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冬奧有約 | 制中國冰雪 造世界舞臺——對話中國冰雪“製造”團隊

發佈時間: 2022-01-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胡俊 | 責任編輯: 辛文

中國網北京1月21日訊(記者胡俊)萬眾矚目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冬奧的氣氛越來越濃。

作為冬奧會的“重頭戲”,冰雪場館建設一直是冬奧會成功舉辦的重要保障。

你有沒有想過,北京冬奧會訓練競賽場館、場地裏的冰和雪從哪來?

從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到首鋼滑雪大跳臺、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冬奧場館,背後隱藏了一支看不見的隊伍——中國冰雪“製造”團隊。

如果把冬奧會的場館比作一個有機體,那麼冰和雪則是這個有機體流動的“血液”,賦予整個冬奧場館生命力,而冰雪“製造”團隊則為場館“裝備”最綠色環保、穩定可靠的冰雪提供了堅實保障。

“我為北京冬奧制冰造雪”

我們知道,冬奧會所有的項目都是冰上或雪上運動競技項目,自然離不開冰和雪,只有在天氣寒冷、水汽豐沛的高緯度地區,才能實現冬奧會“冰雪自由”。近些年,大部分冬奧會的用冰用雪都要“自力更生”,在自然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人工制冰造雪發揮了極大作用,且人工製造的可控性、規範性較強,可適應不同比賽要求。

 對話中國冰雪“製造”團隊(合成圖)

“我們冰雪團隊的工作就是為冬奧場館制冰和造雪,為北京冬奧會呈現最完美的冰雪體驗。”中糧工科冰雪團隊創始人、冬奧項目總負責人王斌在採訪時表示,經過團隊多年的努力,目前所負責的場館制冰造雪工作都已順利通過實測檢驗,已交付使用,為冬奧會呈現了一份圓滿答卷。

作為中糧集團下屬公司,中糧工科冰雪團隊隸屬於中糧工科北京事業部(華商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其前身商業部設計院是我國工商業製冷行業的領先的設計單位,有著近七十年的歷史,多年以來一直引領著國內工業製冷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近幾年,依託多年的技術積累,中糧工科北京事業部在冰雪製冷領域有了很大的突破並組建了專門的冰雪團隊,承擔了以國家速滑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為代表的5大冬奧核心場館制冰造雪系統的設計工作。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制冰後的內景(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中)與中糧工科技術保障團隊合影 (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國家速滑館又稱“冰絲帶”,是北京賽區標誌性場館和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約12,000m2。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二氧化碳是環保型和可持續性最好的製冷工質之一。”中糧工科冰雪團隊成員,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總工表示,國際上做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技術的有1800平方米的標準冰場,但像國家速滑館一萬多平方米這樣“超大的”冰面,特別是應用於冬奧會場館,這個方案世界沒有先例。

冰雪團隊的另一項技術突破——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工藝極其複雜。中糧工科冰雪團隊副總監,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系統設計負責人李坤表示,作為中國第一條、同時也是唯一一條符合冬奧會標準的雪車雪橇賽道,其賽道由不同曲面、不同長度、不同面積的若干組制冰排管構成,冰面全面積達到了1萬多平方米,所有的盤管長度將近110公里長。“這個項目的難點在於國內外參與建設方眾多,實行的標準不統一,需要組織國內、外專家反覆論證,在此過程中我們科學論證、取長補短,最終的結果是好的。”李坤表示。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外景,形似遊龍(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2020年11月,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地認證期間,李坤(左)和本項目的賽道主設計師戴樂先生溝通交流(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高山滑雪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規劃建設了7條雪道,全長約21公里,整個人工造雪面積是80萬平方米,造雪量約為120萬立方米。“因雪道坡度大、落差大,氣溫低等因素,建設之初,難度極高。”作為中糧工科冰雪團隊最早的創始成員之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統的設計負責人孫天慧表示,造雪需要充分考慮場地高差、溫度、濕度、用水等多方面因素。為了滿足造雪需求,安裝了170套造雪機以及30套雪槍,總用水量大概是100多萬立方米。這些水需要從海拔一千多米,提升到最高兩千多米,同時還要保障用水的安全和穩定以及水溫、水質,難度可想而知。

從山頂俯瞰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道(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2020年1月,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統設計負責人孫天慧(中)和同事們在高山滑雪中心巡查賽道(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把綠色辦奧理念貫穿始終”

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考察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時,專門來到國家速滑館,詳細了解制冰流程和賽道冰面溫度等。習近平強調,冰上項目設施對制冰技術要求很高。國家速滑館不僅硬體世界一流,制冰技術也世界領先,實現了低碳化、零排放。

而這一項世界領先的制冰技術正是源於中糧工科冰雪團隊的設計成果,王斌表示,無論是國家速滑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制冰技術,還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技術都是嚴格遵照綠色冬奧的理念實施。

特別是國家速滑館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的冬奧速滑館。2019年12月,作為綠色冬奧的代表技術應用,王斌在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代表奧組委和國家速滑館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綠色冬奧理念,為我國以及國際冰雪産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引領和示範作用。“事實上,在國家速滑館選擇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後,很多冬奧會的其他場館也都參照國家速滑館的經驗,採用類似技術進行制冰系統設計。”王斌補充道。

2019年12月,王斌參加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介紹綠色冬奧(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同樣,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的制冰系統製冷工質也是採用的自然製冷工質氨,其ODP=0,GWP=0,非常環保高效。同時,國家速滑館和國家雪車雪橇道中心兩個項目的制冰系統均採用冷熱聯供技術,將制冰所産生的廢熱進行回收和提升,分別用於場館的冬季採暖、熱水澆冰和除濕等場景,最大程度節約能源,踐行雙碳目標。

綠色始終是冰雪團隊制冰造雪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冬奧時的講話,對我們中糧工科冰雪團隊以及參與這些項目設計和建造的團隊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王斌表示,“這不僅對冰雪製冷行業,對整個製冷空調行業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低碳制冰技術在冬奧會的成功應用更加堅定了我們對於自然工質製冷這一技術路線和方向的確認,在未來我們的項目應用中,我們會更堅定的推廣自然工質,綠色低碳製冷技術的應用。”

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發佈會透露,6年多來,中國努力把綠色辦奧理念落實到籌辦工作的全過程,並將籌辦工作與城市和區域的發展緊密結合,促進了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續成果。

如今,綠色能源、綠色場館、綠色出行等構成了北京冬奧會的最大亮點,綠色已成為北京冬奧會最亮麗的底色,描繪出中國綠色可持續發展優美畫卷。

“努力踐行新時代冬奧精神”

“冬奧項目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集合了全球的先進工程技術經驗。以我們所從事的冬奧場館制冰造雪的設計和建造工作為例,匯集了義大利、德國、奧地利、芬蘭等國和國內數十家行業內領先的合作商共同協作完成。”同時作為公司工業設計研究院的院長,王斌説,“我們設計院集合了中糧工科冰雪團隊二十余位設計師,以及全院的技術力量和各專業總工團隊的全程參與。我覺得,冬奧項目的成功實施是依靠團隊的力量而非個人的力量實現的,這裡麵包含了偉大的新時代冬奧精神。”

“高山滑雪中心現在可以坐索道上去,但建設初期施工條件特別差,當時現場是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山區的現場情況極為複雜,剛開始沒有條件進行機械作業,只能靠騾馬等原始的方式進行物料的運輸,建設期間我們一位已經臨近退休的結構總工程師詹前忠去山上查勘現場解決技術問題,背著乾糧,在零下十幾度的山上,野外工作一整天,非常辛苦,也令人敬佩。”王斌説,在冬奧項目中遇到的這些困難都習以為常了。

“我們還有一位電氣總工程師張偉,全程參與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制冰自控系統的設計和調試,即使是在後期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後沒多久,趕上制冰系統自控調試,又是在最冷的一月份,顧不上身體完全康復就趕赴一線在延慶的項目現場戶外指導調試。”王斌説,還有暖通總工程師陳錦遠、建築總工程師李英,從冰雪團隊剛成立就作為指導專家、全過程參與了冰雪團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等等。

“老一輩的專家無論是在技術經驗,還是對工作的態度上,給了年輕的設計師很大的支援和激勵,這也是我們這個團隊能不懼挑戰,攻堅克難的動力和底氣所在。”王斌補充道。

去年10月,孫天慧設計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統項目經過層層考驗,最終順利通過驗收。這讓她如釋重負又頗為自豪。“作為一名女性工程師,我覺得很多時候可能要扮演多種角色,特別在冬奧項目期間,怎麼去把它融合到一起是很難的。”

讓孫天慧欣慰的是,自己10歲的女兒主動關心起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早上我送她去上學,她主動跟我聊冬奧會怎麼樣,包括她自己上網去查了一些資料,她也知道有哪些項目,然後她跟我談為什麼要去辦冬奧會?”孫天慧感慨,“我覺得冬奧會這種精神我們已經有了下一代的傳承。”

“繼續努力做好冬奧保障工作”

今年,北京冬奧會將在春節期間舉辦,中糧工科冰雪團隊將派出二十余人的保障團隊,對國家速滑館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制冰系統進行賽事保障工作,這個春節,對於他們來説尤為特殊,又特別珍貴。

中糧工科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制冰保障團隊合影(圖片由採訪嘉賓提供)

“從設計前期到最後的保障都要順利完成,這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很期待也很興奮。”李坤説,“實話實説,不能回家過春節會有一些失望,畢竟家不在北京,每年只有這一次機會和家裏團聚,但跟我們國家舉行這麼盛大的一個國際盛會相比,我認為小家的這次團聚就可以放棄,我應該義不容辭做好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事保障工作。”

“我想跟國家隊的運動健兒們説一句,大家勇往直前,我們將跟所有的冬奧建設者們一起為你們保駕護航,祝你們取得最好的成績!”中糧工科冰雪團隊總監,雪車雪橇道項目保障團隊負責人王鵬説,“參與冬奧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回憶的最光榮的一個工作。”

對於接下來的冬奧保障工作,王斌介紹,在冬奧會比賽時期間,在國家速滑館,技術保障團隊的主要工作是給予現場設備運作團隊技術支援,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第一時間從技術上分析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保障團隊也會與制冰師積極溝通,因為運動員的反饋會第一時間反應給制冰師,制冰師提出的需求,比如冰面溫度及軟硬度這些的調整,保障團隊將以最快的響應速度,保證冰面品質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助力運動員發揮出更好成績。

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冰雪團隊除了技術保障外還承擔著整個制冰系統設備的日常運作和維護工作,因此,保障的任務就更加繁重和艱巨。冰雪團隊成員一致表示,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我們會全力以赴做好冬奧會的技術保障工作,我們也有充分的信心去完成這一工作。”王斌最後補充説,“很榮幸能和團隊一起參與到冬奧項目建設中,希望我們的運動員在我們制出來的冰面和雪面上能發揮出最高競技水準,取得好成績,我們也相信這一屆冬奧會會像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一樣成為最為精彩、最讓人難忘的一屆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