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地方政務> 陜西省>

一座嶺的綠色脈動

2024-10-15 16:35

來源:陜西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位於柞水縣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資料照片)

七十五載歲月崢嶸,巍巍秦嶺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見證著三秦大地波瀾壯闊的發展史詩:陜北黃土高原由黃變綠、黃河由濁變清,關中平原産業加速升級,陜南水更清、山更綠。

七十五載歲月崢嶸,巍巍秦嶺“破繭成蝶”,成為中國人的“詩與遠方”:一條條高速公路、鐵路穿嶺而過,貫通中國南北,將秦嶺內外緊密相連,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七十五載歲月崢嶸,巍巍秦嶺,綠意更蔥蘢。如今,秦嶺陜西段擁有生態空間面積超89%,森林覆蓋面積達82%,生態環境品質達到優良等級的區域面積佔到99%,是真正的“天然氧吧”。

建立網格化護林隊伍

牛背梁,秦嶺主脊,終南之冠。

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的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曾叫老林鄉。

退休了的朱家灣村“老支書”胡平志回憶,以前,村民靠山吃山,或伐木,或採藥,年輕姑娘都不願嫁到這貧窮的深山老林……

如今,曾經靠山吃山的人化身生態衛士,用心守護這座嶺。

朱家灣村的55歲村民王付成是一名護林員。

按照要求,護林員每個月要常態化巡護22天以上。每天早上七八點,王付成吃罷早飯便騎上摩托車出門。

王付成説,看到遊客亂丟垃圾、破壞花草樹木、污染生態環境等行為,護林員都要及時制止。

在這裡,還有很多守護秦嶺的網格員。

朱家灣村把全村126平方公里管護面積分為25個網格。黨員帶頭行動、帶頭認領、帶頭宣傳,全面落實巡查、治理、管控責任。

9月25日,在西安市鄠邑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站,秦嶺保護智慧管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和基層網格護林員視頻連線,詢問各點位情況。管控中心的大螢幕上,15個峪口的實時情況一目了然。

鄠邑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站負責人王希琴介紹,所有禁止出入的峪口都設置了電子圍欄。一旦有人違規進入就會發出警報聲,管控中心的大螢幕上就會出現用紅圈圈出的具體監控畫面,峪口現場很快就有網格員出現,勸離違規人員,管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會進行遠端勸離。

在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資訊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已覆蓋涉及秦嶺的6市39縣508個鄉鎮,對2510個網格單元和近8000名網格員實施動態監管。

打造數字化保護系統

走過一程又一程山路,終於進入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

1980年,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陜西省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

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老林保護站站長張奇奇21歲就來到牛背梁工作,一晃,已有21個年頭。

每週,張奇奇和同事至少要進行一次長線巡護、一次短線巡護,並記錄保護區植物生長、動物活動情況。

張奇奇像介紹自己的老朋友一樣,向記者“盤點”生活在秦嶺裏的羚牛、川金絲猴、黑熊、金錢豹、林麝、斑羚、紅腹錦雞、血雉……

隱藏在樹榦上的紅外相機,是張奇奇最得力的“助手”。

借助野外紅外相機,他發現,保護區監測到的珍稀野生動物越來越多。2020年5月,紅外相機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的活動影像;2021年,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金錢豹……

科技興林,智慧織就“綠網”。如今,一項項高科技手段正不斷應用於秦嶺保護,陜西作為科技大省的優勢在秦嶺保護上得以充分發揮。

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代拴發介紹,目前,“數字”牛背梁正在著力打造中,將構建起“空天地”一體的管控格局。

得益於“人防+技防”,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羚牛的數量由1980年的70多頭增長到如今的350多頭,冬季棲息地的數量和面積均有所增加。

立體遙感監測網路讓秦嶺保護進入了數字監測時代。

“現在,我們還應用了衛星遙感技術。得益於此,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獲取衛星高清畫面,將不同時期的影像進行固化比對。”王希琴説。

如今,秦嶺北麓子午峪、仙峪等31個峪口都實現了智慧化管理。

解鎖綠色發展“密碼”

秦嶺腳下,鄉村綠樹環繞、流水潺潺。

西成高鐵、西十高鐵等一條條鐵路穿山而過,越來越多的山民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

數據顯示,2010年,朱家灣村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23年,朱家灣村接待遊客145萬人次。

位於秦嶺南麓、丹江源頭的商洛市商州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在這裡,守護一泓清水,已成為群眾的共識。

在商州區北寬坪鎮,通過對丹江支流會峪河流域的治理,蟒嶺綠道形成了集休閒、健身、生態觀光功能于一體的景觀帶,帶動了鄉村旅遊産業發展。

在商南縣清油河鎮後灣村,清油河波光粼粼,流經村莊。昔日的窮山村已繪就“綠富美”的生態畫卷。

清油河鎮黨委副書記姚遠告訴記者:“我們打通了後灣村至澗場村的旅遊環線,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今年3月,陜西首個秦嶺南麓林業“碳匯賠償”協作機制在商洛建立,持續為秦嶺生態保護和生態産品價值保駕護航。

變化,不僅發生在秦嶺南麓。

位於秦嶺北麓的藍田縣九間房鎮峪口村是個網紅鄉村。峪口村黨支部書記吝朋濤介紹,去年,峪口村接待遊客超過110萬人次,帶動周邊5個村集體收益180萬元。

今年以來,秦嶺北麓(西安段)以良田、花海、果園等田園風光為基礎,發展觀光采摘、農事體驗、農業研學、戶外拓展等新業態,開展産業文化節、水果採摘節、休閒賞花節等活動10余場次,吸引了大量遊客。

七十五載滄桑巨變,七十五載風雨歷程。秦嶺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見證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鏗鏘步伐。

【責任編輯:尤自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