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退役軍人黨員們
仿佛一枚硬幣的兩面,映襯出十年之前真實的廣東。曾有句話形容得最為貼切 :全國最富地方在廣東,最窮地方可能也在廣東。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粵來粵好”的硬傷。“雙轉移”以來,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尤其全省開展“退役軍人村官培養工程”,通過素質提升、典型培育、先鋒引領、政策扶持、榮譽激勵等舉措,更是進一步激發了退役軍人創業的熱情,幹事的激情,引領的真情,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更有10636名退役軍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其中2136名當選為“兵支書”。
做好“新農人”的主心骨
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號角雄渾悠揚。如影相隨的,是脫下軍裝的“兵哥哥”們,依然熱血難涼。
見到茂名市電白區觀珠鎮大榕村黨支部書記徐永柱時,他正在規劃沉香産業願景。“我們引進了省級瑜豐産業園佔地2000畝,建設沉香博物館,沉香蒸油加工廠,另外還有1400畝棋楠沉香苗圃場。”
以前的大榕村,是個典型的偏遠農村。十年前徐永柱回鄉,看到村裏只有老人和孩子,大片棄荒地,軍人出身的他覺得心疼,就回鄉創業。並以“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幫扶退役軍人同時帶動10個種植合作社發展沉香、荔枝、龍眼、黃皮等産業。“有書記打頭陣,大膽種,不懂隨時問,跟著書記走,遲早脫貧致富”。短短10年間,3500多人的大榕村,打造出了“一村一品”響亮品牌。
同是電白區“退役軍人創業之星”的楊火廖,1992年從部隊退役後紮根農村創業,2012年與茂名軍分區聯合成立“復退軍人養殖培訓基地”,最多時每年培訓1500名退役軍人和創業青年。如今成為全國較大型的龜系列養殖繁育基地,産品銷售全國28個省(市)區,年産值1.2億元,幫助1600戶農戶實現脫貧致富。2018年精準扶貧的5戶貧困戶,每人增收3萬元。
如今,全省以黨建為紐帶,著力把優秀人才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培養成“領頭雁”的路子越走越寬,進一步帶動了土地、資金、産業匯聚的良性迴圈發展。
高州市根子鎮元壩村黨總支書記吳勇光是一名90後“兵支書”,在他和老支書的帶領下,元壩村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特色産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全村荔枝産業年産值高達2.5億元,年接待遊客約150多萬人次,每人平均年純收入5.8萬元,用村民的話説:“現在的生活比荔枝還火紅。”電白區沙瑯鎮譚儒村黨組織書記朱雄偉則按“一村一品”的策略,建立“收購商 + 合作社 + 農科院 + 基地 + 農民”的合作模式,大力發展蘿蔔種植加工。現在村裏的1096戶中有786戶種植蘿蔔,面積達3600畝,年産值超2600萬元,為貧困戶分紅創收260多萬元。
吳勇光和朱雄偉只是以黨建聚活力,助力退役軍人從“新”轉型建功立業的新典範。而退役軍人賈東亮們在鄉村振興中的探索和成功,得益於廣東省在優惠政策和服務保障上做加法,在創業壓力和經營負擔上做減法,匯聚各方力量搭建就業平臺、助飛退役軍人創業夢想。
五月上旬,火辣辣太陽像下火。翻過一段四五百米長泥巴路,筆者來到肇慶市廣寧縣橫山鎮桃源農場。全國勞動模範賈東亮正在滿頭大汗給同是退役軍人的馮寶成手把手指導。趁著間隙,黝黑的馮寶成算了一筆賬 :自己承包了260畝山地,以現在這60畝黃桃計算,今年收成預計60萬元。
馮寶成説,自己敢擴大規模,是因為有廣寧縣開展退役軍人黨員結對幫扶政策的“主心骨”,也和2016年和2020年拿到的“退役軍人創業貼息貸款”3萬元、10萬元密不可分。截至目前,該縣有45名退役軍人申請創業貼息貸款,額度達700多萬元。伴隨而來的,還有省農業銀行推出“退役軍人助業e貸”,共計投放1998萬元。省建設銀行累計發放退役軍人助業創業貸款超10億元,近萬名退役軍人受貸獲益。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用一良馬而萬馬奔騰。為支援像賈東亮一樣的退役軍人創業,肇慶市組織各類媒體大力宣傳賈東亮退役不褪色紮根農村,把無人問津的荒山野嶺變成“世外桃源”聚寶盆的事跡,鼓舞並涌現出一批梁承華、馬建業等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創業典型。同時開展“東亮式”黨員創業貸款活動,從2008年到目前超過4.5億元,貼息資金3000多萬元,久久為功的“東亮式退役軍人創業模式”,直接帶動肇慶市2500多名退役軍人和群眾成功創業,解決 1 萬多人就業。
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終目的是要把退役軍人培養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助力人”。
新興縣退役軍人黃顯明1989年退役,因對國家優撫政策認知存在誤區,2016年起,多次與戰友到當地部門陳情。2020年,雲浮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主動與其促膝談心,真誠傾聽訴求,同時和其所在地黨委政府協調,幫助他在發展種植優質大米、孵化養殖加州鱸魚、培育種豬三大産業上探索致富道路,解決了兩片總面積413畝的墾造水田,爭取了退役軍人創業擔保貼息貸款,以及公司登記註冊、農技培訓、産品推廣等一系列問題。年過五旬的黃顯明迎來“新生”,還主動邀請9名志同道合的退役軍人一起加入到振興鄉村的大業中。
近年來,田心龍舟、田心牛肉、田心臘味等雙水田心特色鄉村品牌走出新會,在江門市周邊市區迅速走紅,得益於紮根基層的90後退役軍人,雙水鎮田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源傑。而鬱南縣寶珠鎮寶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偉志,從2015年回鄉發展成立寶珠鎮荔鄉種養專業合作社,到目前雞心黃皮栽植面積擴大至3000余畝。去年獲評雲浮市“最美退役軍人”謝桂權,2018年帶領村民參與種植辣椒項目,帶動貧困戶7人,黨員2人創收,辣椒種植面積擴大到36畝。去年自費4萬多元,在山地上種植了60畝金花茶,給村民帶來了上萬元的收入。
在興寧市最美退役軍人王健午的帶領下,15名退役軍人組成“鄉村脫貧振興先鋒隊”,與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學電商銷售,並和全鎮143戶貧困戶簽訂了銷售協議,共同發展肉鴿養殖。該基地成為梅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著力打造“軍創”品牌,促進退役軍人創業帶動就業的一個縮影。
回鄉創業,當好“火車頭”
通過筆者深入的走訪、接觸,切切實實感覺到——越來越多退役軍人的目光正投向那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越來越多的軍創要素資源流向那一片片廣袤的土地,越來越多在外創業的農村籍退役軍人黨員正奔向故鄉那一片片天地。
從清遠市區驅車200公里,才到了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黑山村村委,這裡海拔430米。該村由壯族、瑤族、漢族構成,下轄5個村小組,共196戶926人。
説起2011年之前的黑山村,村民雷統揚至今記憶猶新:“垃圾遍地、賭風盛行,村和村間常鬧矛盾。”51歲的禤柏喜回憶説:“苦不堪言”。這一年,在佛山經商的退役軍人雷健回鄉創業,同時被選為村黨支部委員。身體力行改變現狀,令村民逐漸信賴,2014年當選為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因工作忙,無暇照顧備戰中考的兒子;妻子曾這樣埋怨,“真不像兩口子,好長時間見不上面”;還放棄了年收入10多萬元杉樹種苗生意。
2018年清遠市委宣傳部牽頭,在全國首創“鄉村新聞官”制度,為雷健和黑山村又插上了騰飛翅膀。“雷書記做視頻直播銷售清水鴨,僅2個月就售出1萬多只,價格漲了六成”。2014年雷統揚開了村中第一間農家樂賺了八萬塊。“是雷書記帶我們奔小康。”雷健算了一下賬,村裏現在每年接待遊客8萬多人,收入500多萬元,村每人平均收入由8000元增加至17500元。更讓他內心喜悅的是:“以往提到黑山村,沒姑娘願意嫁過來,現在通過電商賣鴨、搞旅遊、農家樂,村裏光棍都‘脫單’了。”曬黑了累瘦了,換回來的是黑山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廣東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各種相關稱號。
如今,清遠全市1206 名“鄉村新聞官”中,已有111名退役軍人成為助農致富“領頭雁”。
出生於梅州市大埔縣的藍欣欣是個80後,2001年退役後經全國公務員考試考入清遠市公安局,歷任科員、副中隊長、政治指導員、中隊長。2019年12月辭去正科職公務員,專心做職業新農人,創立了清遠市金都農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同時發起成立退伍軍人創業聯盟。自建成以來,已有9個産業鏈項目,帶動當地農民超過300人,帶動了黎埠鎮的“一村一品”和“一兵一品”的建設,成為華南農業大學、肇慶學院、清遠市農技推廣中心 ( 清遠市農科院 ) 等單位的産學研實訓基地和樣板田。
廣東省勞動模範石金坤,是雲浮市新興縣天堂鎮的一名退役軍人。1999年從部隊退役後留守深圳創業,2009年回鄉創業並成立合作社種植萬年青,2011-2012年年營業額突破一千萬。為更好助力家鄉建設,2020年底當選龍坪村委新一屆村委幹部。如今他的花卉盆景基地已達250畝,還申請成立了新興縣諾怡種植專業合作社,被選舉為黨支部書記。“咱們今天能買樓買車,靠的是黨支部的帶動和坤哥的無私幫助。”今年31歲的曹建順是元頭崗村人。10年前,他還是個待業青年,每月靠外出打工收入千多元。如今,在石金坤的帶領下,已有了自己的種植“小基地”,還在縣城買了房和私家車,年收入達20萬元左右。
饒平縣三饒鎮溪西村,2700畝耕地和近萬畝山地,四成撂荒。世代耕種五百年的“三饒香米”也因易倒伏、産量低、勞動力外流,僅剩兩個種植戶也打起退堂鼓。作為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四千多留守群眾亟需找出路。
2007年,村裏回來一位年輕人劉維才。五年前從西藏某邊防軍營退役後放棄分配,到廣州和汕頭創業。生意蒸蒸日上,卻做出回鄉探索致富路的決定。幾個有威望的老人,看到這個只有24歲,一年黨齡的小夥子,為全村發展不停奔走,一致推薦他當選村“兩委”幹部。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劉維才種植50畝率先垂范。對他這個舉動,有人觀望,有人嘲笑,有人捏了一把汗,家人更擔心。最終,經過潮州市農科中心專家劉紹權團隊建議,試種5畝,總結經驗或教訓。勤勞汗水換來了共計3萬元的“成績單”。每畝地毛收入6千元,這是有史以來的爆炸性新聞。
第二年,50余戶村民紛紛走進稻田,捲起褲管、擼起袖子加油幹。2018年,山美鄉種植400畝,次年更是實現單造産量12萬斤的歷史新高。從“沒人種”到“爭著種”,幾近絕跡的“特産米”起死回生,成為富民興村的拳頭産品。年産值達五百多萬元,帶動村民一百多戶,也讓他榮獲了首屆“廣東最美退役軍人”。
訪談時,現年有著50多年黨齡的黃名灘,説起劉維才不住挑起大拇指,連連稱遇到了一個好書記。
激活脫貧攻堅的“神經末梢”
先進帶後進,成為廣東省補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舉措。既為欠發達地區鄉村建設添磚加瓦,也給那裏的人們的新生活帶來希望。
湛江市遂溪縣河頭鎮山域村,告別了每逢大雨必是“泥水路”,夜晚出現靠月光和手電筒的局面,文化廣場和籃球場讓人們休閒有了好去處。同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同縣的虎頭坡村,村內168畝蔬菜種植基地成了新地標。繁忙進出的工人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些變化,離不開佛山市三水區8名退役軍人身份的駐村扶貧幹部。他們帶動山域村、虎頭坡村等8個省定貧困村加速蝶變,令8個省定貧困村的貧困戶的心熱起來了、身體動起來了。
去年,山域村村民周燕家建成了一座兩層樓的新房,這是駐村幹部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時公公去世,丈夫因病幹不了重活,兩個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感覺天快塌了,生活沒有盼頭。”在駐村第一書記黃貴春幫助下,周燕找了一份工作,家裏還種起番薯、芋頭,年收入從不到三萬增長到如今的十萬多。讓周燕漸漸有了盼頭,幹活更起勁了。無獨有偶,在虎頭坡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啟雄的幫助下,年過半百的村民周廣南一掃往日的消沉。了解到周廣南的兩個兒子和妻子患有腦膜炎,協助他申請了大病救助資金,為他爭取到資金購買優質芋苗和化肥,並聯繫本村致富帶頭人結對幫扶其一家。如今,周廣南一家不僅年收入過10萬,家中還建起了新房子,生活順利走上正軌。
事實上,讓村民們感動的不僅是駐村幹部帶來的改變,更是他們身上那軍人般堅忍不拔、艱苦樸素的品質。駐村第一書記謝恒成第一次來草潭鎮泉水村,住無定所,經常要在別的村借宿。水土不服、不到一個月迅速瘦了下來。同樣,草潭鎮下六圩社區駐村第一書記梁友志,在村中沒有住宿條件的情況下,大力開展農田水利改造、村道硬底化和公共設施等建設,改善村中人居環境 ;烏塘鎮烏塘村駐村第一書記范利文,離開5歲的女兒,毅然決然奔赴扶貧一線,舍小家顧大家……
從佛山到湛江400多公里的里程,這支肩負著重任的“扶貧鐵軍”,倣若點點星光,匯聚成浩瀚星河,照亮貧困戶的希望。
沉穩踏實,少説多做,是佛山市南海區退役軍人金國彬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2019年4月初,還在接受軍轉幹部進高校脫産培訓的他,得到了妻子大力支援。“想好了你就去,家裏的事情有我在。”就這樣正式走上了和雲浮市東圳村“結緣”的道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太便利……這個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小村落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118戶408人。如何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尋求突破?金國彬一度非常著急。面對缺少勞動力的短板,他帶領村級組織選擇了週期短、見效快的雞養殖,同時借助科技力量發展現代農業。截至2019年11月,118戶貧困戶有序退出。“現在感覺和生活在城市裏一樣、沒有什麼差別啦。”村民的“幸福感”,成為金國彬“再接再厲”的最大動力。
同是南海區派駐雲浮市雲城區、雲安區精準扶貧工作組組長蔣雄師在雲浮工作的四年裏,走遍了所轄29個行政村,深入鎮(街)、村(居)委500多次,走訪貧困戶800多戶次。總行程達到10萬多公里。如今,雲城、雲安區已實現貧困人口100%脫貧,29條貧困村100%摘帽。
2016年,從廣州空軍中校崗位自主擇業已5年的姜建兵,在連州市創建了第一個農業示範基地,2018年又與合作夥伴一起註冊“瑤山田”公司。佔地50多畝的瑤寨農耕園,採用“生産+觀光+體驗+銷售”的生産經營模式,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組建技術服務隊伍,開展多元化經營,通過“公司+農戶”“示範+帶動”的方式,帶動了10多戶群眾脫貧致富。先後有50多名群眾參與到這個項目,其中3個退役軍人,種植面積擴展到200多畝。2019年被連南人社局評為“扶貧車間”。那段時間,上山下田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鋤頭鏟子、耕田機打草機成了“戰鬥的武器”,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人曬得黝黑,好友開玩笑説他扔到煤堆裏都找不到。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無論是離開富裕發達之地的舒適安樂窩、告別家人到偏遠落後的山村扶貧攻堅,還是從大城市到鄉村創業,他們都無愧於“退役不褪色”的本質。
致富的“頭雁”更高飛
農村籍退役軍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著建設農村、改變家鄉面貌的內在動力,又經過部隊培養、鍛鍊,普遍具備思想素質好、執行能力強、能力素質優、團結品質高的明顯優勢,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驅車行駛在清連高速杜步高架橋上遠眺,雲霧繚繞,“東江十里畫廊”映入眼簾。下了橋不一會,就來到陽山縣杜步鎮復退軍人互助協會。理事長陳印帶身材魁梧,他感慨道 :“互助會 2017年11月份成立,現在有19個自創農業品牌的退伍軍人創業基地,共投入資金大概有5000萬。”
據了解,杜步鎮共有復退軍人389人,近年來,積極引導復退軍人創辦創業示範基地,通過“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畜牧業和農家樂文化。目前,該鎮轄區復退軍人創業人員已申請成功9筆共計100萬的政府全貼息貸款。努力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激活集體經濟自身“造血”能力,全省各地奮力前行。
1983年從部隊退伍後,朱德輝到廣州參加工作。可繁華的都市擋不住他對家鄉的思念。2001年,已過不惑之年的他毅然辭去穩定工作,回到興寧市大坪鎮陶坑村。2009年成立了以種植油茶、林木、水稻、水果、蔬菜及養殖水産品為主的專業合作社,種養面積達1000多畝,成為省級示範合作社。創立的3家企業累計年産值達600多萬元。共為200多戶農戶895人提供服務,其中貧困殘疾人5戶。談起回鄉創業之路,朱德輝感慨良多 :“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深厚的農村情懷分不開,和多年部隊鍛造的人民子弟兵情懷離不開。”
1960年出生的胡燦基,臺山市鬥山鎮西柵環洲村人,參加過廣西中越邊境過境對越反擊作戰。2011年3月至今 , 任西柵村黨總支部書記、西柵村委會主任。十年間,他帶領群眾一道,摘掉了“臟、亂、差”和貧困落後的帽子。2018年在振興鄉村和基層黨建工作當中走在廣東省前列,臺山市任遠校友會贈送牌匾稱 :“掌西柵顧民生、民心順政通人和、村址村貌換新顏、全憑好帶頭。”
1994年,郭衛強光榮退伍。看著家鄉的爛泥路、土坯房,對比深圳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他不顧家人反對回鄉競選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直衝村村幹部崗位,從一般村幹部到書記、主任一肩挑一幹就是27年。
郭衛強説,5000人這麼大一個村,必鬚髮展經濟。2007年把村裏“留用地”全部盤活,隨後幾年引進50家企業,産值10億元,創稅6500萬元。村集體經濟也從2008 年的200萬元增至2018年的4838萬元,10年增長24倍!如今,鄉村面貌發生蝶變。還在風景宜人的龍溪河邊建設一個集吃、住、娛樂於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增100個床位,讓老人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同時,村民享受醫療“二次報銷”,針對醫療個人繳費部分,村裏最多還能報銷50%。每年,直衝村用於村民分紅、住院報銷、特殊群體關愛及老人慰問一系列民生工程的資金達到1000多萬元。看著村裏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寬敞筆直,一群群村民歡聲笑語,“兵支書”郭衛強笑了。
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成為大顯身手的新農人,釋放出了帶動就業的“增倍效應”。
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舊寨村原是個無基礎設施、無穩定收入、無特色産業的“三無”村,整個村社“家底”只有約一畝地,還被經過的鐵路一分為二。剛上任的吳志輝面對困難沒有氣餒,挨家挨戶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靈芝試種。初期,每天“扎”在作坊裏10多個小時。他深知群眾要脫貧,擴大種植規模是關鍵。為此多番考察後與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開展技術合作,又成立合作社,籌集各方資金120多萬元建設有機靈芝加工基地,完成種植、生産、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流程,有勞動力的24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參與分紅,原本每人平均年收入不到3300元的貧困戶,一個月便能賺到3000元。截至2019年底,舊寨村建檔立卡51戶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
2017年至今任佛岡縣石角鎮黃花片區黨總支部書記、主任的李庚原,是1990年退役的老兵。在他的帶領下,2014年集體表決通過將全村136畝耕地和2600多畝林地集中整合起來再利用,成功邁出了清遠市農村綜合改革在中華里村正式實施的第一步。通過“三整一心”計劃整合流轉土地,使原來零碎化、碎片化的土地連片改良、規模種植,通過土地整合、資源整合、優化管理等農村綜合改革,中華里一年一個臺階,村集體經濟收入從整合前的2000元,發展到2019年30多萬元,先後建設了養殖場、農莊、游泳池、果園、民宿樓等村集體資産。在村莊建設中拆除了200多間廢舊豬舍牛欄及低矮小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2019年9月被廣東省委農辦評為廣東省美麗鄉村特色村。
如今,越來越多的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退役軍人走上“鄉村大舞臺”,意氣風發奏響鄉村振興的“大合唱”。相信在他們的有力帶動下,黨中央擘畫出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畫卷,將愈發魅力無窮。(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