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退役軍人吳銳亮:“85後”優秀坦克兵到工藝美術大師的“蛻變”

發佈時間: 2023-02-1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閆景臻

廣東揭陽雕藝源遠流長,木雕、石雕、玉雕等藝術形式馳名海內外。吳銳亮,1985年生於揭陽,2004年入伍原濟南軍區某部隊。2006年退役後,吳銳亮開啟了他的雕藝生涯。

image.png

十六年來,曾是一名優秀坦克兵的吳銳亮“半路出家”,退役後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成長為一名善根雕、集眾家之長、摘金奪銀、屢創佳作的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兩度被文旅部門評為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

從軍“喜討苦吃”

“我讀高中時,三個堂哥都在當兵。當時我被他們身著軍裝的英姿震撼,於是在20歲那年,我和父母説,我想去當兵。”

吳銳亮自幼深得父母疼愛,從小就不讓他吃苦受累。吳銳亮為了實現自己的軍旅夢,便勸解父母説:“從小到大我的生活過得太安逸了,沒吃過什麼苦。在部隊裏好好鍛鍊自己,吃點苦頭也是好的,以後面對人生的挫折也能承受得住。”

吳銳亮外表斯文,實則很有韌勁。他成功説服了父母,入伍前一晚,吳銳亮和家人一起吃了頓豐盛的晚餐,次日便滿心歡喜地坐上了開往河南的綠皮火車,正式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

軍旅榮光 “只是當時苦,日後只覺甜”

“哪怕在冰天雪地裏進行艱苦訓練,回想起來都是幸福的。”吳銳亮回憶起自己當兵的時光,直言那段日子苦中帶甜。

“我清楚記得,到達河南的時候是下午6點,天色已昏暗。報到的時候,我遠遠望著遠處的戰士們,看著他們穿著棉衣、戴著棉帽的模樣,不自覺就想起了雷鋒。”

新兵連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戰友們,吳銳亮是個從小沒有親眼見過雪的南方人,在老營區列隊訓練時,如果天空突然飄起雪花,他會暗自開心很久。

“有一年春節的晚上,我去站哨。在前往哨崗的路上,透亮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覆蓋著雪,腳踩在雪上面會發出沙沙的聲音。還有部隊組織我們一起去看電影,一路都是戰友們的拉歌聲、行走在隊列裏時,整齊劃一的手臂與軍裝之間的摩擦聲……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段歲月。”

在部隊服役期間,吳銳亮掌握了坦克、手榴彈、射擊等技能,2005年底,在部隊坦克駕駛全團考核中,吳銳亮取得了十一人中唯一的“優秀”成績,這是令他記憶猶新的榮光。

卓越 軍心和匠心合二為一

“我認為開坦克和做根雕在某些層面極其相似。”吳銳亮説,一方面,二者都需成為一個“綜合型選手”:坦克兵需要體能、智慧和悟性,做根雕工需要審美、技巧和韌性。另一方面,不管是開坦克還是做根雕,在動手之前都需要進行“戰術”準備,在腦海裏構思出初步的完整畫面,這樣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才能保持手腦一致。最重要的是,二者都需要高度專注,否則一個走神就可能會出現嚴重失誤。

退役後,吳銳亮決定將自己從小就喜歡的“雕藝”作為職業首選,他帶著一顆部隊磨煉出來的強韌“軍心”,決心做出自己的品牌。

根雕是木雕的分支,講究以材取型,在中國的傳承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吳銳亮的外公就是一名來自潮汕地區的老木匠,“老眠床”是他的拿手之作。“老眠床”雕工精美絕倫,床體厚實耐用,床上雕刻著的八仙過海、仙姬送子、八寶等圖案栩栩如生,吳銳亮對於雕刻的啟蒙便由此而來。

根雕的枯悶與乏味讓大多數初學者因此半途而廢,但吳銳亮決定走上根雕之路後便不曾懈怠,一筆一畫、一刀一鑿,他從最基本的構圖、技法學起,時常虛心向百家請教。

“人要不斷學習讀書,做根雕也不例外。十分感謝有關部門及協會對我的支援與肯定,讓我能夠在北京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藝術殿堂不斷深造。”吳銳亮説。

十六年兢兢業業,吳銳亮把愛好做成了專業,把專業做成了精品。他的眾多作品在國家、省市精品展及各大博覽會摘金奪銀,屢創佳績。《達摩》《如意童子佛》《母愛》 《觀音》《報喜》《五子登科》《花開富貴》《豐收》《全家福》《耕耘》《關公》《達摩鎮宅》《福相隨》等作品讓吳銳亮在根雕藝術界站穩腳跟。

2018年,吳銳亮的揭東工藝美術生活館正式開館,他希望能借著開辦揭東工藝美術生活館的契機,把潮汕工藝大師的作品集中於此,開創一個“工藝超市”,迎合年輕人的喜好開發出新的産品,把潮汕的工藝品推廣出去。

吳銳亮不忘社會責任擔當,2014年,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吳銳亮創辦工藝美術協會,主要用於舉辦工藝展覽宣傳、交流學習、公益講座等活動,他通過進學校、進社區,開展“非遺”培訓班,傳播潮汕工藝美術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新載體,大力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力和傳承性,帶動了更多對工藝美術感興趣的退役軍人。(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