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視角看中國|中部糧倉“三夏”新景
中部6省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産基地,擁有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中的5個,用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耕地,生産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糧食。
“三夏”時節,黃澄澄的麥田喜迎豐收,夏播正在開展。在這裡,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農業産業鏈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借助衛星視角,一起來探尋中部糧倉的“增糧”訣竅。
圖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右下角建築)及試驗田(左側農田)。科研人員選育的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作物新品種正在田間試驗。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夏至將至,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的試驗田裏,科研人員正頂著烈日在田間觀察、記錄作物生長情況。一旁大樓內的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利用水稻花藥培養技術,縮短育種週期,提升育種效率。
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朱展望告訴記者,該所聚焦糧食産能提升,培育了一批優質高産抗逆的糧食作物新品種。2023年,該研究所推出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湖北省累計推廣面積達2600萬畝。
圖為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高標準農田及土壤數據。通過智慧農情監測和大數據分析,可以精細化指導農戶因地制宜進行田間精準作業。
良法是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途徑。當前正是田間管理關鍵期,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農民操控著植保無人機在田間打藥補肥,水稻高度整齊、綠意盎然。種植基地負責人李科明説,農社把流轉的1萬多畝農田分成4000多個小塊,還在田間安裝了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具體田塊的溫度、濕度、墑情、光照等數據資訊,每個田塊都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農民能結合田塊實際情況和分析研判,因地制宜進行精準作業。”李科明説,這不僅能減少農資用量、降低種植成本,也能保障水稻高品質。
圖為中聯重科農機服務調度中心顯示的5月17日至6月7日,該公司生産的收割機主要服務區域。熱力圖顯示,小麥機收自湖北、河南向安徽北部等地推進。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三夏”時節,一輛輛收割機在農田中穿梭。今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尚躍不僅新購置3台大馬力收割機完成小麥機收,還用4台新式插秧機完成下田作業。“我這個插秧機採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根據播種面積和客戶所需的畝株數,科學匹配插秧機行進速度和行距,實現等距離直線播種。”尚躍説,機插秧品質好、效率高,有利於提高糯稻出米率和糯性。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安徽今年小麥機收率為99.5%,全省陸續投入高性能聯合收割機約17萬台,農機跨區域作業成為豐收時節的別樣盛景。
圖為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的連片高標準農田。
耕地是農業生産的命根子。當下,種糧大戶鐘育賢正在忙著早稻防蟲治病和晚稻育秧工作。在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打傘樹村,連片的1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是按照鐘育賢的實際需求規劃建設的。“機耕道和溝渠怎麼走、田塊怎麼佈局,我都全程參與設計。”鐘育賢説,新修成的高標準農田不僅生産效率提高20%、畝均增産100斤,每畝成本還降了100多元。
圖為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先進製造業開發區,區內聚集了眾多糧食加工企業。
糧食産業提質增效能為我們的飯碗裝上更多好糧。目前,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五得利集團遂平麵粉有限公司正在敞開收購農民的小麥。該公司行政管理經理劉應琛表示,他們聯動種糧大戶和企業發展無公害農産品和優質小麥生産基地,形成工貿農一體化、産加銷一條龍的産業鏈,帶動農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河南省正在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打造小麥、玉米、水稻等産業鏈,分地域做優糧食製品,培育現代食品産業集群,建設綠色食品業強省。
圖為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縣城及周邊衛星影像,標藍區域為今夏農業社會化服務區域。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在山西南部一些地區,農業託管組織近期幫助小農戶統一收割小麥、播種玉米,不僅將小農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還提高了糧食種植效益。
在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中衛鄉浮圖村,家有4.5畝地的農戶劉成華當起了“甩手掌櫃”。“我把地全程託管了,現在外出務工也不用在收穫季趕回來收糧了。”劉成華説,過去農戶忙著外出務工,農田只種不管,小麥畝産也就六七百斤。如今託管出去,生長期有人打藥施肥、收穫時收完送麥到府,全程現代化、耕作更細緻,正常年景小麥畝産達到一千斤以上。
劉成華是翼城縣眾多小農戶的一個縮影。在翼城縣,農業託管組織通過提供標準化服務,實現單環節或全程託管縣域全覆蓋,其中全程託管面積達到5.2萬畝,畝均節本增效355元,畝均增産近200斤,小農戶真切享受到了農業現代化的紅利。
策劃:劉菁
記者:張紫赟 水金辰 黃博涵 周勉 劉金輝 侯文坤 熊家林 許雄 田中全
設計:趙丹陽
編輯:王浩程 姜子煒
鳴謝:
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安徽數據與應用中心
湖北省農科院
新華社安徽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