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四普”工作全面展開 更多泉城文物將擁有身份證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展開,對濟南而言,它不僅是對城市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守護文化根脈的堅實行動。普查工作讓泉城文物資源逐步顯現,為濟南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古城風采更加熠熠生輝。
從寒意猶存的春雨綿綿,到酷暑高溫的炎夏烈日,再到當下氣溫多變的深秋時節,有一批人不顧天寒、風雨、酷熱,一直奔忙在街頭巷尾、鄉鎮村莊、田野地頭、河畔山間……為的是完成一項普通市民不太了解的重要工作——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這批人就是奔走在文物普查一線的文物普查隊員。
今年1月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全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根據通知,山東省普查工作從2023年11月開始,到2026年6月結束。普查範圍為我省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對已認定、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同時調查、認定、登記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通過“四普”全面掌握我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
今年3月,濟南市各區縣的普查工作人員已經忙碌起來。同時,《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發佈,也拉開了濟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序幕。
《通知》要求,工作中,要根據文化遺産保護髮展新趨勢,將更多反映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物質文化遺産納入文物範疇,做好相關歷史建築、工業遺産、傳統民居、鄉土建築、中華老字號、文化景觀等文物類型的登記工作。要針對內河湖泊、丘陵等容易遺漏和普查難度較大區域,進一步加大普查工作力度。普查內容主要包括普查對象名稱、空間位置、保護級別、文物類別、年代、權屬、使用情況、保存狀況等。
濟南市對“四普”工作及時作出了相關規定,出臺了政策,按照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機制,精心組織實施,建強文物保護隊伍,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
5月16日,濟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在章丘開班,要求堅持應查盡查、整體保護,嚴格普查標準,完善認定公佈機制,嚴懲違法違紀。通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摸清我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家底,推動文物保護工作高品質發展。
以各類古舊建築為主,普查取得新成果
7月2日,市中區啟動了全區“四普”實地調查工作,標誌著全區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式進入實地調查階段,以街道為基本單元,按照國家統一下發的普查底圖和採集軟體,結合現有的文物保護管理相關資料,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細緻的實地復查。
自7月12日起,天橋區以街道為單位全面啟動了“四普”實地調查工作。普查小隊按照預定的計劃和路線,對制錦市街道、北坦街道、緯北路街道及官紮營街道進行了全面的實地調查。對13處“三普”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方位復核,包括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共青團路關帝廟、蜜脂殿、五龍潭秦瓊故里、張東木故居及東元盛染坊舊址、角樓莊北關車站舊址、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築群(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辦公用房、車站郵局和站長室)、陳家樓天主教堂、原山東鐵道公司某用房、車站街津浦鐵道公司高級職員府邸、濟南仁豐醫院、成豐麵粉廠舊址等。同時,還發現了3處新的文物線索,分別為何家花園、山東造紙總廠東廠(原濼源造紙廠)和原濟南啤酒廠。
槐蔭區文物普查隊隊員深入一線,埋頭苦幹,根據新線索的地理位置,精心安排了普查順序,依次為濟南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經三路197號近現代建築、緯八路96號傳統民居、韓家大院。為了確保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該區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人員與五里溝街道、社區進行了充分的溝通,詳細通報了實地調查相關工作安排情況,為文物普查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四普”實地調查工作開展以來,槐蔭區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纍纍碩果,文物普查隊共對轄區內22處文物進行復查,對5處新發現線索展開實地調查,普查進度達到33.33%,普查實地調查階段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槐蔭區將繼續全面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積極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全區文物普查取得新的成果。
走街串巷,發現眾多新文物線索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進入實地調查階段以來,歷城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不畏酷暑,不懼炎熱,紮實開展實地調查工作。目前已完成對洪家樓街道、山大路街道、全福街道、華山街道、彩石街道、港溝街道、荷花路街道、王舍人街道、唐冶街道等街道60處“三普”文物點的復查工作,調查新發現文物線索15處。
章丘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四普”工作,召開章丘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機制會議,印發《濟南市章丘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成立文物普查工作專班,力求摸清文物家底。7月,章丘區文物普查工作隊正式成立,普查隊隨即深入村落開展走訪調研,全面挖掘文物線索,採用復核已有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採集調查新發現線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到一村,召集村內老人座談,記錄口述歷史,填寫《文物普查資訊登記表》,力爭做到全面核查、不漏一處。截至9月2日,實地調查復核55處不可移動文物,調查新發現線索29處,合計84處。
7月5日,長清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開,普查工作隊在長清區萬德街道靈岩村新發現1處建築類文物——檀抱泉;完成了轄區內大成殿、石麟書院講堂和靈岩寺共3處文物保護單位的資訊採集工作。先後在萬德、五峰山、平安、孝裏和文昌5個街道開展野外作業。已完成靈岩寺、五峰山洞真觀、大峰山古建築群、文廟大成殿等3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資訊復查採集工作,新發現文物點3處,徵集文物線索9處。
平陰縣的普查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走街串巷進行文物調查,對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一一進行測量保護。他們在區域範圍內根據線索清單逐一開展實地調查,並加大文物新發現力度,做到符合文物認定標準的普查對象全調查,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優秀的文化遺産資源。
7月9日,萊蕪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啟動儀式在鳳城街道舉行。根據工作安排,萊蕪區各街道(鎮)將分別普查7至10天,爭取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萊蕪區全部文物的野外實地普查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文物普查任務。
7月5日,鋼城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花雨山廟、瀾頭吳家大院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瀾頭劉家老宅進行了實地調查。此次調查行動標誌著鋼城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正式轉入實地調查階段。
8月,南部山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普查工作隊伍走進仲宮街道門牙村,對九聖堂、三官廟等文物進行實地調查。
普查的各類文物是屬於濟南的文化瑰寶
“四普”啟動後,商河縣成為全省最早開展“四普”鎮、街培訓工作的區縣之一。同時,全縣組建縣鎮村三級聯動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3+N”普查隊伍體系,採取“5+2”訪談模式,形成縣鎮村齊抓共管的文物保護格局。商河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的成員們,已經熟練掌握設備操作、拍照繪圖等普查工作的各個環節。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普查隊員圍繞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指揮所舊址、韓廟鎮革命烈士陵園和苑大爺故居進行實地調查,對文物建築空間位置、保護級別、文物類別、年代、權屬、使用情況和保存狀況等資訊進行集中測繪、採集和錄入,確保普查工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高品質完成了數據採集工作。
截至8月13日,濟南市的“四普”調查總數量為549處,復查數量為348處,新發現文物數量為201處,新發現文物的比例達到了57.76%。
8月22日,濟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機制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強調,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産的一次重大契機,對築牢文化事業發展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增強做好“四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保障,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要明確目標任務,把握時間節點,做好普查進度管理,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各項普查任務。要全面落實應查盡查、應保盡保的普查要求。要強化品質控制,保證普查品質,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可靠,高標準、高品質完成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各項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了7年的基本建設,至1956年,在大規模的農業生産建設中出現了破壞文物的嚴重情況,所以國家開展了第一次文物普查。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許多古跡文物被分割侵佔,古建築遭到嚴重的破壞。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遂向國務院請示,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間在2007年開始,目的是進行國情調查,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為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
山東省“一普”工作于1956年10月啟動,1957年6月結束,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8374處,總量排名全國第一。通過“二普”共調查登記16000處不可移動文物。“三普”工作自2007至2011年,共歷時5年,全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3551處。
每一次新的普查,都有新發現。比如山東省在第三次普查中,萊蕪南部徂徠山脈一線發現魯國的長城遺跡,全長30余公里,為我國長城史、古國史、戰爭史和周代考古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範圍更廣,手段也更為先進。自濟南市的“四普”實地調查工作啟動以來,各區縣的普查員深入調查一線,活躍在鄉村、城鎮,奔走在田野、荒山、樹林、河堤、水畔。他們攜帶著探鏟、無人機、相機、卷尺、筆電等設備和工具,沐雨梳風,仔細尋找、調查、勘察留存在濟南這片歷史豐厚的土地上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築、近現代重要遺跡及代表性建築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不可再生,是承載濟南歷史文物的重要實體,是屬於濟南的,也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四普”工作的不斷推進,讓濟南的文物保護成果逐漸豐碩,也讓沉睡在濟南大地上的各類文物“活起來”,讓新發現的散落的文物擁有自己的“身份證”。(趙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