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浙江紹興柯橋城區的公路上,滿載布料的貨車川流不息。拉進來的一匹匹白布,運走時都染上了五顏六色。這些裝點人們美好生活的“色彩”,超過七成運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向世界展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蓬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刻改變了柯橋紡織産業,“國際紡都”織就的美麗錦繡,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碩果纍纍的生動注解。
11月3日,第六屆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將在柯橋舉辦。大會以“共創全球紡織合作新未來”(Weaving the shared new future)為主題,總結紡織行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成功經驗,挖掘全球紡織産業合作新增長點。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訂單多了,招待客戶的功能表也變了
6年前,一位土庫曼客商走進柯橋輕紡城,邁入浙江布創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門店。那次會面後,布創集團總經理錢水江動身前往土庫曼考察,帶回來的訂單“每次發貨至少一個集裝箱,最多一次有幾十萬米麵料”。 此後,布創集團一年發往這個500多萬人的中亞國家的人造棉,最高時總長超過2000萬米,每人平均4米。 布創集團生産的人造棉常用於女士家居服,主要銷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例如在孟加拉國一個大型布料批發市場,二樓幾十家店面一度全歸我們……”錢水江告訴記者,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布創集團出口額從最早時的3700萬美元,漲至如今的上億美元,連續多年拿下柯橋人造棉外貿銷售冠軍。
“跟著地球走,永遠有陽光。”錢水江説,“哪有消費者需求,哪就有市場。”他隨手拿起一塊布料舉例,“這塊布料適合天氣熱的地方,但地球在轉,就總能找到市場。更進一步,這塊布能不能用在冬天的衣服上?這就需要企業自己去開拓市場。” 他提醒説,“不要低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布創集團出口的産品中,中高端佔了約一半。” 印染是紡織服裝産業的上游。浙江省印染行業協會會長、紹興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傳海告訴記者,今年印染企業訂單較去年有所增長,其中南美、中東和非洲等地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訂單立了功。 李傳海總結,過去10年,柯橋布商靠著“曆盡千辛萬苦、説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的“四千精神”,走出了一條“佈滿全球”的柯橋之路,其中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 作為柯橋區最大的紡織布料出口企業,浙江凡特思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年出口額約3億美元,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比重從過去的百分之三四十升至現在的一半以上。 “這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訂單多了,招待客戶的功能表都變了。”凡特思公司董事長傅光懌形象地説,“原本歐美客戶喜歡的漢堡和燒烤,改成了中亞菜、非洲菜。” 柯橋區商務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柯橋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總額635億元,同比增長12.9%,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現在是柯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商貿交流合作的黃金時期。”傅光懌判斷。
研發設計的“根塊”留下來,紡織印染的“藤蔓”伸出去
實地考察了十多個國家之後,魏長軍最終把工廠設在了衣索比亞。 這位46歲的江西人是浙江米娜紡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柯橋成千上萬的布商中經營規模不算大,卻在非洲東北部的衣索比亞小有名氣。 2011年,魏長軍用做外貿賺到的資金,收購了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附近的一家紡織廠;3年後,他又在此設立印染廠;最近,他還打算建服裝廠,打造紡織—印染—服裝産業鏈。2019年以來,米娜紡織在當地累計繳稅合2億元人民幣,連年獲得衣索比亞納稅金獎。 目前,米娜紡織在當地的印染廠每天産出近18萬米布,供應衣索比亞和周邊國家,以及土耳其、義大利等歐洲市場。 十多年過去了,魏長軍依然看好衣索比亞,認定這裡將成為“非洲的紡織服裝中心”。作為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勞動力,加上相對便宜的電費,吸引了不少中國紡織企業前來佈局。 和很多人設想的不同,米娜紡織“搬”到衣索比亞的,並非國內淘汰的機器,而是國際一流的全新設備。光是污水處理設備就投入1400萬元,參照歐洲標準設計,日處理污水2500噸。 “把産業鏈延伸到國外,不是帶去污染。”魏長軍強調,“我們放眼長遠,不做短平快的‘一錘子買賣’。” 米娜紡織把紡織、印染佈局在衣索比亞的同時,把研發設計留在了柯橋。就像地瓜把根莖扎進地裏,把藤蔓伸向四面八方。這種跳出一地一時、開放式發展形態被稱為“地瓜經濟”。 魏長軍形象地比喻:因為産業配套還不完善,衣索比亞的紡織産業只能生産“大米”“麵包”,而“烤鴨”“大閘蟹”只能在柯橋研發、製作。 沿著“一帶一路”尋找商機的不止米娜紡織。10年間,一批柯橋紡織印染企業出海,共同書寫“走遍千山萬水,贏回千億出口”的佳話。 2017年,紹興木林盛紡織貿易公司在印尼建立印染廠,近年來企業毛利潤保持在30%以上。總經理黃勇透露,公司80%以上的出口訂單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銷售額連續多年實現15%以上的增長立了大功。 “未來,我們還打算到土耳其、埃及投建工廠。”黃勇説。 “近些年,不少柯橋同行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紮根。我也派兒子去埃及考察了一番。”李傳海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人力成本、廠房租金、産業政策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儘管配套産業不完善,但“辦法總比困難多,‘走出去拼’是刻在柯橋紡織人骨子裏的”。
做好“看不見”“聽不著”的細分市場
除了走出去佈局設廠,不少柯橋布商深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細分市場,同樣站穩了腳跟。 浙江璟俊紡織品有限公司,靠著在“看不見的地方”做出花樣,終被市場“看見”,産品暢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看不見的地方”指的是裏料。“原本裏料只有一個品種、一種花色,沒人願意花心思做。”50歲不到的施建海回憶,20年前一位外商向他集中訂購了一批高品質裏料,他敏銳地意識到,小裏料可能蘊藏著大市場。 裏料是最貼近身體的部分,具有保暖、防透、穿脫滑爽等作用,高檔的服裝對裏料有著較高的需求。 從此,璟俊紡織集中精力在裏料上做文章——把原來單一的滌綸改為親膚的人造絲、棉等材料;根據不同市場和季節,推出各類功能性裏料……從原料到花色,璟俊紡織把“裏子”做出了名堂。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璟俊紡織的裏料加速出海,最高的一年創造6000萬元的出口額。“如今,提起我們的裏料,業內應該很少人不知道。”施建海頗為自信地説。 在柯橋中紡大廈,主攻功能性戶外彈性布料的楊世紡織品有限公司,最近憑藉“靜音布料”,在行業內引發了不小動靜,收穫了不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訂單。 “靜音布料在使用過程中,摩擦的聲音只有正常布料的三分之一,和呼吸聲相當,適合在狩獵時穿著。”楊世紡織産品研發總監張斌回憶,幾年前,有客戶提出要走路無聲的布料,但一直沒找到。從前端的原料到後端的印染,張斌不斷試驗,終於啃下硬骨頭。 2006年楊世紡織成立時,並沒有主打産品。當年3月,一個為國外戶外品牌生産衝鋒衣的客商找楊世紡織訂購一批布料,這給了張斌“靈感”:國外興起戶外運動,而國內布商只提供硬殼布料,軟殼彈力布料很少。認準這一商機的張斌決定“非戶外彈力布料不做”。 “我們的優勢在於新材料的應用,而柯橋齊全的紡織産業鏈,使我們能夠在更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新材料。”張斌説。 截至目前,楊世紡織擁有各類防水、速幹、透氣、透濕等不同功能的戶外彈性布料,應用於滑雪、速幹防曬、戶外工裝、軟殼衝鋒、潮流運動等5大系列300多種産品,讓人眼花繚亂。 今年,楊世紡織的銷售額有望達到8000萬,約為去年的兩倍,增長主要來自東南亞、中亞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下一步,張斌打算在東南亞或中亞設立分公司。 過去10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一批批柯橋布商搶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機遇,書寫了一塊布的光榮與夢想。下一個10年,“國際紡都”將如何續寫新傳奇,值得期待。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