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微拂,站在溫州古城北大門——朔門之外:剛出土的瓷器锃亮依舊,石頭壘砌的古港碼頭一個連著一個,古時海上的繁華景象似乎就在眼前……
再遠遠望去,甌江奔流向前,江心嶼靜臥江中,嶼上雙塔矗立。千年古港與千年古塔遙相呼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也掀開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3月28日,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入選有著考古“奧斯卡”之稱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今年浙江唯一上榜項目。考古專家稱,該遺址規模大、遺跡全、年代清晰、內涵豐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上、國際交往中的中國風采。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帶來了哪些新價值?遺址“出圈”背後彰顯了怎樣的文化內涵?記者跟隨考古人員,零距離探訪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鬧市區挖出千年寶貝
擁江面海,穿越千年,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位於鹿城區望江東路東部。“最初是在東首的水門頭位置,發現了連片的遺跡,之後又發現了8個碼頭遺址和2艘沉船。”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梁岩華説,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勘探與發掘,古城水、陸城門相關建築遺跡、成組碼頭、磚鋪道路、木質棧道、幹欄式建築、水井、灰坑等保存較好的古代遺跡逐漸“浮出水面”。
城市中心位置怎麼發現這麼大的寶貝?原來,2021年,溫州市和鹿城區有關部門,為緩解交通壓力、激活歷史街區,原本打算將望江東路的地面道路改為下穿隧道,考古勘察與施工同步開展。隨著寶貝的發現,市政道路工程也就停了下來。
古港遺址裏有什麼?在現場可以看到,由石頭壘起來的古碼頭、棧道等遺跡呈橫向分佈,有斜坡式、臺階式。斜坡式碼頭依託山腳基岩而建,用塊石砌築而成,呈平緩斜坡狀;臺階式碼頭自江岸向航道伸出,平面呈長方形或長條形臺階狀,石包土心結構,碼頭中部填土上墊木板,板上鋪平整方磚,砌築考究。
在碼頭附近,還發現了2艘沉船,其中一艘殘存船頭及部分船體,變形嚴重,斷成南北兩段,總殘長12.4米,最大殘寬4.1米。殼板作魚鱗狀搭接,並楔有鐵釘,可見技藝精湛。根據隔艙板殘存數量推測,該船實際長度約20余米,適合近海航行。
在現場,還能清晰地看到一些瓷器碎片。梁岩華説,這裡出土了龍泉窯、甌窯、建窯等瓷器小件2000余件,以及數以10噸計的古代瓷器殘片,大部分為龍泉窯産品,專家推斷,應該是來自甌江上、下游各個窯場。絕大多數的瓷片堆積呈條帶狀集中分佈,且年代集中于元代,堆積特徵鮮明。大多數沒有發現使用痕跡,推測為貿易瓷器在運輸、轉運過程中的損耗品。遺址中還出土部分溫州漆器、捶丸、磚雕、建築構件以及貝殼、植物種子等豐富遺存。
現場還能看到甕城道路遺跡:早期為宋代青磚直路,寬近4米;中期為南宋至元代弧形磚路;晚期為明清及近代條石直路。城址週邊地面下還發現有多條石砌排水溝。
大量與古港、古城相關的重要遺存,年代從北宋延續到民國,以宋元時期為主,最古老的距今已有上千年。碼頭、瓷器、木船、客棧……仿佛再現了千年前,港口船來船往、人聲鼎沸、交易繁榮的景象。
一根琉璃簪的國際化往事
“溫州古港遺址規模大、遺跡全、年代清晰、內涵豐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也表明溫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城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表示,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從甕城、碼頭、航道、航標,構成了一個十分完整的體系,這在當今世界的港口遺址考古中,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寶貝逐漸浮出水面,如何鑒定其價值、如何保護成為地方考古面臨的一道必答題。去年11月,在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溫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就朔門古港遺址發掘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及下一步的考古研究與保護利用等問題,來自全國的專家進行了把脈論證。
溫州依山面海,因港而興,宋代楊蟠曾讚嘆“一片繁華海上頭”。溫州古城選址于江海交匯的甌江下游港灣,城址1700年未變。“有船、有碼頭、有瓷器交易。”專家認為,朔門古港遺址的發掘,生動勾勒出宋元時期溫州港的宏闊場景,重現了“溫州外灘”的繁華景象,凸顯了溫州古城港、城一體的規劃特色,也是我國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穫。
“這個就是從遺址裏出土的宋代龍泉窯瓷碗,施青黃釉,刻劃花卉紋,做工講究。”專家認為,南宋至明中期,龍泉瓷名揚天下,大量外銷,被稱為大航海時代之前我國的第一種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品。溫州憑藉其發舶港口地位以及江海轉机節點優勢,成為龍泉瓷外銷的主要集散地和起點港。本次發掘揭露的碼頭遺跡群及海量瓷片堆積就提供了關鍵物證。
我們還能透過一根琉璃簪,揭開一段對外交往的往事。溫州港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位於寧波、泉州兩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之間。尤其在宋元官方港口開放時期,溫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作用更加明顯。海外諸國的香藥、香水、象牙、琉璃(成品或原料)等貨物,均通過港口進入溫州城。港口碼頭遺址出土了一組斷成數截的宋末琉璃簪,考古專家判定屬中亞地區出産,由此也可見溫州對外交往頻繁。
這些發現,為我國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説,近幾年,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發現不斷涌現,比如太倉樊村涇遺址、上海青龍寺遺址等,包括泉州成功申遺越來越引起學界和社會的關注。朔門古港遺址城市、航道、港口三位一體,是海內外港口遺址的重要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千年來,一代代的溫州人,正是順著這條路,隨著貿易走向全球,編織起全球貿易網路。跨越浩瀚的海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包括溫州港等在內的港口,如璀璨的明珠,見證各國人民利益交匯、情感交融的歷史。
考古主題遺址公園藍圖已現
對於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來説,除了遺址挖掘,如何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依然面臨著多重的艱巨任務。“作為溫州主城區北面的主幹道,望江東路由於遺址的挖掘,已經封閉了2年多時間,周邊居民為此繞道,出行高峰期擁堵不堪。”溫州市鹿城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民生的訴求和壓力很大。如今,溫州市委市政府以及文物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改變了原來的建設計劃,並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讓市政工程道路為考古讓路。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煒林表示,溫州市政府不僅對這次考古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援,更為其後續的遺産保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個考古案例是溫州為全國樹立的遺産保護榜樣,顯示出了一種新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隨著遺址逐漸被公眾知曉,如何更好傳承非常重要。放眼國內,故宮的活化利用被大家熟知。溫州也在開展這方面的探索,比如舉辦公益研學,讓考古專家帶著市民走進朔門古港遺址;再比如,在出土的文物遺存中,有一件瓷器和萌兔沾邊,組織市民一起去看“兔”等。讓老百姓近距離接觸挖掘出來的這些寶貝,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思維對待文物,無疑為文物保護的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
既要做好文物保護,又要讓市民能夠近距離接觸到。目前,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公園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前期工作,集懷古尋根、網紅打卡于一體的溫州市區首個考古主題的遺址公園設計藍圖已完成。此外還將建設一個博物館,展示此次出土的宋元時期沉船等文物。遺址公園還將建設配套服務設施,增設多處與考古有關的潮流打卡點,既能讓年長者來此懷古,又能讓年輕人前來打卡拍照。
梁岩華透露,目前,遺址三維建模已全部完成,遺址保護規劃、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體系的相關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之中。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溫州老城、歷史街區、城門、道路、房屋、碼頭、航道甚至是江心嶼上的航標塔統一整體的考古遺址公園,可以實現文旅融合。
朔門古港遺址,還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應忠彭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