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賦能要素保障 為高品質發展蓄動能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項目深化年”為總牽引,認真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在支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堅守自然資源底線紅線、提升服務更好惠民利民等方面聚力攻堅突破,著力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到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實現新提升的行動中,以科學的規劃體系,賦能“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高品質發展。
以高品質規劃賦能高品質發展
從山東省會城市到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從“萬億之城”到“努力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的核心支撐”,濟南正一步一個臺階向上躍升,以高品質規劃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一座新時代大城正從規劃藍圖上躍然而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佈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為貫徹落實“多規合一”要求,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標準開展《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構建“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三級,包括市級總體規劃,下設縣級、分區國土空間規劃和鎮級國土空間規劃;三類,即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
市級總體規劃提出構築“山河交融、中心引領、副城支撐、雙星協同”的總體格局,並科學統籌全域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推動形成“一圈一帶四區”的農業發展格局、“一山一河、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一主一副、兩城三軸多圈”的城鎮空間格局,既是濟南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也是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政策總綱。目前,市級總體規劃正在履行國務院審查審批程式。
以要素供給護航項目建設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圍繞下好項目謀劃“先手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力保障要素供給,在護航項目建設上深化提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29萬畝,其中爭取國家和省級指標1.21萬畝,指標總量同比增長40%;上報徵地3.06萬畝,批復徵地1.29萬畝,保障中歐製造國際企業港、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項目落地。
服務工業強市戰略,紮實推進“標準地”改革。出讓工業用地105宗、7235.88畝,同比增加3.22%。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標準地”出讓83宗,4944.6畝,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內新增工業用地全部實行“標準地”供應。
創新盤活利用模式,建成“招商一張圖”和“産業用地超市”。圍繞服務産業項目快速落地,挖潛整合批而未供、閒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空間,建設“産業用地超市”,開啟“雲端”選地,實現項目和土地精準快速匹配。
目前全市“土地超市”已上架地塊143宗、面積7650畝,依託“産業用地超市”實現土地出讓9宗、面積372畝,為濟南高新區光微半導體項目、維泓運倉儲物流項目提供用地支撐。同時,充分銜接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成果,依託網際網路嵌入“招商要素一張圖”,實現數據在發改、投促、工信等部門和各區縣共用,創新“以地招商”新模式。
以科學規劃“精塑”城市功能品質
一份科學的城市規劃,可以提供優質的城市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在“項目深化年”,濟南市提出八個“新提升”,其中之一即“聚力在優化城市功能品質上實現新提升”。為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強化規劃銜接落實、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實施支撐作用。
凸顯特色風貌,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市級總體規劃創新利用黃河、泉水、歷史城區等文化景觀特色資源,塑造“山水泉城”黃河生態風貌特色,推動“泉·城文化景觀”申遺。著力解決濟南東西帶狀狹長帶來的交通擁堵等大城市問題,在主城範圍優化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空間佈局,以多層級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人居環境。認真開展濟南都市圈空間戰略研究,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都市圈1小時生活圈及跨界城鎮圈建立起多層級網路化服務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加強城市設計,打造宜居城市風貌。推進總體城市設計修編和中心城濱水空間、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導則等專項城市設計,完成城市設計管理規定、技術導則和成果標準,完成居住區風貌設計導則編制。
助力城市更新,推動文旅産業融合落地。創新性採取項目異地捆綁聯動、統籌低效用地成片開發、增加複合相容用地等多種舉措,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目前高標準實施老商埠、明府城、上新街等傳統特色街區保護性提升,綜合採用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等方式進行用地整理,並通過控規深化落實等程式保障用地功能與産業功能的匹配,産業研究前置,恢復老街巷歷史風貌,讓歷史城區“活”起來、“火”起來。(王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