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退役軍人林冬松:開荒種出500畝柚林,帶動百戶農戶加入“柚”産業

2024-03-14 15:02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我們種柚子之前,這裡都是荒地,草長得比人還高,無水無路……”站在自家柚子園前,退役軍人林冬松的思緒飄回30多年前。

彼時,退役不久後的他返回家鄉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看著兒時耕種的土地淪為了荒地,心感可惜。

憑藉潮州柑的種植經驗,他從距離三饒鎮90多公里外的福建省引進蜜柚,在反覆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蜜柚種植規模也越來越大,現果園內已種植了500多畝蜜柚,林冬松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種柚達人”。

脫下戎裝換農裝

1982年,林冬松應徵入伍,駐守在“南海戈壁”西沙群島(中建島)。林冬松説,島上的面積僅有幾平方公里,漲潮時只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島上物資匱乏,常年颱風不斷,生存條件艱苦,兩三個月才能收到生活物資的補給。

“淡水資源尤為匱乏,下雨時大家拿桶、盆來收集,洗澡去海裏洗……”林冬松説,正因為這段經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品質才更深入骨髓。

1987年,他退役返回潮州,看到兒時種滿了莊稼的土地現在長滿了雜草,心中便種下了盤活土地的種子。1992年,在陶瓷業內小有成績的林冬松決心回到田地裏。

經過考察,先前有潮州柑種植經驗的他在福建引進了10多畝柚子苗。“柚子與潮州柑的種植有些許不同,對土壤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也是經歷了多次的實驗與調配,才培育出適合種柚子的土壤。”林冬松説。

柚子從種下幼苗到成熟摘果,一般需要5年時間。5年裏,林冬松每天都在果園裏待著,“每棵樹每天都要看上好幾遍,觀察多了,就會發現很多細微的變化。”從播種、摘花、包果到採摘,每個環節林冬松一有發現都會詳細記錄下來,或翻閱書籍,或請教有經驗的專家、果農,或前往福建向當地農戶請教,“問題得到解決,心裏就無比興奮。”林冬松笑著説道。

“愚公”修路開荒育林

功夫不負有心人。5年後,10多畝柚子收穫了“甜蜜果”。2014年,林冬松決心大面積種植柚子,他看中了村裏半山坡的連片荒地,那時地裏雜草叢生、荊棘遍地。親朋好友見狀,連連勸他放棄。

“這塊地其實不錯的,小的時候,村民們天剛泛白便背著食物和水,翻山越嶺來到山中比較平緩的地方種菜,一去便是一天,只是後面大家不願意種地了,才荒廢了。”林冬松説。

同年,他創辦了麻嵐種養專業合作社和饒平縣悅馨農場。開荒路上困難不少。當時坡地上水、電、路都沒有通,僅除雜草就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還要到三公里外的山澗布管引水。

林冬松準備種上柚子

説幹就幹,林冬松帶領著幾十位工人扛起鋤頭、拿起鐮刀割除雜草、種植果苗、建設工棚,鋪設水管等,同時租用挖掘機、推土機等機械大力推動建設工程的進展,花了大半年時間將種柚子的“溫床”建設好。

然而好事多磨,2015年正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山坡發生滑坡,沖掉了園裏近3000棵幼苗,上下山的路都被堵住了。“當時腦子都是蒙的。”林冬松説,經過這麼一遭,也讓他知道了做好道路、山體防護的重要性。

至今,林冬松先後投入600余萬元用於開荒建設,將原本的荒地打造成集約化、規模化的500余畝柚林和200余畝山間稻田,且籌集資金近30萬元修繕山路近4公里。“剛剛修建那會兒,單車都上不去,後來修路後可以騎著摩托車上去,現在底盤高的車就能行走了。”林冬松説。

帶動100戶農戶加入“柚”産業

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天稍亮時,林冬松就開始每日行程,開著車一路顛簸,前往山上柚子果園。

白天在果園裏日常勞作,晚上回到家中挑燈夜讀,查閱和學習相關書籍,為了專業知識的補給,林冬松也經常外出培訓。其中,在2021年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農業農村廳、國家科創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退役軍人雙新雙創培訓班”中,林冬松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採用“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發展”的理念科學對果園進行管理,探索出更多創新可行的做法。

目前,林冬松已帶動百戶農戶一起參與到種柚事業中,其果園每年也能帶動當地近6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每年柚子一上市,林冬松的果園裏都會擠滿前來收購的果商,每年都會有一批柚子銷往俄羅斯。

“輕舟已過萬重山”,走在山裏小道,駐足在柚林間,望著滿園的柚子樹,林冬松喃喃自語道:“馬上清明,是時候準備病蟲害消殺了。”(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