術廣泛應用於商業模式,國網泉州供電公司通過與政府住建局、充電樁運營者等各方開展戰略合作,將V2G充電樁引入居民住宅小區,在確保車輛安全前提下,盤活閒置可調節負荷資源,解決小區臺區過載、故障等方面的問題,用科技服務社會民生。
基於V2G技術進入小區,主要創新三種場景應用:在日常運作場景,車樁通過平臺調度讓汽車有序充放電,削峰填谷,保障小區電能品質;在小區故障脫網場景,車樁將作為應急電源向電網饋電,為小區照明、汲水、電梯等提供保安電源;在臺區需要壓降負荷場景,調動車主參與負荷調節,滿足需求側響應,避免壓荷,實現不同場景下的充放電變換。車主參與調節獲得經濟效益,小區居民獲得穩定供電保障,政府實現對民生兜底保供的要求,電網有效調節電力峰谷差保障電網安全,實現多方共贏。(供稿人:李毅鵬 梁欽賜 曹晶 黃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