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浙江樣板 代表委員熱議深化“千萬工程”
發佈時間:2024-03-06 08:52:53    

   “三農”,一直是全國兩會關注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糧食生産創下近8年新高,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大關,農林漁牧一産增幅近10年最高……作為“千萬工程”發源地,21年來,浙江持續深化,先行探索和示範,努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浙江樣板。

  如何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有話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務,是穩糧興糧。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他們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大夥兒種糧的積極性才能保持高漲。

  目前,我國糧食生産總體穩定,單産不斷提高,總産穩定增長。同時,我也看到了當前種糧農民熱切期待解決的難點。

  一方面,土地、勞動力和農資等糧食生産成本在上漲;另一方面,糧價形成機制需要不斷健全完善。在糧食提價難、降本難的背景下,包括中國水稻研究所在內,每一家涉糧科研機構都要繼續加強優質高産多抗耐逆糧食新品種的培育,加強省工省力、減肥減藥、高産高效、綠色生態等高效技術和生態栽培模式的研發。

  在産學研落地方面,也應更多幫助和支援一定規模的種糧主體,實現從“賣原糧”向“賣大米”“賣食品”轉變。幫助和引導他們延長糧食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提升糧農産業化經營及分紅收益,積極推動“糧食+文化”“糧食+旅遊”“糧食+教育”等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模式,讓農民分享糧食全産業鏈增值收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在深化“千萬工程”、建設美麗鄉村的道路上,我欣喜看到,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重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探索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的確,人們的觀念意識強起來了,但具體做法上,不少地方規劃及設計部門長期習慣了大拆大建、粉飾一新,殊不知,這其實是一種破壞。保護需強調真實與可持續,應包括對鄉村地域文化特徵的保護、多樣性歷史記憶的保護、真實生活形態的保護、生態修復、文脈延續等等。

  歷經12年,我和同是建築師的妻子,對杭州富陽洞橋文村的整村修復和煥新仍沒有結束。每年我們都要往那兒跑很多次。因為保護鄉村跟中醫看病一樣,要細緻耐心、對症下藥。改造民居,一棟要有一棟的辦法。只有在足夠時間跨度的整體性規劃下,才能實現鄉村肌理的多樣性恢復,從而重塑整體風貌,還原特有本色。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新農村建設需要重新定義中國鄉村之美,要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文化多樣性”,讓空心化、千篇一律的鄉村,重獲內生性發展動力,成為更多都市人愛去、常去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品質技術部副部長李智慧:産業振興對於鄉村振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落實好鄉村産業幫扶,一個最為重要的思路,就是做好特産文章,依據當地原有資源稟賦,擴大發展一地具有獨特性和競爭力的産業,有力帶動整體鄉村振興。

  紹興黃酒是浙江的知名特産。我所在的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的黃酒行業龍頭,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紹興黃酒釀製技藝”的傳承基地。近年來,我們不斷擦亮“紹興黃酒”金字招牌,積極探索黃酒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融通發展新路徑,同時通過黨建聯建,與街道、鄉村相繼共建糯稻基地、青梅基地,一手推進“企業+基地+農戶”標準化種植,一手推動鄉村旅遊示範區建設,多措並舉助農增收。

  如今,我們和七星街道32個村(居)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成立了強村公司,以市場化運作,産業鏈帶動,圍繞黃酒開展銷售訂購、農業觀光等業務,每年根據股權為各村進行利潤分配。紹興黃酒正一步步成為老百姓的“強村酒”。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農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長陳淑芳:農業科研應該既接地氣,又接天線。在我看來,農業科技下鄉,既要重視解決廣大農戶的實際需求,又要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

  在我們畜禽研究所,擁有理化分析室、細胞房等生物育種技術功能區,通過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不斷突破大白鵝的育種瓶頸,育出更抗病、更高效益的優質品種。我們育成的大白鵝鵝苗,已從象山“遠嫁”至全國23個省份的偏遠山區。在四川宜賓、涼山等地,我們又因地制宜,在農戶的蘋果園裏、稻田中、石榴樹下,發展立體生態迴圈養殖模式,提升畝均效益,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在我看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智慧農業是基層所盼,也是國之所需。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基礎總體還比較薄弱,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差距不小。建議農業科研領域加快構建起理論研究、應用研究、裝備研發相銜接的智慧農業創新體系,建立以應用為導向的産學研深度融合機制,確保創新鏈與産業鏈的強效互動。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來逸晨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