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貴州退役軍人奮鬥榜樣袁真勇:退役不褪色,返鄉創業帶領山村巨變
作為回鄉創業的退伍軍人,他靠一股“歲月的奔涌從不停歇,奮鬥的征程永遠向前”的退伍軍人的精神闖出了一條艱苦的創業路,作為貴州省修文縣谷堡鎮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和獼猴桃種植大戶的袁真勇,他常説的一句話“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將永遠發揚軍人作風,矢志不渝地為群眾利益而戰。”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一面肩負著一方百姓的安居樂業使命,一面承載著創業致富帶領全村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夢想,他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著、無私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努力拼搏 返鄉帶頭創業
退役後的袁真勇就一直在外闖蕩,一晃就是23年,期間幹過服務員、銷售員、泥水工、上過工地、爬過高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和人脈,小有成就,可謂人生贏家。2004年袁真勇在回鄉探親的途中,看著一成不變的家鄉,田間地頭清一色的成效低、回報慢的傳統種植業,袁真勇感覺心裏特別沉重,俗話説“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他暗下決心要改變“有女不嫁大寨郎”的現狀,要改變家鄉貧窮落後,回報家鄉。那一年的冬天他毫不猶豫捨棄了85萬年收入的職業回家鄉發展,立志要把家鄉建成“和諧宜居、富美活力”,要帶領家鄉人走上致富之路 。
然而知易行難,對於擺脫黃土地二十幾年的他,對農業特殊技能一點不會,重拾農業難度有點大,於是他每天晚上看書學習,苦心鑽研農業發展技術到淩晨1點,走訪了全縣鄉鎮産業發展好的地方學習致富經驗,並到全省一些發展有名的地方進行考察,此外他還經常到農戶家去討教經驗,去鄉里的農業中心請教農技專家,結合相關政策和當地實際袁真勇終於決定在家鄉種植獼猴桃,但是,小山村裏這溝壑縱橫的山路是當時産業發展的“攔路虎”,這也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大難題。
致富換思路 鋪開村民致富路
2008年6月,大寨村村民一致推選他作為村支部書記。為了改變家鄉村民的生活狀況,帶領村民共同脫貧致富,袁真勇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跑項目,籌資金修路。幾年來,大寨村共修建村道路19.3公里,進組路8公里,串戶路14.8公里,目前全部硬化。“修路期間,跑項目、調土地、抓工程品質……每一項工作袁真勇都從頭抓到尾。”大寨村村民説,袁真勇白天監督工程品質,晚上帶領村委一班人苦口婆心、三番五次的做“釘子戶”工作,讓村民心甘情願的把土地讓出來修路。據了解,為推進村道路修建,袁真勇還用自己自留地、責任地分割賠償給修路被佔土地的村民。如今的大寨村,轎車、麵包車、農用車等車輛進入尋常百姓家,村民的生産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致富路修好了,産業選定了,袁真勇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家鄉村民大都不了解獼猴桃的經濟價值,村民們都覺得獼猴桃種植要三年後才開始有經濟收益,那麼這三年吃什麼用什麼,而且世道年年變,村民們都擔心種出來的獼猴桃能不能賣到錢,雖然袁真勇前期做了大量動員工作還是沒有成效,甚至他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發展種植獼猴桃難道真的比不了種植稻穀和玉米嗎?最後在谷堡鎮(原谷堡鄉)黨委政府農業中心農業技術師張雲賢的引導下,結合自己在外多年對水果行業的了解才想清楚、搞明白問題所在,也終於堅定了自己的發展目標,自己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有了目標有了方向,那就擼起袖子加油幹,第一步租賃土地,好田好土那是肯定租不到的,最後經過實地考察在黃二高坡定點發展獼猴桃種植基地,洽談中很快就談定了100畝土地為種植,袁真勇在繼續發展自己獼猴桃的同時,結合縣級部門對獼猴桃發展的大力支援,多次開會、組織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宣傳上級部門的政策,並採取“支部+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分工生産,組織支部黨員聯繫幫扶獼猴桃種植農戶,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獼猴桃産業發展有效的帶動了大寨村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帶動了大寨村400余戶種植,産業輻射705戶群眾致富增收。
真抓實幹 奇異果變身搖錢樹
在發展獼猴桃産業過程中,袁真勇對村民都一一指導,對自己所知曉的獼猴桃種植知識都傾囊相授,絕不藏私,對種植的農戶進行規範化管理,並不時邀請相關專家為種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就這樣獼猴桃種植火起來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都開始陸陸續續地種植獼猴桃,截止2019年大寨村種植獼猴桃面積就從以前的100畝達到了現如今的4500畝,獼猴種植農戶達到了400余戶,佔全村總人口數57%,獼猴桃豐産期每畝3000斤,市場批發價格5元每斤,畝産值15000元,平均每戶種植11畝,每戶每戶均收入16.5萬元,小康生活有望,並且近兩年獼猴桃價格一直穩步上升,農戶的錢包鼓起來了,小車也開上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現如今,人們一談起袁真勇,都笑開了花,感謝袁真勇袁支書的話語也成為鄉親們的口頭熱談。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總會忠實地記錄下奮鬥者的足跡。袁真勇用奮鬥書寫退伍軍人堅忍不拔的精神。創業維艱,奮鬥以成。袁真勇任大寨村支書10年來,帶領全村人民篳路藍縷走出了一條發展新路、好路,以敢闖敢試的勇氣,以自我革新的智慧,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實現了大寨的美麗鄉村夢。過去10年,大寨村村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韌勁,激蕩起農村綠色産業發展的大潮。袁真勇説“要肩負起群眾賦予的光榮使命,就離不開奮發有為的激情。接近目標的衝刺,既需要一鼓作氣的幹勁,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執著。”,袁真勇時刻保持“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鬥志,才能在解決一個又一個重大挑戰。面前困苦的無所畏懼,才能有力推進大寨村脫貧攻堅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他情係農村,情係農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時刻體現著一名軍人的先進性和真正本色。(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