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周慶富委員: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講好中華文化故事

發佈時間: 2023-03-0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作為集中打造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誌,國家文化公園在新時期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展現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傳播力?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策劃推出《聚焦兩會·國家文化公園》專題訪談,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從規劃設計、文化內涵、非遺保護、文旅融合、人口資源等多層面多角度,共同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建言獻策。本期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

中國網:作為一名文化藝術界的新委員,您今年主要關心哪些話題?

周慶富:擔任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在文化藝術領域工作已經30年了,我深刻地感受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文化藝術事業的高度重視。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國家級的藝術研究、教育和創作機構,在藝術研究、藝術創作、藝術教育、文藝評論和國家智庫的建設等五大方面,都承擔了很重要的職責。今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本次大會聚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文化藝術界的“老兵”,我特別關注黨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馬克思基本原理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以及構建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還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方面。尤其是“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説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我們如何把它闡釋好、發揚好?如何加快中華文化三大體系建設、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傳播力?這也是去年10月組織安排我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以後深入思考的問題。

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這也是我十分關心的話題。這10個字可以説是字字千金,從頂層設計到每一步的實施它涵蓋了中華文化的三大方面,可以説是取之不盡,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深入發掘。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每一步都關係著我們的文化,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這些文化是交織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在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這些都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密切聯繫。應該説它涵蓋了我們上下五千年甚至更廣泛的歷史和地理概念。

周慶富委員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2021年2月9日,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在京成立,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標誌著國家文化公園工作機制建設開啟新的階段。您如何認識國家文化公園?

周慶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指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對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2022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國家文化公園的數量從四個增加到五個。五大國家文化公園跨度之大、涉獵之廣,可以説除了港澳臺和海南省之外,包含了我國所有的省級行政區,國際上幾乎不會再出現一個體量超過中國的國家級文化公園。國家文化公園的靈魂是文化,可以説是一篇大文章、一部史詩級的“大棋局”,無論是長城、大運河,抑或長征、黃河,乃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承載著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具有重大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不僅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周慶富委員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請介紹一下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的定位,當前及日後要做哪些工作?

周慶富: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正式組建,標誌著國家文化公園工作機制建設開啟新的階段。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內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專家組,分別對接服務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充分發揮諮詢、評議、研究和傳播職能作用。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承擔委員會的日常運作、協調服務和組織管理,力求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搭建溝通橋梁,凝聚專家智慧,為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專家力量。

兩年來,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領導下,秘書處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方針政策,尤其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認真履職盡責,充分發揮諮詢、評議、研究、傳播等作用,組織委員遴選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評議工作,舉辦、指導、支援各級各類學術研究活動,並積極開拓創新,通過短視頻、研究報告集等多維度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傳播工作。

我認為,今後秘書處要發揮兩大作用,一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落實工作職能。不斷完善制度保障,強化責任擔當,開展實地調研,發揮諮詢評議作用,組織研修培訓,擴大交流合作,增強研究平臺建設和成果推廣發佈,講好國家文化公園故事;二是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在建設過程中少走彎路。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新時代的重大文化工程,具有獨創性和首創性,秘書處要做好人選選配,繼續實事求是,引領創新,為實現“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目標要求而努力。

《國家文化公園40講》封面,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

中國網:您編著的《國家文化公園40講》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對傳播國家文化公園理念價值産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您認為國家文化公園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周慶富:這本書是我還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工作時候寫的一本書,當時剛啟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無論是長城、大運河、抑或長征、黃河,乃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承載著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它是一條波瀾不驚的命脈之河、文脈之河——它在沉默無私付出中,孕育著沿線土地;在引動交流融合中,匯通著南北人文。偉大長征是中華民族的不朽史詩。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産黨人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長征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走”的文化,一路走一路傳播革命的過程。所以説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這種文化發掘好,傳承好。聯想起當年毛澤東説的:“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可以説萬里長征把我們這種革命的文化闡釋地淋漓盡致。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薄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長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同黃河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對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生態,處理好傳統性與時代性、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相互關係。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之間存在哪些聯繫和區別?如何更好統籌推進?

周慶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際上是一個集保護、發掘、利用、開發、展示,以及對外宣介至少6大方面的大國工程。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是國家的重要象徵,也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友人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時空標識。從行政區劃上看,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區域覆蓋我國除港澳臺和海南以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因此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任何地區關於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都不可能是單獨規劃、獨立進行的,必須不斷強化系統思維,切實樹立“一盤棋”的觀念,特別是要處理好“點和線”“古和今”“形和魂”“人和物”“靜和動”五對重要關係。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國家級的文化公園,其關注點不能只局限于一個景點、一個場所甚至一個區域,還要看到縱橫交叉的線所形成的更多內涵豐富的點。

所以我提倡是見人、見物、見生活。此前我到一個地方看古長城,當地可能是為了打造這一個古鎮,就把當地的居民遷走,我們去了以後感到的是慌,覺得失去了這種煙火,不夠接地氣,可能景區就更難發展的好,文旅融合做起來可能就更困難了。這裡“人和物”的關係,包括“動和靜”“古和今”的關係都涉及到了。所以我覺得整個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它的精神內涵值得我們大書特書。我們怎麼來提煉這些精神標識,包括我們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就應該自下而上,通過各種方式讓全民來參與。讓大家找到一種我們中華民族共同認可的一些精神標識,不管是長城的、黃河的還是長江的等等,這樣也有利於構築我們國家文化公園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中國網:立足新時代,文化藝術領域如何發力“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周慶富:把國家文化公園真正建設好,要依託國家文化公園把沿線區域的文化藝術真正搞活,還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東西。要堅持立足系統性,把故事鋪墊好、講完整,把後續的故事發掘好;堅持立足整體性,做到全國地方“一盤棋”、黨史四史“一盤棋”、紅色綠色“一盤棋”;堅持立足時代性,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講好中國人民鐵血抗爭、不畏強暴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奮進新時代的故事,這樣就能更高品質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使其在不斷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與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中,為堅定文化自信、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藝術偉大實踐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加大國際傳播力度,集中力量打造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這五大文化標識為形象主體的中國形象,策劃一系列以之為核心的文化交流活動,搭建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傳播矩陣,向世界講好長城故事、大運河故事、長征故事、黃河故事、長江故事,講好獨具中國特色的國家文化公園故事。

中國網:中華文化要實現廣泛認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藝術研究領域應該怎麼做?

周慶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為我們的藝術研究工作指明瞭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認為,應該打造一些具有中華民族標識的高品質的精神符號,我想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也有這種考量。

1951年毛澤東同志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前身——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複製品)。

中華文化要實現廣泛認同,要按照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還要強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按照最根本的要求進行文藝理論的研究和建設。在世界藝術研究中,還是以西方藝術史、藝術理論為核心,中國乃至東方的藝術和美學處於邊緣地帶,我國藝術研究要扭轉這種以西方敘事和話語為中心的藝術理論體系,要加快構建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我們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國藝術的學術體系應該是什麼樣的?這是擺在我們藝術研究工作面前的十分迫切問題,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責無旁貸的使命任務。

此外,我們還要堅定文化自信,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藝術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立足整體優勢,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藝術理論、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藝術評論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方面的研究上加大力度。我們要從根本上、從歷史上、從我們傳統文化上找到自信的根源,為我們真正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有説服力的實證研究、應用研究,並指導我們的文藝評論形成文藝高峰,推動走向世界。

中國網: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很多貢獻,未來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人才?

周慶富: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的,除首任院長梅蘭芳外,還有黃賓虹、管平湖、楊蔭瀏、程硯秋、吳曉邦、王朝聞、張庚、葛一虹、侯寶林、周汝昌、陸梅林、馮其庸、郭漢城、劉夢溪、馮雙白等一批文化藝術的頂尖人才。作為國家級的藝術研究、教育和創作機構,70多年來,都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重要職責,他們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推動了中華文化藝術走向世界。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方面,要立足中國特色,開拓國際視野,堅持為人民立心,為民族立魂的理念。在研究生教育上要把教材進行一個統籌的規劃和建設,打造反映中國特色的、反映新時代變遷,以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藝術教材。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有時代擔當、德藝雙馨,敢於並有能力去書寫這個時代,並能夠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遞中國精神的藝術人才。我很有信心和廣大藝術工作者一起,為我們偉大變革的時代,作出我們的努力、作出我們的貢獻。


中國網:面向國際的文化交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近十年來,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藝術研究院有哪些經驗分享?未來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周慶富:文化交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面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吸收和借鑒全球多樣文化資源的重要渠道,也是國外了解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重要途徑。自1979年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同遍及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學術聯繫,通過組織專家學者、藝術家赴國外及港、澳和台灣地區開展講座、研討、展覽、展演等學術交流活動,努力暢通中華文化和價值理念的傳播渠道。近十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對外交流活動中更加注重提升層次和擴大影響。許多對外交流活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活動品牌,在推動我國文化藝術“走出去”、增強國際文化話語權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舉辦了“中歐文化對話”“中法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高層論壇”“亞洲文化論壇”“中美文化論壇”“中俄文化藝術論壇”“‘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世界儒學大會”“東方與西方——梅蘭芳、斯坦尼與布萊希特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交流活動。

未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將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新的起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藝術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立足整體優勢,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爭取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藝術理論、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藝術評論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藝術語言無國界,是傳播中華文化,塑造中國形象,展示中國風貌最好的載體,中國藝術研究院要強化使命擔當,要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用文化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好中國形象,為增強我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力量。

(記者:胡俊;攝影:尤自秀;攝製:王哲 章震 ;策劃:胡俊 高琰鑫;製片:許浩成;監製:詹海濤 任慧;總監製:薛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