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吳元科:讓軍姿挺立在希望的田野上
軍魂始終立正,本色從未稍息。作為一名60後退役軍人,吳元科把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始終踐行著黨旗下的錚錚誓言。用最優美的軍姿、最踏實的行動和最閃光的奉獻,將一名黨員的擔當、退役軍人的本色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衝鋒,向著勝利的方向
1979年,伴隨著戰爭的炮火聲,衡陽市衡南縣花橋鎮麥元村17歲的少年吳元科出發了,穿上軍裝,短暫的集訓後,他義無反顧地奔向戰場。很快,吳元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得到批准。
突擊隊裏,他總是衝在最前面;挖貓耳洞,兩手滿是血泡,不叫一聲苦;潮濕的叢林中,下身發生潰爛,沒喊一聲痛;火光連天的炮聲裏,他似磐石般堅強,又如猛虎出山,向一座座山頭奮不顧身地衝去。他是第1批增援扣林山作戰的勇士。5年軍營血與火的洗禮,吳元科榮立作戰三等功,連續4年受到部隊嘉獎。
“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大家的。”直到今天,吳元科還時常講起震撼他心靈的那一幕:一名受重傷奄奄一息的戰士掏出衣袋裏的錢托他轉交給黨組織,作為最後的黨費。
開拓,書寫黨員的擔當
向著勝利的方向,吳元科一次次發起新的衝鋒,每一個崗位都幹得有聲有色。
1984年,中央為了推進現代化經濟建設,作出了百萬大裁軍的決定。吳元科想到自己是黨員,關鍵時刻要勇於作出犧牲。他放棄了上軍校的機會回到家鄉衡南縣,兩年後又被群眾推上了村主任的崗位。
1995年,33歲的吳元科嗅到了零擔貨運市場的巨大商機,創辦了長沙市安達運輸有限公司。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吳元科有了自己負責承運的車隊,線路逐漸從只跑常德,擴展至衡陽、岳陽……時至今日,吳元科的長沙安達十八站物流公司業務已覆蓋全省,成為業內知名的物流公司。每年不僅解決了1200余名下崗職工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難題,還吸引更多的退役軍人加入。
“吳總是個大善人,身邊的老兵都喜歡跟著他幹。”在安達物流工作了12年的老兵宋火旺説,原來在麥元村開採石場的兩位工人生活很貧困,吳元科知道後便把他們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就業,現在已經當上部門經理,大家的日子真是越過越好。
“吳元科、鄧運國等人都是我們衡南的驕傲,他們身上有衡南物流人敢想敢闖的精神和作風。”衡南縣政協主席秦正雲説,衡南縣物流業起步早、從業人數多,14.5萬衡南人經營著省際物流幹線3萬餘條、省內專線30萬條,已形成“從業人數巨大、網路覆蓋全國、渠道通縣達鄉”的發展格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物流之鄉”。
傳承,新書記矢志不渝
麥元村並村前最窮的三分之一部分叫坦塘村,坦塘村是修水庫導致村民後移的重點幫扶村。2014年8月,花橋鎮黨委書記親自來到長沙,請吳元科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當時他的生意十分紅火,人手也很緊,面對組織需召喚,他像年輕參戰時一樣立即返回家鄉。
回鄉擔任村支書期間,沒報銷過一張車票、一張加油票、一張私自請客的餐費發票,經常為村裏的工作使用自己公司的車輛。他先後為村公路硬化捐資15萬元、助學幫扶幫困敬老約20萬元,汶川大地震時捐資10萬元,新建村部捐資5萬元,3年抗疫捐資捐物20余萬元。
“吳總是個大好人,在村裏做了很多好事。”村民胡小亮激動地對記者説,“前幾年,我做生意虧了,一蹶不振,吳總知道後不僅借錢支援我再次創業,還給我介紹業務,自那時起我的生意越做越好,多虧了他,不然哪有我家現在的幸福生活。
回鄉擔任村支書期間,吳元科沒報銷過一張車票、一張加油票、一張私自請客的餐費發票,還經常為村裏的工作使用自己公司的車輛。他先後為村公路硬化捐資15萬元、助學幫扶幫困敬老約20萬元。汶川大地震時捐資10萬元,3年抗疫捐資捐物20余萬元。
“他是真正的黨員,黨性強,講原則。”原麥元村黨支部書記鄧拾豐説,在吳元科的工作配合下,原坦塘村摘掉了落後帽子,公益事業躍上全縣前列。油茶産業成為新興支柱産業,村民收入大幅提高,還引進了一個投資數千萬元的農家樂企業。
吳元科退伍後數十年的辛勤耕耘,贏得了一系列榮譽。他先後當選衡南縣、衡陽市工商聯副主席,連續5年被評為縣優秀共産黨員,還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當選市、縣政協委員,2009年被特邀列席全國政協會議,多次被評為優秀預備役軍官。多重角色背後唯一不變的是:永葆軍人本色,續寫忠誠擔當。(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