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上海阿爸”張志勇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2021-10-18 16:12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0月15日,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佈2021年度“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跡。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理事長張志勇獲得“最美退役軍人”稱號。無數人道賀,他卻坦然:這份榮譽將鞭策自己繼續走下去。

image.png

張志勇是上海市徐匯區田林街道一位普通共産黨員、退役軍人。他1976年2月應徵入伍,1980年光榮退伍。其間,多次受部隊嘉獎。復員地方後,不忘軍人本色,傾盡全力和財力扶貧助學,為自己19年的公益事業道路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也為退役軍人這個光榮的稱號增光添彩。

每個人,只在童年的時候跟世界“奮戰”過一次,其餘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斷面對和處理那次奮戰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看,張志勇無疑是這場“奮戰”的勝者,而“戰利品”源源不斷地支撐著他一路從少年邁入花甲。

這些天,滿載著幫困物資的卡車,疾馳于滬昆高速。通往彩雲之南的這條路,對於張志勇來説,再熟悉不過。

上海距離雲南,2700公里左右。19年時間裏,張志勇往來于這條路的次數,多到自己都記不清,路程頭尾相銜,也足夠圍著地球繞圈。

如此奔忙,只為一樁事:幫困。

當地婦孺衣不蔽體,他管;孩子沒書讀,他管;學校設施差,他管;甚至於後來,先心病患兒來滬就醫,他管;當地農産要找市場,他也管……

旁人費解:這樣一種帶著“癡傻勁”的幫困,究竟為了啥?

搭伴過日子的愛人説,這個“彌天大坑”簡直令人愁苦:幾套房幾輛車都“填”進去了,也沒見個“水花”。

水花,當然是有的。就在張志勇心裏:19年裏播下的善意,在時間的長河裏不斷迴響——當地人生娃會請他來起名,建屋上樑會請他喝酒,發家致富會送他最好的茶餅,孩子考上學校、找到工作、甚至評上優秀共産黨員,都會第一時間來報喜。

因為,“上海阿爸,是真心待我們好。”

“我是在愛里長大的,希望每個人都不缺愛,能幫一個是一個”。

自帶“搜索雷達”,再遠再偏都不隔離愛

2002年的春節以後,張志勇趁著生意上的淡季,開啟了自己的雲南之旅。當他滿懷著對藍天白雲的美好嚮往來到西雙版納,卻發現風景之外的極大反差:農貿市場外,都是學齡前的孩子,光著腳,看到陌生人,就像兔子一樣跑走了。

通過走訪,張志勇了解到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他們與老人留在當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隨著走訪的深入,張志勇把身上的錢物都捐給了當地的特困家庭,甚至連原先準備進貨的錢款也沒有留下,本來計劃一週的旅行,也延長到了近兩個月。

當時的張志勇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和扶貧幫困結緣,可是當地貧困的情景、孩子們破舊的衣衫、學校艱苦的環境卻時不時地浮現在他的心裏,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都是泡在蜜罐裏,而那裏的孩子甚至可能一年都沒有一件新衣服,他的心裏就特別不是滋味。

唸唸不忘,第二次去雲南的時候,張志勇帶了一車的物資,並通過當地民政進行了發放。在物資發放完後,他又開始了走訪,而在這一次走訪後,張志勇毅然關閉了自己的六家店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雲南的扶貧事業中。

在張志勇看來,在上海,只要夠勤奮夠努力就能賺到錢,可雲南不一樣,藍天白雲風景如畫,卻變不成雲南孩子身上的衣裳。張志勇一下子資助了28名當地學生,他答應孩子們,只要他們努力學習,他就會一直資助下去。他覺得只要能幫助一個小孩,就能幫一個是一個,這樣的幫助對孩子本人,對他們的家庭,對當地的社會都是起到一個引領作用。

19年,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張志勇這位“上海阿爸”對於山洼洼裏的孩子們,充滿了感情。以雲南紅河州金平縣的一所國境線小學為例,全校400多名學生中近一半是住宿的,因為山路太遠太難走。

但再難走的山路,再偏僻的山村,也擋不住“自帶搜索雷達”的“上海阿爸”。

19年來,張志勇的幫困足跡踏遍了雲南的西雙版納州、紅河州、普洱市地區、昭通地區、德宏州的瑞麗地區等等。最初的幾年,每年他會在雲南住上大半年,開著借來的車到處轉悠,他管這叫“走訪排摸”。

那些車都開不進的偏遠山寨、犄角旮旯,躲著他最不忍見的窘迫——一家四五口人輪著穿一套衣服見客;才上完小學的丫頭被父母早早定了親;貧苦人家孩子們只能以少量糙米來衝抵學費。

相較于慷慨解囊,這裡的人們更需要的是物資,是生活必需品,是城市裏最常見的各類“雜什”。

那就籌措物資唄,老張很得意能施展所長。

因為,部隊復員後,他在國企商業百貨待過,也下海做過外貿生意,甚至在鴻翔百貨有過承包的羊毛衫櫃檯。一副好脾性與好口碑,為他攢下了“朋友圈”,用現在的話説:有渠道、有資源。

2002年,他第一次將籌措而來的一卡車衣物送至西雙版納,很快被分發得一乾二淨。看著老人孩子套上衣服穿上鞋子,老張説:那副畫面特別“治愈係”,直抵人心。“這些費用能改變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去上學就會帶動一片孩子去上學。”張志勇覺得孩子愛上學了,就能改變一個家庭,他經常對孩子們説,“書中自有黃金屋,貧困我們不在乎,只要我們把書讀好了,就會改變一切。”自那時起,越來越多的當地學校開始聯繫張志勇去幫助那些特困的家庭。

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張志勇在不能遠行情況下,全天候、全身心、志願投入上海防疫抗疫的一線,捐款捐物資。去年7月份起,他更是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扶貧,以實際行動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助力全面小康。

去年下半年,他購買、募集、運送3個批次共2400箱物資,向扶貧地區捐贈課桌椅、辦公桌椅、電教用品等物資。年底,又緊急採購了200頂雷鋒帽、200件軍大衣送給日夜守衛雲南邊境的志願者。

此外,他的扶貧公益也增加了新內容。他率領世界500強企業志願者同赴雲南貧困地區學校開設“科學小課堂”,開拓孩子們的視野,開啟他們的夢想和智慧。這種勵志寓教的方式,深受學校老師和孩子們的歡迎,也為扶貧助學注入新活力。

輸出物資,更輸出理念和思路

畢業,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名小姑娘。

沒錯,姓畢名業。這名字是孩子父母請張志勇給起的。淳樸的當地人想法也簡單:這樣一位大好人“賜名”,也能讓孩子熏染善意與福澤。

説也奇怪,原本體弱多病的娃,叫了這個名,一切康泰,懂事乖巧,學習出息,家裏日子也越過越好。前些年,這家人聽了老張建議,白手起家借款在當地開了個汽車裝潢店,生意越做越好,徹底擺脫了貧困。

2002年至今,張志勇長期提供獎學金資助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共有800余名。而僅2014年和2015年,其中就有30人考取了大學,他們畢業後,靠自己的奮鬥和穩定的收入改變著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這些年,當地發家致富的人越來越多,鄉親們蓋起了樓房,捧著最拿得出手的東西感謝這位接濟過自家的好人,但張志勇從不貪功,他説:是因為大家趕上了好時代。

幫困19年,他親見著大環境的飛速改變:村村寨寨有水泥路了,老師留得住了,校舍條件一點點新了,最關鍵的,人們的想法變了——“最初那些年,很多土地荒著沒人理睬,現在大家肯在上面動腦筋了。比如發展農産種植,發展加工業,發展當地的商業等。只要腦子活起來,手腳勤起來,致富是肯定的。”

相比較輸送幫困物資,老張更主動輸送勤勞致富的理念和思路。這兩年,他還手把手教會了當地農戶如何通過網路對接市場,銷售土産。

同樣變化巨大的,還有老張的幫困隊伍和模式。

從最初一人單幹,到搭建志願者工作室,設立起籌集物資的大平臺,慕名來“投靠”的愛心志願者超過800人。

大家捐款捐物所有的去向,都有表格和臺賬一清二楚。對於受助者,他給每個人建立動態檔案,及時更新,實行“末位淘汰”,確保幫困物資和精力始終花在“刀刃”上。

比如,發放扶貧款、助學金和捐贈物資之前,張志勇要親自走訪確認,實地調研需求,製作動態管理檔案,學習用品、蚊帳、熱水器、保溫杯……確保每一個資助項目都能有的放矢。張志勇説:“支援我的人越多,越要嚴謹、負責,用好每分錢,讓幫困助學更加精準有效,這是對每位愛心人士和志願者負責。”

如今,張志勇的公益行動及志願者團隊日益壯大,目前已組建市內外團隊志願者數量近千人。各地的志願者們和張志勇一起,對各類愛心物資進行接收、整理、運輸、發放,把“上海阿爸”的愛心傳遞到了雲南、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把當初的愁苦咀嚼出“回甘”

“當初我在想,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回到地方我又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一份很穩定的職業,又成家立業,小孩也有很好的前途。所以我感覺既然是一個退役軍人,就要有一個退役軍人的樣子,能幫社會做一點是一點。”

為了讓別人的路越走越寬,他義無反顧地把自己“投放”入“崎嶇難行”。

曾幾何時,他因幫困耗盡了所有家財,刨出家裏唯一的儲蓄罐,分角相疊剛夠買頓年夜飯;也因常年顧不上家,和妻兒家人多了生分;更因孩子成家卻沒房沒車而有過懊悔自責……

好在,人生總是U型線,善良不會被薄待。當初的這些愁苦,如今只被咀嚼出了無盡的“回甘”。

如今的老張,老伴成了得力助手,有了個同樣熱心公益的好兒媳,孫子也已三歲。儘管依舊為幫困奔忙,但心裏的這個家,被他藏得很深,呵護得很深。

“我成長在普通工人家庭,有三個姐姐一個妹妹,從小到大手足情濃到化不開。小時候做錯事,姐妹們總護著我,不被挨屁股;長大了,為了讓我畢業後能留在上海,大姐主動報名去黑龍江支邊,二姐主動去了農場,三姐也去了外地的軍工單位……我的童年很幸福,永遠有父母、姐妹們呵護。或許正因為如此,特別有同理性,容易心生憐憫。都説有媽的孩子幸福,有家的孩子溫暖,我希望以自己的幸福照亮更多人,讓每個人都不缺愛。”

近20年不遺餘力、持之以恒、完全忘我的助學扶賞,使張志勇成為無數被資助和幫助過的山區孩子口上叫的、心中念的“上海阿爸”。這位退役不褪色的老兵,在公益事業的漫漫征途上,充分展現了軍人的風采和軍人的情懷,為退役軍人這個光榮的群體增光添彩。(上海市徐匯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