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退役軍人李鵬: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腳步不能停

發佈時間: 2022-12-1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閆景臻

“沙漠造綠人”“紅棗專家”“果園老兵”……這些是鄉親們對李鵬的“愛稱”,更是對他的尊重和認可。但在李鵬心中,最有分量、最值得驕傲的,還是他退伍老兵的身份。

image.png

李鵬出生在著名的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山西呂梁,從小耳聞目濡紅色故事、印記的他,對軍人、軍隊有著非比尋常的神往。1970年懷揣保衛祖國理想的他,積極報名參軍來到新疆阿克蘇某部,如願以償成為一名戍守邊疆的戰士。這支部隊的前身正是赫赫有名的原八路軍359旅的一個分支。從紅土地到紅部隊,從老區青年到革命戰士,李鵬骨子裏流淌的紅色基因奔涌不息。

image.png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留下來建設家鄉、紮下根服務百姓是我這個黨員、老兵義不容辭的責任。”1976年退役後的李鵬,從普通工人幹起,一步步成長為縣委書記、地區行署副專員。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部隊練就的“鐵腳板”始終走在踐行承諾的路上。“工作崗位是退出了,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腳步卻不能停下。”2009年初退休後,不願享清福的李鵬琢磨著“到最艱苦、最需要改變面貌的地方去”,決定到距烏魯木齊1400公里的和田地區策勒縣阿日希村治沙植樹。

“老鄉們要想過上好日子,就必須得把風沙趕走,把樹種起來。在沙漠邊上種紅棗樹既能防風固沙、又有經濟效益,一舉兩得。”儘管做足了思想準備,但當第一次站在阿日希村村口時,他還是被這個“三號風口”怔住了:漫天的黃沙籠罩著不大的村子,眼睛縫兒裏遠近零散的村民房紋絲不動,猶如扎進沙子裏的駱駝刺般頑強,村外或高或低的沙丘望不到邊兒,像極了敵人的碉堡。“和田人民苦,一天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耳畔還時不時響起了“順口溜”,更是將這裡超乎尋常的艱苦一一刻進他的心裏,一場人與風沙的較量正式開始了。

治沙是一項投入大、收益慢的工程。一開始,李鵬寄希望通過銀行貸款來籌集資金,但因為治沙風險太大都沒有獲批。他沒有灰心喪氣,硬著頭皮給老伴做思想工作,變賣了家裏一套100多平米的房産,還拿出了老倆口的全部積蓄。資金不夠,又打起了向朋友、戰友借錢的主意……在家裏家外的幫助下,終於勉強湊齊了治沙資金,還對接村委會動員村民治沙務工,並按日結算酬勞。就這樣,李鵬有了向風沙“宣戰”的資本。

隨著一座座沙丘被移走,李鵬在平整過的沙地上正式啟動種棗大業。2010年耕種的時節,李鵬風風火火地帶著人挖渠、挖坑、栽樹、澆水……栽種了幾百畝的棗樹苗。老百姓聽説李鵬要種棗,很不理解,“沙堆搬走了,但地還是那個地,倒上水都長不出東西來,現在還要種棗?真是腦子裏進水、進沙子了。”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李鵬沒有解釋,而是決定幹出個樣子來。但新的困難卻接踵而至,樹苗栽種不到一個月,就被風沙掩埋了。面對大家失落的表情,他用力拍了拍肩頭上沾著的沙土,當眾撂下一句話,“當兵也好、在地方工作也罷,什麼時候在困難面前打過‘退堂鼓’?”。李鵬十分清楚在任何困難面前,人始終是制勝的關鍵因素,只要士氣在,治沙的希望就在。望著呼嘯風沙中身材並不高大、但卻倣若防風林般屹立的老人,大家垂下的臂膀又慢慢地舉了起來,鬆開的手指也重新攥在了一起。

信心重新被點燃,該是找癥結、攻難題的時候了。李鵬通過請教農學專家,自學沙漠種植技術,最終確定了防風、固沙、試種“三步走”的方案。“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沙漠種棗的規律。經過科學論證,決定第一年打井、挖渠、試種防風樹種,第二年規模化種植防風固沙樹種繼續改良土壤、壯大防風帶,第三年進行技術綜合評估,符合條件了再種棗苗。”短短幾十個字的背後,是李鵬和老鄉們一千個日日夜夜心手相牽、勇於破題的篤定前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三年的基礎打造,防風林初具規模,李鵬也在人進沙退中漸漸摸清了沙漠的“脾性”。望著一棵棵楊樹苗成活發芽,李鵬由衷地高興,“一開始林地面積在200畝左右,有了種植經驗後,我開始逐年增加種植面積,如今已有2000多畝種植規模,種植楊樹、棗樹80多萬株。”

看到李鵬“沙裏生金”,不少村民前來學習紅棗種植技術,李鵬毫無保留地把近年來積累的沙漠種植技術和棗樹修剪、嫁接、病蟲害防治、初加工等最新管理技術傾囊相授。“當時村民們種植紅棗技術落後、管理粗放,經濟收益差。如果沒有技術指導和産業帶動,就很難脫貧摘帽,更談不上增收致富了。”

2018年底,李鵬主動找到村黨支部簽訂了《2019年阿日希村脫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書》,成立了策勒縣智慧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村裏的貧困戶以零出資入社,並帶動村民100余人就業,每人平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鄉村18萬人次就近務工,發放勞務費超過2000萬元。為幫助村民種好自家紅棗,李鵬還免費開辦起種植管理技術培訓班,累計培訓棗農6000余人次、培養技術骨幹上百人,村民生産的紅棗畝産創下歷史新高,達到700斤以上。在他的帶動下,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173元,增長到2020年底的11950元,超出全縣每人平均水準,“策勒紅棗”也被列入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回想起治沙種棗的這十幾年,李鵬表示無悔,唯獨談起父親,卻讓他眼裏噙滿了淚花。年逾九旬的父親心疼兒子,主動要求到村裏和李鵬一起居住。“沙漠裏有什麼不好,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哪都好。”他拗不過,遂了老人的心願。父親97歲臨終前告訴他:“你是好樣的,把我埋在這裡,看著你、陪著你。”父親的遺言就像向沙生長的胡楊,給李鵬以力量。

如今,年逾古稀的李鵬又在崑崙山海拔2500米左右的可種植區開闢了蘋果園。“80萬株紅棗樹目前已全部進入結果期,8萬棵蘋果苗明年就能成為新的致富增長點。雖然我年齡大了,但我會堅守這片土地,看著這裡綠樹茵茵、紅果纍纍,看著老鄉們越過越好。”李鵬堅定而深情地説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