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張波:把村民的獲得感裝進心裏
初春的曹樓村新綠初綻,春耕農忙。這是張波告別軍人身份的第25年,也是他紮根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曹樓村發展的第6個年頭。擔任村支書以來,張波帶領廣大幹部群眾開拓進取、真抓實幹,使曹樓村成為環境優美、産業勃發、生活富足的“紅旗村”。
産業發展路寬
曹樓村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地處沿黃,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好。張波上任後,按照“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創辦曹樓村銀波農業合作社,引導210戶蒜農入社,大單進貨、統一配送,減少了運輸成本,降低了農資價格。依託合作社建立大蒜基地培訓中心,舉辦種植培訓班14期,邀請專家講解種植知識,推進品種更新和技術改造。張波還充分利用網路、遠端教育等形式廣布銷售網點,提供市場資訊,形成産、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産業化格局。全村每年銷售收入826萬元,村民年純收入達3萬元。
遷建安居夢圓
2017年12月,歸德街道實施黃河灘區遷建脫貧工程,曹樓村列入外遷安置村。一部分村民拿城中村改造貨幣補償做對比,産生不平衡心態,困難群眾也對遷建後的生活成本産生顧慮。為了推動順利遷建,張波與“村兩委”帶頭分戶做工作,給群眾算收入賬、品質賬,晚上親自去村民家裏交心談心,讓群眾心裏亮堂堂。全村遷建戶簽字率100%,村民全部住進了配套齊全、環境宜居的電梯樓房。86歲的曹恒年老人感慨地説:“我們村遷建,真是讓張書記費盡了心血,那時,他人瘦了一圈,現在想想,真對不起張書記。”
就業穩定心安
為了讓村民搬得出、留得住、過得好,張波開始謀劃村民的就業藍圖。面對遷出後耕地遠、種地難等問題,張波積極推進灘區土地流轉工作,成立濟南曹樓方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土地流轉給4個種糧大戶,引入特色農産品種植,打造農産品品牌,解決了3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此外,張波積極與用人單位做好就業對接,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讓大家勞有所獲、心有所居。每年春節前,張波都出資近兩萬元,為生活困難家庭發放米麵等慰問品,每半月定期走訪脫貧群眾,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家庭、身體狀況,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退伍不褪色,初心永不改。如今的曹樓村村強民富、景美人和。這位年近半百的“兵支書”,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軍人的初心使命,懷著深切的家國情懷和為民擔當,將務實奉獻寫在曹樓村發展坐標的每一個節點上。(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