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劉坤德:勇當“拓荒牛”,奉獻光與熱
他在18歲時選擇當兵,奉獻的是青春,他在35歲時選擇參與深圳建設奉獻的是激情,他在50歲時選擇創業奉獻的是智慧,他在60歲退休時奉獻的是愛心。如今,74歲的他,仍在向社會奉獻自己的善意,他是艱苦奮鬥的墾荒牛也是功勳卓著的創業人,他是劉坤德,一個一生都在奉獻祖國的老兵。
投身深圳建設
奉獻熱血青春
1966年,18歲的劉坤德選擇入伍,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02部隊,作為基建工程兵的第一批義務兵,劉坤德曾參加甘肅省酒鋼、貴州省“87”廠、遼寧省本鋼、上海寶鋼建設,為祖國鋼鐵事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男子漢就得幹出點大事”,1982 年,劉坤德勇當“拓荒牛”,響應改革開放政策南下深圳,帶著滿腔熱血投身到火熱的特區建設中。因為在他看來,這是黨作出的一個關係到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決策。於是,他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的第一批義務兵——參與了特區的住房建設,見證了深圳住房制度改革。
據劉坤德回憶:“當時無處休息住宿,安營紮寨。深圳當時安排給工程兵的駐地是遠離寶安老縣城的荒山野嶺。一切生活問題都要自己動手解決。大家用樹葉搭建了一棟竹葉賓館,但當時深圳遭遇特大級颱風,整個竹棚被掀翻,官兵風餐露宿,苦不堪言。”
但是基建工程兵們不畏大風,不怕吃苦,很快又投入經濟特區建設。秉承著“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的建設方針,劉坤德和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們一起打響了開拓、創新、奉獻的時代最強音。
創業敢為人先
逐夢嶄新時代
脫下軍裝轉業到新的戰線上,劉坤德不改鐵軍本色,敢闖、敢試、埋頭苦幹、無私奉獻,在深圳大膽改革創造出的許多個“中國第一”裏就有劉坤德的貢獻。
1983年轉業脫下軍裝後,劉坤德將深圳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90年任市房管局辦公室主任期間,他發現業主對福利房裝修不滿意,導致大量建築資源浪費。“毛坯房”的概念就是他敢為人先、深入調研後提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市政府由於受到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建設的福利房裝修比較簡單,標準比較低。住戶分到房屋後,許多人打掉簡單裝修。同時産生了大量的建築垃圾,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深圳市住宅局從蓮花二村開始建設毛坯房。毛坯房從一開始的建設逐步流入到全國的房地産開發建設單位。幾十年來經久不衰。説明它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是一項成功的創新。
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基建工程兵轉業幹部提出的建設毛坯房的改革措施,沒有任何政府部門的推廣,卻在全國流行起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劉坤德對此坦言:“參加特區建設,是一段艱苦而光榮的歷程,也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滿懷人間大愛
唱響時代讚歌
從出身農村的平凡青年,到創業成功的特區建設者,劉坤德對部隊的教育和歷練心懷感激。在他創業成功後,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大愛精神投身“講好改革開放深圳故事、弘揚深圳拓荒精神”和“關愛退役軍人行動”等公益事業中。
劉坤德出資出力成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工程兵復明基金”“關愛拓荒牛基金”,組織編撰的基建工程兵戰友名錄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個人及基金會累計捐贈達3000萬元。個人曾獲“2021年深圳最美退役軍人”、“深圳市直機關優秀共産黨員”、“深圳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並獲評為“鵬城關愛退役軍人形象大使”。
2007年,劉坤德患上白內障,眼睛幾近失明,手術後重見光明。劉坤德重見光明,開始了幫助戰友“復明”的公益之路。先是通過匿名捐款委託公益組織和醫院,幫助廣東、貴州、甘肅生活困難或者遭遇眼疾困擾的戰友做復明手術。
之後,他通過擁軍優屬基金會和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為深圳基建工程兵和家屬做復明手術捐款300余萬元善款,並帶動捐款近百萬元,讓1400多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劉坤德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向災區捐款50萬元。
2018年,劉坤德出資100萬元在深圳市慈善會名下發起設立“關愛拓荒牛基金”暨守護拓荒牛計劃,幫扶困難的深圳退役的基建工程兵,共籌資1250萬元。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他率先捐款10萬元,併發動近千名基建工程兵戰友共同捐款80多萬元,通過關愛基金會捐贈到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武漢和荊州、荊門市、黃石、宜昌等地的抗疫一線。
2022年深圳疫情形勢持續嚴峻,劉坤德看到活躍在抗疫一線的深圳老兵為街道、社區的抗疫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專門打電話給關愛基金會,領捐10萬元給紅星志願服務隊採購抗疫物資,並策劃推動了“關愛紅星志願者·致敬抗疫一線老兵暖心行動”。
劉坤德常常“幫扶戰友”,深入退役軍人家庭慰問,為困難退役軍人家庭“定制”個性化幫扶方案。(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