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頭條區>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從匠人之子到瓷瓶大師

2024-08-14 08:40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長沙8月13日電 題:從匠人之子到瓷瓶大師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栩、劉芳洲

26年前,當肖俊彥走出國企“下海”創業時,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彼時,千年窯火淬煉的“瓷都”湖南省醴陵市,從“釉下五彩瓷”的裝飾圖案到整個“醴瓷”的産業形態,都隨著市場“新陳代謝”發生深刻轉型。那一年,肖俊彥從醴陵市一家國有瓷器廠辭職,與兩名同事一起創建生産瓷器的小作坊。

他們每人投資5萬元,新辦企業命名為湖南銀和瓷業有限公司。“銀和”取“人和”二字的醴陵話諧音。像當年萬千“中國合夥人”一樣,肖俊彥和同伴開啟了創業之旅。

湖南銀和瓷業有限公司的員工在酒瓶生産線上工作(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中國被稱為瓷器之國。醴陵有上千年的瓷器生産歷史,我父親和祖父都是瓷器工匠。”肖俊彥説。

銀和瓷業沒有走藝術瓷、工藝瓷這條醴陵人的“熟門熟路”,而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冷門的“細分市場”——酒瓶。“避免與成熟的生産商和産品競爭。我們生産更偏重實用功能的液態食品包裝瓷器,不同於景德鎮和其他瓷器中心那些更追求華美外形的瓷器。”肖俊彥説。

在走上“新賽道”的最初幾年裏,銀和瓷業經歷了困難時期。酒廠質疑他們的瓷瓶是否真的能裝酒,因為酒瓶通常是用玻璃做的,便於長期穩定封存。

“剛開始給工人發工資都很難。但我向他們保證,一切都會變好。”肖俊彥與合夥人相信,酒裝在陶瓷酒瓶裏,能成為更好的酒;而銀和瓷業的員工們則相信,與企業共度時艱符合“義道”的為人處世原則。這種堅信是醴陵千百年來“民窯瓷器”能穿越歷史風雲變幻、在長期激烈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的“密碼”之一。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肖俊彥相信這句古語。銀和瓷業通過不斷改良泥料和技術,降低陶瓷酒瓶整體吸水率,解決滲漏酒的問題;改用天然氣燒制,不僅環保水準提高,酒瓶生産工藝也更加成熟;在色釉和外形上深入研究,不斷精進品質。

銀和瓷業和醴陵很多瓷廠得到了株洲市和醴陵市政府的支援。醴陵市孫家灣鎮邀請肖俊彥去建廠,在這裡銀和瓷業可以擁有更好的廠房、道路、生産設施、勞動力和稅收優惠。

機遇不斷來臨,銀和瓷業的瓷酒瓶逐步獲得市場認可。在使用了銀和瓷業的産品後,一家四川酒廠的老闆很滿意,酒廠老闆又把銀和瓷業推薦給中國知名白酒廠家瀘州老窖。

湖南銀和瓷業有限公司展廳內擺放的該公司生産的各類酒瓶(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肖俊彥説:“最初我很緊張,當我檢查我們的瓷窯時,我擔心找不出符合瀘州老窖高要求的産品。”與瀘州老窖的接觸,讓他更深切意識到提升品質才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銀和瓷業引入阿米巴管理模式,倡導“和愛、利他”的企業文化;啟用ERP資訊化管理系統,建立5G+AI質檢平臺……去年,銀和瓷業的銷售額超2億元,成了醴陵主要瓷器生産商之一。隨著事業日益興旺,肖俊彥和合夥人被稱為“瓷瓶大師”。

銀和瓷業與酒鬼等知名白酒品牌簽訂了更多合同。公司甚至將産品出口到海外。

在一次展覽上,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商人在尋找酒瓶的過程中,發現銀和的酒瓶最合適。僅這一筆出口訂單,就讓肖俊彥入賬600萬元。隨後銀和的産品又出口到了美國。

湖南銀和瓷業有限公司車間工人在生産酒瓶(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蘇曉洲 攝

公司所在的孫家灣鎮也變得富裕起來,該鎮生産的瓷酒瓶佔據了全國同類市場的約三分之一。

肖俊彥為能在家鄉幫助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而感到自豪。“銀和瓷業有800名員工來自孫家灣鎮和附近農村,他們中一些人以前是低收入甚至貧困的農民。”

謝建軍曾是孫家灣鎮的貧困戶,十多年前被村裏介紹到銀和瓷業任職,現在成了技術副總經理。

肖俊彥還有更大的抱負。他打算將瓷器應用於製造新型電飯煲和微波爐等電器。為此,他正在與著名大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合作,解決有關陶瓷導電、導熱等方面的問題。

肖俊彥和他的合夥人總是聚在一起,討論面對的經營難題。“討論中我們既找到應對之策,又不斷發現合作夥伴在團隊中的價值和作用。我們並肩‘打怪’、一路‘升級’,和衷共濟的事業能走得更遠。”

原標題: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從匠人之子到瓷瓶大師


【責任編輯:尤自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