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退役軍人劉擁軍:擁軍從軍行

2024-08-14 14:52

來源:福建省雙擁辦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擁軍,祖籍泉州永春,1968年出生,17歲入伍,從戰士一步步成長為團領導。2014年11月轉業,先後在思明區人民檢察院、街道任職。2020年起挂職開元創新社區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劉擁軍的父親是“英雄三島”中角嶼的守島老兵,為家中晚輩取名“擁軍”“擁政”“愛民”等,寓意軍民一家,血濃于水。

站在特房波特曼財富中心的展廳裏,劉擁軍對大螢幕前的每個場景都如數家珍。作為開元創新社區指揮部辦公室主任,他參與了項目從拆遷到建設再到招商的全過程。

在2020年之前,他對於片區開發建設還是個門外漢,從部隊轉業至今,劉擁軍先後在思明區人民檢察院、街道任職,幹過紀檢、工會、黨建等諸多工作,面對崗位的變換,他總能很快進入角色。“沒有什麼特別的天分,無非是服從、專注、執行。”劉擁軍説。28年的部隊經歷,讓他始終保持著軍人特有的作風。

劉擁軍祖籍泉州永春,1968年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是“英雄三島”中角嶼的守島老兵,為家中晚輩取名“擁軍”“擁政”“愛民”等,寓意軍民一家,血濃于水。劉擁軍帶著父親的期望,一路成長,17歲入伍,之後考上軍校,從戰士一步步成長為團領導,經歷了部隊水與火的洗禮,直到轉業。時光荏苒,原部隊變了、營房變了、工作的環境也變了,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劉擁軍始終堅守著忠誠執著的軍人本色,在不同的賽道書寫精彩的人生。

童年

隨軍轉學是“常態” 調侃自己“沒有小學同學”

劉擁軍調侃自己“沒有小學同學”。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童年時期特殊的隨軍生活——父親所在的部隊駐地經常變動,每開拔一次,他就得換一次學校。

部隊里長大的孩子,轉學是大概率事件。整個小學階段,劉擁軍幾乎一兩年就要轉一次學。“可能同學之間剛熟悉,我就要轉學了。”前幾年,劉擁軍利用假期回到曾經的駐地洛陽,憑著記憶找到曾經就讀過的小學。也是那次,他在學校邊上的小店找到了當年的同班同學。

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雙方相認的共同記憶竟然是“半塊饃”。20世紀70年代,上小學的劉擁軍經常會把從家裏“偷拿”的半塊饃放在土黃色的軍挎包裏帶進學校。課間的時候,他打開挎包,把半塊饃掰成若干小塊,分給班上的同學一塊兒“享用”。當時,一小塊饃成了同學們難得的“美味零食”。

“家裏的東西少了,父母怎會不知道?”原來,劉擁軍的這些“小動作”早就被家長看在眼裏,當父親從老師那裏得知他“偷拿”的饃是和同學一起分享後,也就沒説什麼。此後,他的母親還經常會從伙食裏省出一點肉渣,讓劉擁軍帶進學校和同學分享。

“大方、認真、一板一眼”是小學同學對他的印象,而這些標簽很大程度上來自隨軍生活的浸潤和父母的潛移默化。

入伍

從軍28年 第一次見到女兒時她已一歲半

17歲那年,劉擁軍參軍入伍,從軍28年。他坦言,能夠參軍入伍是這一生讓他最欣慰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兒時的理想、全家的期望,那個年代的男孩子都有一個“愛軍習武、報效國家”的從軍夢。

劉擁軍入伍臨行前,父親對他叮囑:“遇到困難要堅持,待人接物要坦誠。”堅持和坦誠成了劉擁軍的人生信條。在部隊,他既做業務標兵,又當言行榜樣——光榮入黨、考上軍校、當了排長……直到升任團領導,一點一滴地磨煉給了他的人生不一樣的色彩,也要求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部隊。

從坂頭到思北的54路公交車(現954路)是劉擁軍印象最深的一條線路。婚後,妻子來到廈門隨軍,暫時安排在一所學校代課,每天都要坐54路車往返學校和部隊宿舍,一趟搖搖晃晃下來就是一個半小時,那時候全家很難在晚上8點前吃上晚飯。下班早的時候,劉擁軍會在村口的公交站點等著妻子下車,踩著石子路一同回到宿舍。

劉擁軍説:“我在部隊那些年,父母、愛人和孩子對我的事業全力支援,而我對家庭做得很少,虧欠太多。”女兒出生時沒能陪在妻子身邊尤其讓他覺得遺憾,妻子臨産前,劉擁軍專門請了假從廈門回到永春老家陪産,但左等右等,眼看著假期馬上結束,老婆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劉擁軍迫不得已只能匆忙告別妻子返回部隊,這一走就遇上了外勤任務,待他再次回家時,女兒已經一歲半了。

“女兒根本不認識我,我也手忙腳亂,不知道怎麼抱孩子。”劉擁軍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女兒的情景,仍很感慨。如今,劉擁軍的老婆還時常會埋怨他寵溺女兒,但他總是笑笑:“我是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更何況當兵的家庭,孩子的三觀不會偏。”

受到劉擁軍父子兩代軍人的影響,家族中一些後輩也立志參軍。在他們入伍臨行前,劉擁軍都不忘叮囑他們到了部隊要“堅持和坦誠”,他總説:“不管社會怎麼變,軍人的本色不能變。”

轉業

經歷多個崗位 以部隊標準督促自己

2014年11月,劉擁軍開始新生活,他轉業到思明區人民檢察院工作,先後在政治處、公訴科、工會、機關黨委等崗位上輪崗。

脫下軍裝到地方,劉擁軍的軍人作風絲毫沒變。剛進思明區人民檢察院,他不熟悉業務,就苦學法律知識、鑽研辦案技能;機關黨建工作要推進,他又聯繫專家老師組織黨員上黨課。

“哪有需要就去哪,服從是軍人的天職。”轉業後,劉擁軍先後在檢察院、街道任職,2020年又被派往開元創新社區指揮部挂職,參與島內大提升工作。

2023年12月,劉擁軍的手機通話時長達到5400分鐘,“那個月幾乎是每天挂著充電寶在接打電話。”劉擁軍介紹,當時,省市重點工程廈金大橋(廈門段)開工在即,他和指揮部的小夥伴們負責觀音山休閒區中段用地保障。

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餐飲商家、責任單位、村民……都要一對一地挨個對接,協調做工作。劉擁軍説自己沒什麼法寶,就是堅持和坦誠。一遍不行就再一遍,早上不在就晚上,那段時間他幾乎每晚都要到10點後才能回家。

“你一個快退休的老頭兒了,還在折騰什麼?”面對妻子的疑問,劉擁軍説:“我在這個崗位,這就是我的事,我不幹誰幹?”

“上級交代的任務不打折扣,不講條件,不瞻前顧後。”劉擁軍按照部隊的標準督促自己,歷時35天,指揮部順利完成土地保障任務,為廈金大橋(廈門段)開工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7月中旬,劉擁軍乘船登上在建的大橋橋墩,遙望大海,他感慨,自己曾經設想過無數個抵達對岸的方法,唯獨沒想到過這一種。(福建省雙擁辦)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