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19屆亞運會已經開幕,製作精巧的亞運徽章受到熱捧,“Exchange?”“PIN!”在亞運村、主媒體中心等各處,交換徽章幾乎成為了大家特別的社交方式——在亞運會特許商品零售店裏,徽章也銷售火爆。
這些亞運徽章,很大一部分産自溫州蒼南的一個小鎮——金鄉。這裡是名聲大噪的“徽章之鄉”,特別是有著40年曆史的金鄉徽章廠,將徽章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
要説起金鄉徽章廠和亞運的淵源,那可以追溯到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
時隔33年,兩屆亞運會徽章有哪些不同?這家浙江本土的鄉鎮企業又如何打造“金鄉造”的品牌?
33年前的亞運會徽章
與現在有哪些不同?
距蒼南縣城40多分鐘車程,金鄉徽章廠藏在鄉村小道邊,從外面看起來並不起眼,甚至有點冷清:一幢紅色的辦公大樓,幾間低矮的廠房。
但一走進裏面,機械的轟鳴聲衝擊著耳膜,工人們正在抓緊趕制各類亞運徽章。
“我們從2019年成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指定供應商後,就組織成立了研發設計團隊,專門為亞運會開發不同的産品。”
被譽為“徽章大王”的陳加樞是金鄉徽章廠的創辦人。他告訴潮新聞記者,截至目前,圍繞會徽、吉祥物、火炬等主題,金鄉徽章廠已經研發了200多種亞運會徽章産品,包括紀念章、胸針、冰箱貼等等。
這些小小的徽章裏,凝聚的是這家企業40年的生産發展史。
壓鑄成型、拋光、電鍍、點漆、印刷……潮新聞記者在車間裏看到,亞運徽章的製造工藝遠比想像中複雜,要經過近二十道工序才能走上質檢臺——每一枚徽章出廠前,還要經過人工質檢,確保沒有瑕疵才能從車間走上櫃檯。
如果把時間倒退到33年前,如今的許多工藝,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徽章廠的辦公大樓裏,有一個徽章博物館,裏面收藏著金鄉徽章廠為全國重大事件和國內外客戶製作的各類徽章,其中就有一套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徽章。
陳加樞拿起這套33年前製造的徽章,和現在杭州亞運會徽章進行了對比,記者能夠明顯感受到兩者在工藝上的進步。
“你看這枚北京亞運會的徽章,當時還無法直接將圖案呈現出來,只能用紙印刷好後貼上去,時間久了就會變色,外觀也相對粗糙,當時的工藝都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現在徽章上的圖案就很精美了,它是在琺瑯上做好以後再印刷上去的,很小的文字都能看得很清晰。”
陳加樞介紹,跨越33年時光,不管是點漆、印刷,還是在拋光、電鍍等各環節,金鄉徽章廠的製造工藝都有了長足進步。
跨越時間的堅守
把徽章做成藝術品
陳加樞的故事被許多人熟悉,源於他對徽章行業的專注。
“徽章行業涵蓋範圍很廣,徽章、標牌、工藝品、禮品等其實都包含在裏面,統稱為徽章,所以材料和工藝比較複雜。材料方面的話,有銅鋁鐵鋅塑膠;工藝上的話,光電鍍就有幾十種方法。”陳加樞説,一般企業很難掌握徽章製造的所有工藝,“好多工廠,最多也就幾十個人,有兩三道工藝,其他都要靠別的企業配套。”
出生於金銀器製作世家的陳加樞,用40年堅持,掌握了徽章製造全流程工藝。
“我們在40年當中積累了各方面的不少人才,陸續把一些老師傅都請到廠裏,也把國外的技術引進來,才形成這麼多工藝。”
陳加樞説,徽章是非標産品,需要按客戶要求去實現,很多地方都考驗著工人的工藝水準,他們廠裏有不少老師傅,用幾十年來打磨技術。
自1983年金鄉徽章廠成立以來,陳余毅就一直在這裡工作,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車間主任。“1990年我們做亞運徽章的工藝,是從壓機開始到下料,成型以後電鍍點漆,幾十年中慢慢變成電鍍以後再油壓,最後包裝點漆,跟以前的操作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余毅説。
工藝的進步,讓陳加樞對徽章生産有了更高的定位,“現在我們要做的是藝術品,是人家看到這個東西很精美,就想拿回去收藏,或者佩戴在胸前,要用這樣的理念來做我們的産品。”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黃玉環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