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發展中感受新時代改革開放脈動
在綠色發展中感受新時代改革開放脈動
——寫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
任 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在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綠色發展的實踐答卷,正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動人篇章,從中能真切感受到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脈動,“我們應當堅定一種信念,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綠色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
前不久,載有中國進口的首單“零毀林和零植被破壞”巴西大豆的貨輪抵達天津港。中糧國際為蒙牛集團旗下企業採購的這筆綠色訂單,是中國積極發展綠色貿易、推動全球農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具體行動,展現出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擔當,折射出中國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此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有國外媒體評價認為。
(一)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增強高品質發展的潛力後勁,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浙江安吉余村,一個因“兩山論”而享譽中外的山村。上世紀90年代,曾經靠山吃山,建起了石灰窯,辦起了磚廠、水泥廠。然而,粗放式發展導致空中沙土飛揚、河裏泥漿遍佈。出路在哪?余村的困惑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
高度“時空壓縮”的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成長的煩惱”“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接踵而至。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十分突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2012年12月,廣東。黨的十八大後首次出京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振聾發聵,“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何方?
思想指引方向,理論創新破題、解題、答題。
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指出“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産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明確“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引領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綠色征程。
從天天“盼藍天”到常常“拍藍天”,從2015年到2023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從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大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採用短流程電爐煉鋼,河鋼集團石鋼公司新廠區噸鋼綜合能耗降低62%,噸鋼水耗降低46%,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減少75%。鐵礦石等大宗物料經高架密閉皮帶通廊,點對點從唐山港京唐港區輸送至廠區……河鋼集團唐鋼公司對生産全流程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構建起低碳、迴圈的綠色生産體系。自2016年啟動綠色工廠培育工作以來,我國已培育八批5095家國家層面綠色工廠,涉及鋼鐵、建材、化工等多個重點耗能行業,産值佔製造業總産值的比重超過17%。
今天的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35%,“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超過全球的一半,全球1/4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長期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的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格林斯通這樣評價:“歷史上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國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樣大幅減少污染的例子。”
“1滴水發6次電”,白鶴灘水電站機組投産,長江幹流上的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長江黃金水道變身清潔能源走廊,截至2024年2月,累計發電量突破3.5萬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超10億噸,減排二氧化碳超28億噸。
“空氣變身‘超級充電寶’”,湖北應城,世界首臺(套)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每天可儲能8小時、釋能5小時,全年發電量約5億千瓦時,標誌著我國新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今天的中國,發展品質更高。從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鏈,到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再到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培育壯大。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定能在新征程上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二)
“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新時代以來,以“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改革,推動取得“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成就,綠色發展成為有力見證。
産業綠色轉型升級進入“快車道”。陜西榆林,一家能源化工公司生産線一派繁忙,經過加熱、分離、催化、聚合,黑色煤炭變身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廣泛應用在安全座椅等高附加值産品中。隨著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産業數字化、智慧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
綠色轉型政策制度用力給力。山東德州,一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接到大筆訂單急需資金,當地銀行設立的“綠色金融示範支行”派出“金融顧問”,僅一天時間就完成放貸。從強化財稅政策支援,到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為綠色轉型提供的政策支援和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助力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産業集群。
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今年6月1日起施行,多地成立生態産品交易中心,創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以改革完善制度機制,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不斷拓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漸成風尚。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汽車,可享受優惠;在外賣平臺點餐選擇“無需食具”,可顯示減碳數量,並獲相應積分;騎單車出行,碳減排量計入賬戶,達到一定條件後可兌換出行福利……綠色消費成為新風尚,低碳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到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佈局,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再到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區域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協作,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改革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充分彰顯以改革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主動。英國商品研究所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約翰·約翰遜認為,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義。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今年5月,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讓産品從生産、貯存、運輸、流通直至報廢的碳排放都“有跡可循”,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
從深入實施《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到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再到推出碳普惠平臺和個人碳賬戶産品……以“雙碳”工作為引領,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努力做到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
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基礎支撐和有力保障,我們必能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實踐充分證明,把“問題清單”當作“改革清單”,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動真格、敢碰硬,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就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三)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在高水準開放中,中國致力於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不斷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各國攜手努力,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利用甘蔗漿製成100%可自然降解的食具、利用秸稈替代原料生産的複合地板……今年4月舉辦的廣交會上,超過45萬件綠色産品廣受海外客商青睞。2013年至2022年,中國綠色貿易規模基本保持增長態勢,進出口總額從8144.3億美元增至10792.8億美元,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開放競爭中練就真本事,中國新能源産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製造國,中國風電、光伏産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援,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這樣評價。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佈:“中國將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目前,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低碳能源投資已經超過傳統能源,中國成為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大貢獻者,累計投資規模達到全球總規模的一半。
在尼日阿加德茲大區,中國能建承建的柴光儲互補項目投産發電,當地實現了從4—6個小時到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供電。在印度維裏亞姆港,由上海振華重工承建的印度首個自動化碼頭正式投産運營,其第二和第三階段計劃于2028年完工,將成為世界上最環保的港口之一。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港,中國新能源汽車由此進入歐洲市場,不僅為這座老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有效促進了當地綠色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守綠色的底色。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中國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讓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夢想得以點亮,將綠色發展理念播撒到各國人民心裏。
2023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佈:將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獎項授予中國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迴圈”,以表彰這一模式對近岸海域塑膠污染治理作出的傑出貢獻。“藍色迴圈”由浙江6300多人、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業共同參與,惠及一線收集群體,達到生態與富民的“雙贏”。
從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到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國理念和實踐引領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以中國智慧和方案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引領時代、胸懷天下的大國責任、大國擔當。
現代化離不開開放,開放成就現代化。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推動實現的是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綠色發展中感受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脈動,我們更加篤定,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定能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潮涌東方,氣象萬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已起勢、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