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佑綠水青山 共用美好生活(人與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吉林省吉林市萬科松花湖度假區,越野跑愛好者在參加活動。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草原,遊客在觀看馬術實景劇。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遼寧省康平縣,遊客在風箏節活動現場放風箏。
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金秋時節,疊翠流金。神州大地,江山如畫。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近日,記者深入部分省份,探尋各地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編者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
水清海藍漁耕尋趣
本報記者施鈺
“快快快,上來了!”隨著一陣歡呼,廣東遊客蒲先生抄起網兜,利落撈起剛釣上的黃翅魚。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海域上,村民許梅貞正帶著蒲先生和其他遊客在自家海蠣養殖漁排上體驗海釣樂趣。
“這裡面朝大海,環境優美,遊玩項目豐富,很值!”蒲先生告訴記者,他來自廣東省廣州市,很喜歡海釣,前不久入住了許梅貞經營的民宿。許梅貞帶著住客們體驗趕海、海釣、割海蠣、製作漁網等項目,感受海上漁耕生活。
下西坑村依山傍海,風景宜人。“暑假基本滿房,現在客流量也不錯。”自從2019年利用自家閒置房屋開辦民宿,近兩年,許梅貞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咱們村的海域寬廣,海水清澈,環境優美,誰能不喜歡?”許梅貞説。
其實,前些年下西坑村的海域也有過養殖污染問題。“當時海水渾濁,近岸飄散的海腥味很重。”前樓鎮副鎮長沈浩超説。
海域乾淨清澈才能吸引遊客前來。2020年起,下西坑村將沿岸養殖區向外清出800米,並對海域內的養殖區域進行有序規劃,降低養殖密度。同時,推動村民們將泡沫浮球換成塑膠浮球,減少海漂垃圾的産生。
許梅貞積極響應,2022年完成了自家海蠣與龍須菜養殖設施改造。
海域整治好了,日常養護怎麼辦?“龍須菜養殖不需要餌料,還能固定二氧化碳,下西坑村每年龍須菜産量有10多萬噸,村民們不僅能賣菜,還能賣碳呢!”沈浩超介紹,下西坑村聘任專業團隊對轄區海域內的年度碳匯能力進行測算評估,可實現碳交易價值94.6萬元,2023年就賣出了42萬元“藍碳”碳匯。“村裏將碳匯所得的部分資金用於海漂垃圾打撈工作,維護海域生態環境。”沈浩超説。
在村鎮幹部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養殖區域規劃合理,海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海水更加清澈。每年6月至10月的旅遊旺季,許梅貞忙民宿生意,10月到來年5月的養殖季節,許梅貞就做好養殖的活計。“以前只幹養殖能掙半年的錢,現在全年都有活幹、有收入。”許梅貞笑著説。
和許梅貞一樣,村民許炎峰在養殖之餘,辦起了海上休閒體驗漁排。“遊客可以體驗快艇、夜釣、收蟹籠等10余種項目,在漁排裏釣魚,現釣現吃,大家都挺喜歡。”許炎峰説。
下西坑村黨支部書記許桂喜介紹,近兩年,村年均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旅遊創收2000多萬元。
沈浩超介紹,為進一步完善海域聯合整治,前樓鎮將以下西坑村為中心村,聯合周邊的頂上村、葉厝村,成立“農漁旅共富”聯村黨委,開展跨村聯建工作。按照片區化整治思路,進一步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同時,各聯建村以資金、資産、資源入股,依託海域生態資源,探索漁旅融合項目,帶動村民增收。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
礦山蝶變生機煥發
本報記者范昊天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走進烏龍泉街道靈山村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漫山遍野綠意盎然。一泓碧藍的湖水鑲嵌在山坳裏,銀色的瀑布從山上傾瀉而下。不少遊人來此賞景、露營,盡享大自然的山水之美。
58歲的靈山村村民黃三妹,正和10多名鄉親給花苗除草、澆水。“10月份,這裡變成花的海洋,景區更美啦。”黃三妹笑著説,她在景區務工,一年增收2萬多元,“眼看著遊客一天天多起來,生活也越來越好。”
就在5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遍地亂石的廢棄礦山。“我1987年嫁到村裏,當時這裡有大大小小的採石場20多家,村裏大部分人都在採石場打工。”黃三妹回憶。數十年的開採,導致山體傷痕纍纍,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靠山吃山、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2014年,靈山周邊所有採石場全部關停。2019年11月,靈山礦區作為武漢市首例復墾利用先行試點開工建設。
如何讓光禿禿的石質陡坡復綠?“我們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合作,採用山體錨固、主動防護等技術,解決山體除危等棘手問題。”武漢市江夏礦苑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經理張純潔介紹,同時,採取挂網噴播工藝,將含有腐殖質、水、有機物、植物種子等成分的類壤土噴撒在破損的石頭山體上,實現生物防護,讓植物自然生長。
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採坑如何處理?項目實施單位對礦渣、廢料全部進行清理,運進優質改良客土進行回填,復墾新增耕地、林地。在此基礎上,完成客土重構、土地平整、路網分佈、灌溉供排等工程。
靈山礦區生態修復啟動時,現代農業和文化旅遊的發展規劃同步提上日程。“在礦山修復和復綠的過程中,村民們積極參與。”靈山村黨總支副書記熊光得説,他們在園區復墾農用地種上了七彩油菜、波斯菊等,林地上種了紅楓、烏桕等彩葉樹種,打造了落差50米的瀑布和月季花七彩花瀑,原先巨大的礦坑引進山泉水,變成一個漂亮的人工湖。
去年4月,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正式開門迎客。昔日的採礦廢棄地,成為遊人如織的“網紅打卡地”。開園一年多來,共接待遊客約26萬人次。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前不久發佈的數據顯示:靈山礦區經過生態修復治理,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達到2.58億元。靈山植被覆蓋率從2013年的51.8%增長到2023年的63.4%,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調查人員在靈山記錄各類物種640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7種。
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景區的發展,帶動了靈山村等周邊鄉村産業發展和村民增收。“景區帶動50余名村民從事花卉種植與管養等工作。建成8家農家特色餐館,提高了景區的接待能力。”張純潔介紹,經估算,景區可帶動靈山村集體年增收100萬元以上,村民收入也大幅增長。
目前,江夏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正在規劃建設精品民宿、風味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不斷提升園區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功能性配套設施,努力給遊客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張棖
內蒙古自治區輝騰錫勒草原,湛藍的天空下,牛羊散于草原,巨大風車緩緩轉動,遊人們樂享高山草甸草原的壯闊美麗。
輝騰錫勒草原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平均海拔2100米,是世界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在輝騰錫勒園區黃花嘎查,牧民韓巴特爾正在自家的牧家樂裏忙活,將手把肉、烤全羊、奶茶等美食一一端上桌,等待客人品嘗。“現在,來咱們草原的遊客越來越多了,收入也跟著越來越高。”韓巴特爾説。
早些年,輝騰錫勒草原曾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出現退化,牧民生計都難以維持。“那時候,家家戶戶養不少羊,羊越養越多,草越吃越差,草場不斷退化,羊長不了膘,更賣不上價。”韓巴特爾回憶。
為保護草原,察哈爾右翼中旗在輝騰錫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實施全面禁牧,在牧區實施草畜平衡、季節性休牧與輪牧。“沒有這片草原,就沒有我們的未來。”韓巴特爾説。
經過多年的保護與休養,輝騰錫勒草原重新煥發了光彩。“現在嘎查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常能看到狐狸、野兔等動物,來旅遊的遊客也多了。”韓巴特爾説。
“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令人陶醉,我還體驗了蒙古族服飾攝影和傳統奶食品製作。”河南遊客張麗説。
自2006年開設牧家樂以來,韓巴特爾已有7座餐飲蒙古包,19座住宿蒙古包。今年,韓巴特爾已接待4000余名遊客,收入十幾萬元。“接下來,我還要在餐飲、住宿及配套設施等方面繼續改善,讓遊客更加舒適地體驗草原生活。”韓巴特爾説。
近年來,察哈爾右翼中旗依託輝騰錫勒草原,積極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景點。“園區已建成大型旅遊接待中心10處,民俗村4個,農牧家樂旅遊接待點98戶。隨著旅遊服務品質的提升,遊客數量持續增長,農牧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態旅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輝騰錫勒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賈德成表示。
黃花嘎查的牧民劉交運每到旅遊季,就把自家的5匹馬拉到草原上供遊客騎乘。“平均一天收入400元,一年下來有6萬元,不僅供兩個女兒上了大學,還有不少存款呢。”劉交運説。
“近年來,我們加強天然林管護,開展人工林種植,通過嚴格禁牧、科學休牧和合理輪牧等措施,累計完成草原生態修復面積超過10.95萬畝。全旗森林覆蓋率達12.25%,綠化覆蓋率36.2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45%。”察哈爾右翼中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塔拉表示。
如今,生態旅遊已成為察哈爾右翼中旗的一張亮麗名片。通過精準適度開發特色旅遊業,帶動特色産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將草原生態“高顏值”轉換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高産值”。據統計,今年以來,輝騰錫勒草原旅遊區接待遊客數量高達29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15億元。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9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