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推進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 (歐陽易佳)今日,國家林草局召開關於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新聞發佈會。介紹首批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設立以來,保護格局、保護水準、保護能力等方面情況。
“國家公園是‘國之大者’,是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制度創新。”會上,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司長張利明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國家公園建設作出安排部署,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新聞發佈會現場。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建設“國之大者”,國家公園規劃穩步推進
“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張利明介紹。
中國科學院等單位50余位專家評估表明,國家公園內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只,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隻、42隻增長到70隻、80隻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隻增長到7群42隻。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等文件出臺,基本構建了我國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張利明介紹。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紮實推進。“通過加快立法進程、強化管理措施、強化支撐保障,目前國家公園內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民生持續改善,民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張利明説。
張利明表示,下一步,國家公園將繼續推進法治建設、落實規劃任務、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提升保護能力水準、加強科技支撐保障,著力推動國家公園高水準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把握“重中之重”,三江源頭保護行穩致遠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首批、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説,“從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至今,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方面有顯著進步。”
孫立軍介紹,守好“中國水塔”,近年來主要從四個方向穩步發力。
一是高位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出臺。青海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作為“天字號”工程,集全省之力全力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保護。
二是實施大部制改革和系統治理。青海把國家公園所在4縣的國土、水利、林業、農牧、生態局全部劃歸到國家公園,統一行使自然資源資産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管控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打破了九龍治水藩籬。實現了由“種草種樹救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向“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轉變。
三是實現共建共用共治。通過“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制度,讓當地的原住民“端起綠色碗,吃上生態飯”,由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守護者和改革紅利獲得者。
四是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包括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種草、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控、人類活動遺跡修復工程等。
數據顯示,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資源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面積凈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達6%以上。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在99%以上,出境水質40%達到一類以上。
共用“萬物和諧”,國家植物園建設並行推進
“我國已經設立兩個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成效顯著。”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司長王維勝介紹。
王維勝表示,自揭牌以來,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3624號,250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珍稀瀕危植物65種。華南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7596號,244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70種,珍稀瀕危物種359種。兩個國家植物園還推動實施了望天樹、東京龍腦香、紅花報春苣苔、滇西槽舌蘭等16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野外回歸。
數據裏看成效。2023年,國家植物園遊客量為380萬人次,相比掛牌前增長10%;華南國家植物園2023年遊客量為242萬人次,相比掛牌前增長46%。7個自然教育課程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生態環境教育典型案例”。
“目前,兩園正向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的目標穩步推進。”王維勝補充。(實習生徐皓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