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和藝術涵養我們的生活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離不開文學和藝術的涵養,因為文學和藝術的價值觀展現了盡善盡美的價值訴求,文學和藝術涵養仁心仁術的價值觀,這是文以載道的重任所在。我們試想一下: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冬去春來,寒來暑往、春華秋實、這些樸實無華的自然生機,本來就可以感蕩心靈。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切藝術均以氣為主,中國的氣只能用心去感受、用意念去感知。這就是氣勢、氣度、氣質、神氣、氣象的深刻含義。孟子講“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如何涵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文天祥講“天地有正氣”。中國文化講一個人氣度如何,主要是看他的精氣神如何,欣賞文藝作品,最看重的也是作品的精氣神。這是中國文藝與西方文藝的重要區別。我們耳聞熟詳的“泰山氣象”、“氣象萬千”、“氣勢如虹”、“氣貫長虹”、“正氣凜然”。這些詞不好直接翻譯成英語。這裡的氣就包涵有氣象、氣勢、正氣的意思,所以説中國文學和藝術追求的是正氣和正義的價值趨向。西方文學和藝術具有表現獨立個性的色彩,強調個性的張揚,征服自然的姿態,所以色彩比較鮮明,手法比較誇張。各有韆鞦,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應該是和諧共處之道。
文學尋求共鳴,藝術尋求寄託。共鳴什麼?寄託什麼?這就需要作者在文藝作品中表達的意境,文與質相得益彰,這是文以載道的深刻含義,也是經典文藝作品的不二法門。比如《千里江山圖》,我們在欣賞該畫卷的時候,意境足以打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靈震蕩,怎能不愛祖國的大好山河?體會道法自然與“宜生曰祥”的寧靜致遠。怎能不感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意境與期盼。看到江山如此多嬌,怎能不去書寫錦繡文章?怎能不去珍惜美好的生活?這種詩情畫意,足以能啟發和涵養我們的文藝修養。
中國畫強調道法自然、天人感應的意境。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雖氣象萬千,但各有韆鞦。比如元朝王冕畫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聖人在《孔子家語》中表揚了蘭花的品質,同時告誡我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清朝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忍,任爾東西南北風。”唐朝元稹在《菊花》中寫道;“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這種氣勢和意境,達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效果。我們在欣賞了花中四君子的高潔氣質之後,也不要忘了袁牧在《苔》這首詩中表達的意境;“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畫鳥畫 96x60cm紙本設色 作者 李光寒
寫意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正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用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李光寒先生的話;“憑著對中國畫藝術的堅守,我從未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有過怨言,即使遇到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我愛花鳥畫,愛至於深,已視花鳥畫藝術為自己的生命。”這是李光寒先生對寫意畫的初心與使命,雖然很質樸,但是卻表達了我們對文藝的嚮往與追求。充實了我們敬畏生命,敬畏“萬物皆有靈”的意境和感悟。優秀的文藝作品,以激蕩人心,鼓舞人心、能覺悟感悟人心為己任。
花鳥畫96x60cm紙本設色 作者 李光寒
“學”者,“覺”也。學習的目的是覺醒,覺悟。我們領悟李光寒先生花鳥畫的意境。貴在能自覺獨立,更能啟發人之心靈深處,從而産生敬畏自然,敬畏萬物有靈的情感共鳴。亞聖孟子告誡我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這是傳統教育的出發點。“君”者,“群”也。作為君子就是群眾的領頭羊,這也是黨要求我們走群眾路線的深刻用意。“王”者,“往”也。司馬遷在《史記》中表揚聖人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中國文化認為“神”者,“伸”也,伸張正義之意。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根底是追求正義與正氣的文化。
在當代喧囂的世界中,自媒體碎片化傳播的環境中,如何遠離浮躁、內卷、躺平這些習氣?嚴肅的講:浮躁之氣是人們的虛榮心在作怪。涵養中國傳統文化“文以載道”的思想,厚植寫意畫的文藝常識,可以治療愚鈍,可以安撫人心,可以啟迪心靈,可以充實人生的氣度。多一分寧靜致遠,少一分心浮氣躁。多一分內心充實,少一分內心空虛。多一分精神愉悅,少一分無病呻吟。這就是涵養文學和藝術的重要性所在。
(作者王兆雷 研究員 媒體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