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滾動新聞>

壯大耐心資本 助力培育新質生産力(政策解讀·金融支援高品質發展②)

2024-10-29 13: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佈通知,將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範圍擴大至18個城市,並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完善考核機制。政策有何亮點?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更好支援科技創新?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和專家。

促進增量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

業內人士介紹,成立之初,金融資産投資公司主要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業務,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我國目前共有5家金融資産投資公司,為5家大型商業銀行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分別是工銀投資、農銀投資、中銀資産、建信投資和交銀投資。截至6月末,5家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註冊資本合計超過1000億元、資産規模合計超過5800億元。

“2020年以來,按照有關部門安排,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在上海開展股權投資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新出臺的政策作出調整,將促進增量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有助於引導和激勵更多長期資金支援科技創新。”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説。

根據通知,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範圍由上海擴大至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南京等18個城市。“試點範圍擴大至18個科技創新活躍的城市,這些城市科技企業數量較多、研發投入量較大、股權投資活躍,新增金融資源將有效覆蓋我國科技産業發展的前沿地帶。”葉銀丹説。

通知還提出,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將表內股權投資佔比由4%提高到10%,投資單只私募基金的佔比由20%提高到30%。

中金公司研究部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認為,未來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可以運用更多金融資源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有助於引導金融資産投資公司發揮在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企業重組等方面的專業優勢。

優化考核機制也是一大亮點。“股權投資業務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屬性,通知提出‘建立健全長週期、差異化的績效考核體系’,為的是引導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在加強風險管控的同時,按照股權投資業務規律和特點完善考核和激勵機制,提升其進行股權投資的積極性。”林英奇説。

推動資金加速流向新質生産力

我國社會融資總額中,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仍然佔據主體地位。葉銀丹説,推動金融資産投資公司進一步參與股權投資業務,是創新運用金融手段支援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有益探索,表明大型商業銀行在支援科技創新方面將扮演更加積極和多元的角色。從宏觀上看,這有利於優化融資結構,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林英奇表示,近年來,銀行一方面構建針對科技型企業特點的風控機制、專業化金融産品與服務,有效引導信貸資源支援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實施投貸聯動政策,與政府主導的投資機構合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涵蓋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綜合服務,豐富了企業的融資渠道。

新出臺的政策有利於發揮銀行集團客戶資源豐富、産品體系完善等優勢,促進資金加速向新質生産力流動。“集團已從‘募投管退’全鏈條為工銀投資開展股權投資試點業務提供支援。”工銀投資董事長馮軍伏説,在募資方面,工銀投資借助集團萬億級市場資金庫,與市場投資機構開展基金合作;在投資方面,借助集團股權項目庫,高效挖掘、篩選優質科技型企業股權項目;在管理方面,與集團聯動為企業提供“股權+貸款”綜合融資支援;在退出方面,借助集團客戶和牌照資源,實現項目有序退出。

“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從事股權投資業務,可通過銀行集團廣泛的分支機構和客戶基礎,更好地了解科創企業的需求和市場動態,為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還可以依託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以及集團與科創企業長期的業務聯繫,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成長潛力,為股權投資的準入評估及投後管理提供有力支援。”交銀投資董事長陳蔚説。

持續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準

實施還未滿月,政策已“多點開花”。在廣州,工商銀行廣州分行聯合工銀投資子公司工銀資本和廣州産投資本、廣發信德就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深圳,羅湖區、福田區政府與交銀投資達成股權投資基金合作意向。在蘇州,農銀投資、農業銀行蘇州分行與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昆山創業控股集團共同籌組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投向蘇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領域優質科技型企業。

“金融資産投資公司積極性很高,多個試點擴圍地區的股權投資基金已經設立,還有的新設基金已經開始對接具體項目。”葉銀丹説,下一步,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要落實好政策要求,建立健全股權投資業務制度流程,強化內部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風險管控,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依法合規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持續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準。

新出臺政策構建“長錢長投”的環境,是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的有力舉措。“做好耐心資本,必須堅持長期投入、著眼長期回報,這對股權投資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馮軍伏表示,工銀投資將完善制度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從體制機制、政策保障、資源配套、風險管理等方面,大力支援科技型企業,增強股權融資資金供給,借助政策機遇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入,助力培育新質生産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9日 02 版)(記者 葛孟超


【責任編輯:鄭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