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滾動新聞>

韓子勇:中國式現代化與國家文化公園息息相關

2024-08-28 08:56

來源:長江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國家文化公園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按歷史文脈、文化生成發展的規律來建設,創新了文化傳承發展模式,跳出分級管理、屬地管理、分類管理的窠臼,體現了整體性、系統性。”8月24日,在“長江對話黃河:新時代大河文明保護傳承弘揚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韓子勇以《國家文化公園帶給我們的啟示》為題致辭並作主旨報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韓子勇作主旨報告。王箏 攝

國家文化公園創新文化傳承發展理念

“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産保護能力和水準,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近日,在“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獨創的文化理念,這樣一個舉全國之力的偉大工程,正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思路。”韓子勇認為國家文化公園為一個整體系統,揭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在生成發展中最主要的關係、結構、功能和作用,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的“一體化”過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韓子勇作主旨報告。王箏 攝

“國家文化公園是個新詞、熱詞,也引發了人們很多思考,為我們帶來很多啟示。”韓子勇認為,歷史文脈超越今天行政區域。一些歷史上非常耀眼的文化聖地,其核心區域和遺址,今天看來可能還比較偏僻,按行政區劃,可能是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牛河梁、石峁、廟底溝、大地灣、齊家坪、石家河、屈家嶺等,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這也包括中囯革命的聖地井崗山、遵義、延安等地。國家文化公園帶給我們一幅新的、金光閃閃的文化地圖,讓我們不忘來時的路。

作為新時代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的尺度、地理空間、所養育的億萬民眾、面臨的發展創造、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驅動中國式現代化中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因而,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打造中華文化標識,對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傳承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韓子勇認為。黃河涉及9省市,長城是15省市,大運河是8省市,長征是15省市,長江是13省市,黃河、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是相互作用的歷史整體,是恩格斯所言的歷史力量的“平行四邊形”,不可分割、不能拆解、不能碎片化,它們橫平豎直彎折勾,縱到底橫到邊,寫出一個“國”字。“在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的相互作用中,黃河與長江是腹地,功能關係最浩大、最複雜、最綜合、最精微,構成中華文明的雙螺旋。”韓子勇説。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是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黃河、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歸根結底的作用是什麼?對此,韓子勇給出了闡釋,“是他們把我們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多彩的燦爛文化緊緊連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體現一體化的強大凝聚力。”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這些偉大的文化空間、歷史力量、社會區域,縱橫交錯、榫卯鑲嵌、相互作用,構成自洽的、不斷升級壯大的超級模型,如同結構完美,馬力強勁,轟鳴運轉永不熄滅的五缸發動機,驅動沉雄偉大的歷史車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韓子勇作主旨報告。王箏 攝

理解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要穿透密密麻麻、紛亂雜蕪的表像。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每一個都是無法窮盡、讀完的“奧義書”。更重要的是,它們“一部五冊”,無法拆讀、單解,必須連續研讀、交替研讀、關聯研讀,才能領略各自的完整意涵。韓子勇説:“比如長城,為何有長城?長城為何如此長如此久、貫穿中國的歷史時空……這就必須把黃河加進來,把大運河加進來,把長江加進來,把長征、延安、《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加進來,才能完整解釋。”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這樣一個生生不息、匯聚交融的整體揭示了中國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中最主要的關係結構、功能和作用。“正是他們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的一體化過程。”韓子勇説。

中國式現代化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今天,新的長城是眾志成城的人民軍隊,新的長征是中國式現代化和復興偉業新征程,新的大運河是日新月異、領先世界的綜合交通設施體系。”韓子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與國家文化公園息息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結底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在中國的華圖宏構中,如果説黃河、長江流域是居中的核心主殿,長城、大運河、長征則是主殿的梁柱——長征是大廈將傾之時,由中國共産黨人的血肉精魂所鍛造的、支撐這大廈的最新一根梁柱。長城和長征,在近代、在今天,化為恢宏的歷史現場和精神實體,黃河以南的大運河還有通航功用。五千年文明的重心,前三千在黃河一線,後兩千年經濟文化重心南移長江流域。在這個雙核結構中,黃河中下游區位居中,特別是與北方、西向的遊牧人群交往交流交融更為劇烈,歷史、文化嬗變演化更快,成為歷史力量的交匯點,較早形成“中”的觀念。

“其實,準確説應該加上黃河以北的草原遊牧帶——是以黃河為軸向,包括長江、黃河、北方草原的三核一體、三元一體的結構。”韓子勇分析,長城、大運河即是因“中”而生的秩序紐帶、經濟紐帶,長征則是扭轉近現代中國命運的革命紐帶,三條紐帶,把黃河、長江,把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白山黑水……緊緊捆綁在一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總協調人韓子勇作主旨報告。王箏 攝

崑崙與青藏高原

韓子勇認為,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當然不是全部,如果繼續增列這份名單,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包括以南方絲綢之路為代表的“藏羌彝走廊”)、崑崙(包括青藏高原)等,都可能是潛在候選對象。

絲綢之路意義明確、影響廣泛、範圍清晰,打通東西,具有世界意義。絲綢之路中國段,串聯一系列世界文化遺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革命文化遺産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絲綢之路列入國家文化公園,可以補強新疆、西南、南海等薄弱區域,具有戰略意義。

“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慎終追遠。黃河、長江皆源於青藏高原。崑崙和青藏高原,無論古代還是今天,都是具有多種戰略意義的重要板塊。”韓子勇進一步解釋,“崑崙”的觀念,反映中華先民早期宇宙知識,建構中華的時空形態,是中華家山、是壽比南山、高與天齊,與天、天道、天下、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密切相關。崑崙神話、崑崙文化、崑崙玉文化,是早期中國諸族群的文化共相,是“元敘述”,融匯儒釋道,融合廟堂與鄉野,成為精神之山、文化之山、“地天通”之地。

青藏高原崑崙山脈。王箏 攝

“河出昆岡”,張騫鑿空西域,自漢武帝始,黃河被認為源於于闐南山,連接塔裏木河,從“泑澤”(羅布泊)開始伏流,出積石山,被稱“中國河”。漢武帝欽定西域南山為崑崙,這樣一種“命名”和“冊封”,當然不僅源於稀薄的地理知識和典籍中縹緲的言詞,而是基於“天”“天下”“天命“大一統”的秩序衝動。

“崑崙”原指“天”,是“帝之下都”,是中華神祇的三層高臺。河源所出之地,必須是崑崙。河源信仰是共同信仰,這樣的衝動,當然不止于漢族的皇帝,元清兩朝動用國家力量,探尋和朝覲河源的儀仗,規格更高、隊伍更宏大、氛圍更神聖,結果也更貼近地理實際。從漢武帝到忽必烈,再到康熙、乾隆,由他們起筆,為今天的中國地圖劃下一條線,一條2500多公里的線,定下了崑崙山脈東西的兩個端點:新疆的喀喇崑崙和西藏、青海的崑崙山脈。

“這哪是地理科學可以囊括的,也無關河源所出的對錯,而是綿延幾千年的執拗信仰,一種關於崑崙、關於黃河、長江,關於天下、關於中國的信仰。”韓子勇總結道,崑崙從喀喇崑崙到崑崙山脈,續接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直抵黃淮海大平原,是地理學上的“中央山系”,更是文化上的“中華龍脈”。崑崙山系與喜馬拉雅山脈,構成青藏高原北緣和南緣,圍合出中國地理第一級臺階——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週邊,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組成的平均海拔一兩千米的第二級臺階,構成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板塊。

長江源沱沱河。 王箏 攝

“所有和青藏高原相關的河流,都源遠流長,蘊藏巨大水能和綜合價值,在中下游分別發育出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中亞的兩河文明。”韓子勇説。青藏高原250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陸地面積四分之一,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是山宗水源路衝。從這裡發源出輻射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的重要河流:向東是長江、黃河;東南亞方向是瀾湄水系,流經中、緬、老、泰、柬、越六國,流入南海,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幹流全長4880公里;向南發源出怒江-薩爾溫江,全長3240公里(中國境內2013公里),流經中國、緬甸,注入印度洋安達曼海;雅魯藏布江是藏族人民的母親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在中國境內東西流向,流入印度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是恒河兩大支流水系之一,流入孟加拉又叫賈木納河,最終流入孟加拉灣。

在青藏高原的東端、“世界屋脊”的“屋脊”,由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天山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交會出巨大山結,構成帕米爾高原(波斯語“平頂屋”,中國古稱蔥嶺,亞歐民族遷徙的十字路口),發源了印度河的上游——阿裏獅泉河,以及向西流淌、輻射中亞的阿姆河(中國古稱媯水、烏滸水)、錫爾河(中國古稱藥殺水),包括向北匯成中國最大內陸河、新疆人民的母親河——塔裏木河。

1935年9月,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毛澤東登上崑崙山支脈岷山,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生發感慨,作《念奴嬌·崑崙》: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韆鞦功罪,誰人曾與評説?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人類相依為命,是命運共同體。上善若水,水和文明的起源興衰,息息相關,這樣一片區域的地理和人文,怎樣估量都不過分。”韓子勇評價道。(長江網記者 張萌)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