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平臺刷到自家祖上的經歷,是一種什麼體驗?
最近,溫州嚴升記的後人嚴致就碰到了如此巧妙的經歷——短視頻仲介紹的一張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的商號發票,發貨方就是自己曾祖父創辦的嚴升記,而收貨方則是蒼南莒溪的劉忠記。
兩個溫州民國時期的商號故事,猶如千年商港的兩朵小浪花,折射出溫商的勤勞與智慧。走近這兩段“創業史”,不難發現,這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亦是溫州近代商貿發展的縮影。
從“挑貨郎”到市中心兩層洋房
他白手起家創辦知名商號嚴升記
早在嚴致父親嚴雲林五六歲時,嚴升記已是徒留虛名,再無昔日輝煌了,族人對此記憶有限。因此在抖音刷到相關視頻,了解到發票由收貨方劉忠記保存,嚴家便決定前往位於蒼南莒溪(原屬平陽)的劉家,實地探訪家族百年前的“友商”。
嚴升記坐落于溫州市區百里路中府前,即現在的八字橋。“枝葉蓋著河,河上的橋,過街,蓋住周圍的店面。團圈圍著榕樹的有酒米店、糕餅店、扁兒店,還有兩層‘洋房式’的百貨店叫嚴升記。”溫州知名作家林斤瀾的散文《榕》,曾詳細描述嚴升記周邊的環境。
鼎盛時期,嚴升記不僅有兩層洋樓,還有數間相連商鋪,店員逾百人。新中國成立後該百貨店收歸國營,被改為“溫州市第二百貨商店”,足見當年嚴升記的規模與影響。
嚴升記的創始人嚴叔澄,字鐘傑,1889年出生,正是嚴雲林的祖父。他出身貧寒,家中兄弟姐妹眾多,以挑貨郎擔起家,逐步發展,遂開創了“嚴升記”百貨店。
至於嚴升記創辦的具體時間,嚴家後人未能準確考究。據鹿城文史資料(影印本)的一段記載顯示,清末民初,即出現了不少經營廣貨的商號,如萃旭和、錦彰、嚴升記等廣貨號。如此算來,嚴升記距今至少有百年曆史。
“千方百計”吸引客人,“千言萬語”謀求合作,一段奮鬥史被保留在家族記憶中。
嚴升記創辦後,需廣搜貨源、開拓銷路,但也一度面臨品控不穩帶來的經營危機。為重建貨源體系,嚴鐘傑帶著自己的商品和想法前往各地有名聲的商鋪尋求合作。碰壁多次後,他終於遇到了一商鋪的吳老闆,其對商品包裝、行銷的看法令吳老闆刮目相看,並簽訂合作合約,扭轉了當時的不利局面。
嚴升記主營洋廣貨,以及瓷器、茶具、茶葉等。上述提到的1932年從嚴升記進貨的發票顯示,購貨品種包括牙粉牙膏、彩面扣等10余種。
如今4小時車程過去貨運要10天
走遍“千山萬水”曆盡“千辛萬苦”
蒼南莒溪,距溫州市區100多公里,西南接壤泰順,西北緊鄰平陽和文成。
近日,嚴雲林夫婦攜嚴行、嚴致二子,開啟了尋訪劉忠記的旅程。
在車途中,嚴雲林看著沿途的山山水水,不禁感慨:90餘年前溫州市區嚴升記百貨店的貨品,要怎樣“翻山越嶺”,運往莒溪這樣的偏遠山鄉?
在碰到劉忠記後人劉傑海一家後,這個問題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據劉傑海講述,“當時在嚴升記與其他商號備好貨匯總後,溫州市區到莒溪可能是用船運走溫瑞平塘河到鰲江,再轉船運走橫陽支江到靈溪橋墩,或雇用挑工肩挑至莒溪。水路走完再走山路,算下來不帶貨物單行約要一週,帶上貨還要額外加上一週。”
也就是説,如今經沈海高速往返4小時的路程,過去走水路和山路,要花費10來天乃至更長時間。
為迎接嚴家的到來,劉家特地在村口等候,並設宴招待,席間兩家人相談甚歡。
“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近百年前我們兩家人跋山涉水,是生意夥伴關係。今天,我們兩家後人重聚坐在一起,雖然此前並不認識,但因為祖上的緣故,感覺特別親切。”嚴致同時感嘆劉家對家族史料的保存之完善,“除了抖音上發出來的這張發票,劉家還和我們分享了更多相關的歷史資料,讓我們對百年前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劉基後人經商傳承創立“劉忠記”
一度擁有五間連屋店面享有盛名
原來,劉忠記劉家為劉伯溫後裔。得知嚴家熱衷書法,劉家還帶嚴家一行參觀了“伯溫碑林”,該碑林向當代全國著名書法家和溫州地方書法家收集了近200件書法作品,是浙江省最具規模的現當代書法碑林。
劉忠記創始人劉開艿出生於1885年,與嚴鐘傑相差4歲,屬“商三代”,其祖父劉運堪乃平陽劉廣生茶行創始人,莒溪是原平陽黃湯主産地之一。該茶行是清末至民國在浙南名聞遐邇的四大茶行之一。經營的茶銷往溫州市區、福建乃至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國外。
劉忠記一度擁有五間連屋店面,經營日用百貨、國産綢緞和化粧品等,輻射四鄰八鄉,當時在當地享有盛名。
劉家的發展史,亦為溫州近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到了近代,溫州是浙江三大産茶區域之一。當時,溫州各縣均出産茶葉,尤以平陽為巨,佔溫州茶葉總産量大半。據甌海關[光緒三年(1877年)4月1日,溫州海關正式建立,先稱溫海關,後改稱甌海關]統計,茶葉出口多年位居出口商品首位。1903年溫州茶葉出口額甚至佔該年出口總額的72%。又據《溫州市誌》記載,當時以平陽南北港為重點茶區,紅茶、綠茶、炒青、烘青等均産。
雖然當年的劉忠記早已不在,但劉家仍有後人從事茶葉生意。為更好地挖掘甌係古紅茶製作工藝,2018年劉忠記後人正式註冊了“劉忠記”商標號,希望能將老字號再次發揚光大。
如今,嚴、劉兩家後人看似從事著不同行業,卻又似乎可以産生巧妙的化學反應。兩家後人正合作開發甌窯與甌茶系列産品,既是延續百年商緣,也為了發揚溫州歷史名品文化。
一段“百年商緣”,有望再續“前緣”。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