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振翅共高飛 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發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作用,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實效。”
近年來,嘗鮮新技術、涉足新業態,一批批高素質農民重新走入高校接受再培訓,積極擁抱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經營理念,爭當鄉村産業“頭雁”,為農業農村發展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10月25日,在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現場,陜西榆林市榆陽區常四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常成忙著向眾多客商介紹著自己農場生産的富硒米。
“當前現有富硒水稻種植面積1100余畝,年産量達700噸,同時培育‘稻田蟹’養殖,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不同於父輩的常規種植模式,90後的常成通過水稻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發展,運用新的經營模式,開拓出一條新型農業經營之路,成了當地鄉村振興“頭雁”。
常成家的農場今年又迎豐收。受訪者供圖
成為“頭雁”秘密何在?“走進大學校園接受‘頭雁’培訓,把産業鏈做大做強。”常成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農産品不但要産得好,而且還要賣得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鄒志榮介紹,在科技方面,通過新品種的引進、技術指導、扶持新産品研發、經營方式和服務模式指導,對“頭雁”培育進行系統指導。
據介紹,當前,榆陽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攜手共建産業“頭雁”聯盟産學研基地,成立了種植、養殖、設施蔬菜、農産品加工等類型的5個專家工作站,通過抓三産融合、研産業鏈條、組成果轉化,創新建立“頭雁”研究生服務團,高校科技力量助力“頭雁”發展,輻射服務全區同類型企業和小農戶,發揮“頭雁”示範帶動作用。
據介紹,榆陽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2022年4月開展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計劃5年培育320名“頭雁”,為鄉村産業振興注入活力。
經過3年努力,榆陽區“頭雁”培育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助推了317個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和初加工企業培育壯大,3000多名農戶增收致富,培育形成一批“頭雁”帶動發展典型,發揮自身産業優勢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目前,第一、二期97名“頭雁”已奔赴在榆陽區鄉村産業振興的主戰場;第三、四期103名“頭雁”正在如火如荼地培育過程中。
“頭雁”高飛,引領共富。數據最有説服力:當前,榆陽區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7個,建成現代農業園區71家。農業産業化示範聯合體17家,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3918個。2023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90.94億元,糧食面積119.79萬畝,産量達到44.35萬噸。
鄉村振興,産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高素質農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支重要人才隊伍。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24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緊緊圍繞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人才需求,堅持需求導向、産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聚焦提升技術技能水準、提升産業發展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素養,培育糧食安全守護者、産業發展帶頭人和鄉村振興主力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目前,我國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
農高會臨近結束,像常成一樣的各類“頭雁”將陸續返回家鄉,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把培訓成果應用於“三農”生産一線。
“常成,成為‘頭雁’後,接下來有什麼打算?”記者問。
“計劃把種植面積增加到這個數。”常成伸出5根手指。
“1500畝?”
“不,5000畝!”
(李棟 汪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