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地方政務>

對話夏建濤:打造能源領域新質生産力 數智賦能能源産業高品質發展

2024-04-03 13:4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引言:2024年3月25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指導,《智慧中國》雜誌社、國聲智庫、智慧中國大數據産業重點實驗室主辦,上海全應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智慧中國數字能源論壇”在北京舉辦。這是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以來,圍繞數字能源舉辦的首場論壇。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全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建濤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數智賦能+:打造熱電能源新質生産力》的主題演講。會後,國聲智庫執行主任、《智慧中國》雜誌社副社長、智慧中國大數據産業重點實驗室主任徐蘊峰邀請夏建濤作客《智慧中國》雜誌會客廳,雙方圍繞數字能源高品質發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人工智慧+”、打造能源領域新質生産力、“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等話題進一步展開對話交流。

【主要觀點】能源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在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關鍵在於不斷加快能源科技創新步伐,尤其是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推進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發展。能源企業及相關工業網際網路企業要協同合作,搶抓人工智慧發展新機遇,不斷在業務場景中推廣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推進人工智慧賦能能源産業煥新升級,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服務“一帶一路”能源合作。

智慧中國:在數字經濟深度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數字革命應如何與能源革命深度融合,賦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及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夏建濤:能源關係國計民生,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進步。中國煤多油少的礦産資源分佈決定了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體系,煤炭支撐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煤炭資源消耗問題,使得傳統的能源體系不足以支撐中國未來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黨和政府密切把握時代發展潮流,提出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個宏大架構。

新型能源體系最主要的特徵是安全高效、綠色低碳,最重要的表現是能源結構調整,即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在2023年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佔總裝機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過50%,煤電裝機佔比首次降至40%以下。不過,從發電量看,2023年煤電發電量佔總發電量比重接近六成,煤電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主力電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清潔低碳能源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等特點,難以達到電網的並網要求。這就給能源結構調整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報告同時強調:“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作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發揮好煤炭在能源供應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同時重視煤炭清潔利用,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另一方面在保供應的前提下儘快減輕對煤炭和煤電的依賴,加快構建以清潔低碳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供應體系,有序減量替代。

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家能源局于2023年發佈《關於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動數字技術與能源産業發展深度融合,釋放能源數據要素價值潛力,有效提升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水準,促進能源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迴圈經濟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和全國兩會精神,我們要加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用數字科技賦能高壓、輸變電的網路系統,賦能儲能,最終賦能用電端,讓整個能源系統從“源網荷儲”四個方向全面打通、全面數字化,實現精準動態地調控燃煤熱電機組和風光發電機組,精準調峰調頻,最終構建一個穩定高效、智慧靈活、綠色含量越來越高的新型能源體系。

智慧中國:從去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産力,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産力成為熱詞。能源領域如何打造新質生産力?

夏建濤:新質生産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國際整體局勢的變化,提出來的指引中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的一個方向性的理論。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還是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産力實現新的躍升。

在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關鍵在於不斷加快能源科技創新步伐,尤其是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推進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全應科技從2016年開始,重點研究如何把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與發電,尤其是與燃煤熱電的技術深度融合,將數字科技融入到整個能源生産過程中去,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熱電生産全過程的智慧化、自動化和高效低碳化。最終使熱電生産能夠不再依賴於人的經驗,而是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99%以上的自動化運作,而且運作的效果也遠遠超過基於經驗的操作水準。

歷經8年4代産品技術積累,全應科技第五代ADMC熱電智慧調控系統已經在全國13個省近100家熱電企業付諸了實踐,從實際使用的效果來看,都得到了客戶的肯定。除了賦能燃煤熱電,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打磨人工智慧技術,希望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其他高能耗流程工業。我們正在打造智慧化水泥廠,致力於實現從前端的生料沫燒制到熟料沫整個過程的無人化、智慧化;我們還將把這一努力延伸至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我們希望用人工智慧技術為這些高能耗産業賦能,實現高能耗産業的“人工智慧+”發展新模式,為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一份力量。

智慧中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能源企業要如何抓住人工智慧這個歷史機遇,以此來提質增效,獲得新的發展?

夏建濤:我理解的“人工智慧+”就是要把人工智慧有效應用到各行各業,推動中國産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國資委召開“AI賦能 産業煥新”中央企業人工智慧專題推進會,強調中央企業要把發展人工智慧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開展AI+專項行動,深入推進産業煥新,再次釋放出央企將加大力度投資發展人工智慧的明確信號。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也讓人工智慧一夜之間成為全國上下每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名詞。

人工智慧經歷了漫長的近70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隨著底層的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崛起以及強大的計算晶片的出現,人工智慧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人工智慧大模型時代,智慧涌現呈現出了超乎人們想像的智慧化。每隔12個月,大模型的規模就會翻倍地成長。我們可以預期,在不斷精進的算力和數據的加持下,大模型將快速實現對全人類的知識的總結、沉澱和推演,在不久的未來構建出一個超越人的智慧電腦體系,這將帶來一次徹底的科技革命。

由數字經濟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成為全球各大主要國家競爭的制高點。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3年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黨和政府多次出臺各種鼓勵政策,成立發展基金,支援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究。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通用計算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有全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完整的工業産業體系,所有工廠裏的機器每分每秒的運轉,都産生了大量的工業産業數據。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0月1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描繪出了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路線圖,也為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提出了根本遵循。

我堅定地認為,中國要發揮豐富的工業産業數據和應用場景優勢,利用我們的計算能力,打造面向産業的人工智慧體系。全應科技聚焦打造熱電能源這個垂直賽道裏面的人工智慧模型體系,經過8年的努力,利用熱電領域的數據,結合工業機理,打造出了能夠全面覆蓋熱電生産全過程的數字模型體系,實現了電廠無人化、全自動化運作。全應科技這個成功案例也再次證明了,我們走“人工智慧+産業賦能”這條路是行得通的,而且是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求的人工智慧獨特的發展道路。

人工智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拐點,它驅動了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向全新的數字社會。我們要牢牢抓住人工智慧産業機遇,充分利用豐富的數據資源、場景資源、人才資源,持續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慧技術體系發展。我相信,在這次科技革命中,中國將在全球數字版圖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智慧中國: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新十年的起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迎來哪些機遇?

夏建濤:“一帶一路”是中國面向未來世界格局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性部署。中國具有全球最強的工業産能,“一帶一路”是中國産品出口最重要的一個通道。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10年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大批能源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為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全應科技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在陜西西安設有規模龐大的研發中心;2023年12月,全應科技與西安高新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西安數字能源創新中心,以此加快推進陜西省、西安市能源産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合力將西安打造成我國“數字能源之都”。陜西是一個能源大省,陜北的煤炭、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在全國能源版圖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中,西安是一顆璀璨的絲路明珠,也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我們希望搭建更多的創新平臺,把全應科技的智慧化技術與陜西本地的能源産業深度融合、賦能,推動陜西能源産業向著高效低碳的方向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能源支撐,為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實現創造價值。

我與許多能源集團的專家交流,目前“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遇到最大挑戰是:中國應該怎樣把建好的發電廠移交給當地國家,讓當地人能夠安全、穩定地生産發電?這就更加需要利用數字化智慧化的技術去賦能“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熱電生産,實現熱電廠的生産運作智慧化、自動化、安全化、高效化。我們希望,全應科技能夠跟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服務於共建國家的能源産業,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打造能源産業新勢力、邁向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這是我們的使命和夢想。

【責任編輯:王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