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2023年浙江凈流入人口50萬 他們為何選擇來“浙”裏
發佈時間 | 2024-03-02 09:45:43    

   日前,浙江省統計局發佈的《2023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627萬人,與2022年末相比,增加了50萬人,人口流入規模居全國前列。

  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群體,是浙江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的生力軍。春節之後,各行各業人員陸續到崗,大家已經開始鉚足幹勁,搶抓訂單、保障生産,力爭新春“開門紅”。

  工作收入滿意、上班環境舒適、成長空間廣闊……連日來,潮新聞記者走進多家企業車間、商貿城,看到的均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走訪中,來自全國多個不同省份的工友們也敞開心扉,向潮新聞記者講述了選擇浙江的理由。

  收入翻番還解決孩子入學

  “好口碑”在老鄉間口口相傳

  “現在我們夫妻倆每人每月工資都有1萬多,在廠裏吃住都免費,過年過節福利都有保障,節後返崗,還領到了開門紅包。”説起現在的工資待遇,李世召臉上露出了微笑。

  李世召是山東菏澤人,十年前,他帶著一家四口從鄰省來到浙江省海鹽經濟開發區,之後通過老鄉介紹,夫妻倆和大兒子都應聘成為浙江泛洋特種裝配設備有限公司的員工,“那邊企業也是做集裝箱的,但是他們不招女工,所以就到這邊來了。我現在在衝壓車間上班,老婆是焊工。大兒子之前也在這裡上班,前年才辭職去了其他地方。”

  李世召介紹,在公司裏,自己的老鄉並不少。這些人都是這些年通過“老帶新”的模式,陸續入職進來的,“這裡一年到頭都有活幹,這點就挺好。所以遇到有工作需求的老鄉,我也會幫著介紹,光菏澤老鄉就有七八個,後來他們又帶自己的親戚朋友過來,就這樣越帶越多了。”

  在企業,“老帶新”是常見的招聘模式,來自甘肅隴南的李書娟也是其中之一。2月18日,李書娟在老鄉的介紹下,入職良信杭州灣超級工廠,從事框架點焊工作。

  “上班已經10多天,感覺挺不錯。相比之前就職的企業,這裡的上班環境也舒適,而且老鄉比較多,所以同事關係也挺好的。”李書娟告訴潮新聞記者,面試入職時,她就了解到,現在這家企業每個月的訂單都比較忙,所以一年下來的收入也比較可觀,這些是她最終決定留在這裡上班的原因。

  在良信杭州灣超級工廠,李書娟的班組長李朋飛,也是她的老鄉。

  自李書娟入職以來,李朋飛對這位新人也是十分照顧,“我自己也是從新手過來的,能幫助他們快點上手,本來就是我的工作之一。”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李朋飛已在該企業工作了9年多,期間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長為班組長,現在手底下管理著60名框架點焊員工,主要負責班組的一些日常事務,如品質、效率、交付等。

  “最早的時候我們公司是在上海那邊,前幾年公司生産基地搬到海鹽這邊,我也隨著一起過來了。跟之前相比,這邊空間更大些,公司內部的其他配套設施也更加齊全。”李朋飛告訴潮新聞記者,他現在一年收入在13萬到15萬之間,每個星期有固定休息日,每年還能請年假,“我自己覺得挺滿意的。”

  有了真正的歸屬感

  他們把家安在了“浙”裏

  對於李世召這樣已經成家立業的人來説,更讓他堅定信心留下來的,除了可觀的收入和舒適的老鄉圈子外,還因為小兒子的入學等問題也在這裡被解決了,“一開始,我們以為外地人在這邊入學會很難,而且我還是剛來不久,沒想到去報名後就直接錄取了。從幼兒園到現在初中,都是在這邊讀的。”

  在浙江工作的這10年,李世召一家人可謂是喜事不斷,“剛來的時候大兒子才滿18周歲不久,現在婚也結了,孩子也有了;去年,他還在(海鹽)西塘橋街道買了一套房子。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不錯,再過幾個月就要中考。”

  如今,李世召夫妻倆每個週末都會回家住兩晚,與家人一起聚一聚,享受天倫之樂,“家人都在,老鄉也多,接下來就一門心思在這裡幹了,哪也去不了。”

  隨著工作逐步穩定,李朋飛把老婆和兩個孩子都接到了身邊,前兩年還在海鹽購買了一套商品房,“兩個孩子都在這邊順利入學,環境等各方面都挺好的,但同時感覺自己壓力挺大的,繼續努力唄。”

  2月18日(正月初九),是天派針織股份有限公司節後開工的日子。當天一大早,趙捷和老公經過40多個小時的自駕車程,終於趕到了公司,“因為路上堵車,比預估的晚了10多個小時,不好還好,趕上領開門紅包。”

  趙婕的老家在雲南,13年前,她辭掉了國企工作與老公到義烏一起創業。用她自己的話説,因為沒做好市場調研,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當時正好認識了天派針織的一位副總,他讓我們去他公司看一下,説一定有我們的發展的舞臺。”

  如果説,彼時對於入職天派還心存顧慮,那趙婕如今則可謂是心無旁騖。

  “剛來的時候,因為帶著孩子住宿舍不方便,老闆娘就幫著我一起在外面租房子、談價格;到後來買車,她也會給我提建議、什麼車合適;再到前年退購房定金也是,都是她幫我一起想辦法。”回憶起入職10年經歷的點點滴滴,讓趙婕覺得找到了歸宿,也有了家的感覺。

  自我價值得以實現

  公司與員工成為“共同體”

  除了人文關懷,趙婕認為,企業在員工培養上也一直是不遺餘力,更讓自己覺得和公司是“共同體”。

  剛入職那會,趙婕只是一名普通的統計員,奔走在各個車間和工位之間。10年成長,她歷經組長、跟單等多個崗位鍛鍊,如今已經晉陞為前道助理,管理3個車間、共計300余名員工,“我剛來的時候公司員工才三四百人,現在都兩千多人了。我是看著企業一步一步壯大起來的,而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很好的提升,現在我還是我們這邊職校的(客座)教授,平時要去給學生講《服裝生産企業管理》的課程。”

  在趙捷的隔壁車間,來自安徽的“90後”于慧芳2015年進入天派針織股份有限公司,當時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織造工,“也是公司願意給機會,幾年時間我就把車間的所有工種都做了一遍,然後一步步升為組長、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

  在於慧芳車間裏,年輕的副主任、班長們同樣來自普通員工中間。

  于慧芳現在每天除了車間裏的日常事務,還得協調80名員工的工作任務,把控品質、産品交付等等,“能把一個車間管理好,按時交出訂單,我覺得這也是我能力的一種體現。再説,現在管理崗一個月工資差不多9000元,比以前也有增長。”

  “只要你肯幹都有錢賺,只要你肯學都有人會帶你,也都可以像我們一樣一步步成長。”趙婕覺得,企業的目標和員工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想有好的發展、有更高的收入。“所以我出去招工總是會説,我們公司沒其他毛病,唯一的毛病就是活太多做不完,根本做不完。”

  在浙江的企業裏,這樣的員工培養制度並不是個例。

  良信杭州灣超級工廠相關負責人就直言,企業一直注重優秀員工的培養,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給員工平臺,讓員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反過來説,員工也能更好地助力企業發展,給企業創造更好的效益,這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季建榮 王嘉楠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