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全産業鏈産值達到50億元 看一顆臨安山核桃的雄心
發佈時間:2022-10-08 08:42:20    

  秋風陣陣,又到山核桃大量上市時節。

  今年本應是臨安山核桃豐産的大年,但由於夏季高溫乾旱,預計其産量同比只是略有增加。雖然産量受影響,但臨安山核桃的效益持續提升:品質日益優良、品牌越來越響、産業鏈逐步完善……這是多年謀劃帶來的“顯性”效果,背後是一個目標明確、環環相扣的改革鏈條。

  伴隨著林農揮動的竹竿,記者走進杭州西部的天目山區,追蹤一顆山核桃的轉型升級之路。

  區域公用品牌

  引導品質變革

  山核桃是當下杭城大街小巷炒貨店裏的主角之一。優質山核桃是什麼樣的?許多消費者不太清楚,他們擔心出了高價買來次品。

  這種擔心不無緣由。多年來,臨安山核桃産業發展的一大痛點,就是生産主體眾多,其中很多是家庭作坊,品質參差不齊,以次充好並不鮮見。

  面對如此狀況,近年來,臨安不斷加強對山核桃銷售市場的監管力度。但這並非治本之策。“我們的想法,是制定一個較高的標準,鼓勵龍頭企業執行這個標準,政府‘搭臺吆喝’,從而引導、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加入。”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顧曉波介紹。

  契機出現在2021年。這一年,臨安發佈了“天目山寶”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覆蓋包括山核桃在內的眾多農産品。臨安區政府委託浙江省山核桃産業協會牽頭制定“天目山寶”山核桃系列標準。9月7日,在今年臨安山核桃開竿節上,“天目山寶”山核桃系列標準體系對外發佈,包括炒制山核桃、手剝類山核桃和山核桃仁三個標準。這也是“天目山寶”的首個農産品標準體系。

  “要獲得‘天目山寶’品牌使用授權,企業需要申請,産品要符合我們的標準。”顧曉波告訴記者,目前已有48家企業獲得授權,其中山核桃企業6家。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浙江省山核桃産業協會秘書長黃堅欽是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在山核桃領域,目前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共計26個。我們這次制定的標準,要求是最高的。”

  那麼,“天目山寶”山核桃的標準,高在哪?

  消費者購買山核桃時,一般都會選顆粒大一點的,價格也相對更高。成為“天目山寶”山核桃,直徑需要在2釐米至2.05釐米之間,甚至更大。

  但更大的提升,是在消費者往往不會注意到的各種指標上。

  比如,“天目山寶”山核桃的“酸價”指標為每100克含量小于等於2.8毫克,而國家標準為4毫克。酸價與新鮮度相關聯,酸價越低,説明山核桃越新鮮。

  再如,“天目山寶”山核桃的油籽率為小于等於0.5%,遠低於國家標準3%。也就是説,1000顆山核桃中,最多只允許有5顆油籽。所謂油籽,就是大家常説的有“哈喇味”的山核桃,主要因長期保存或保存不當造成。

  還有,對於山核桃仁的含糖量,目前國家標準並沒有規定。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有的企業加工時會放入大量糖。糖分攝入過多,不利於人體健康。“天目山寶”山核桃仁的含糖量必須在12%以內。

  “根據我們的調研,符合這個標準的山核桃,大概佔臨安山核桃總銷量的10%。”黃堅欽説。

  杭州臨安康太炒貨食品廠是目前6家獲得“天目山寶”授權的山核桃企業之一。該公司經營的山核桃品牌“團圓人”在當地小有名氣。“現在,我們有兩款産品用了‘天目山寶’品牌,和‘團圓人’一起出現。”負責人陳潔告訴記者,“這兩款山核桃的品質是我們産品中最好的。”

  獲得“天目山寶”品牌使用授權後,陳潔感受最深的是當地品牌推廣的力度大大提升。“‘天目山寶’需要好的産品來支撐,我們企業也需要‘天目山寶’這個公共品牌增加在消費者中的認可度。”

  顧曉波則期待,“天目山寶”品牌授權的山核桃企業能發揮帶動作用,引導臨安山核桃生産主體不斷提升産品品質,帶來一場品質變革。

  “市場監管部門會不定期抽查,如果授權企業的‘天目山寶’産品不符合相關標準,將撤銷授權並向社會公佈,同時在一定時間內禁止該企業再申請。”顧曉波説。

  引進一條“鯰魚”

  推動理念變化

  臨安區清涼峰鎮農創客服務中心一派忙碌景象。拍友 虞炳鋒 王再超 攝

  很多愛吃山核桃的人都聽説過“姚生記”。對消費者來説,它是一個品牌。對臨安山核桃産業來説,它是一條“鯰魚”。

  這條“鯰魚”已將總部落戶臨安龍崗鎮,並獲得了“天目山寶”品牌使用授權。今年的臨安山核桃開竿節上,姚生記山核桃數字工廠投産啟用。

  臨安為何要引進這條“鯰魚”?

  臨安山核桃産業實現了種植面積、生産總量、加工規模、品牌價值四個全國第一,當地山核桃加工企業並不少,共有280多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6家、區級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萬噸。光是龍崗鎮的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就集聚了170余家炒貨食品加工産業鏈企業。

  遺憾的是,這些企業,大多是給品牌企業代加工。做自己品牌的也有,但規模、名氣都不大,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堅果類或食品類企業品牌。

  有人説,當地老闆們小富即安,缺少將企業做強做大的動力;有人説,沒有抓住網際網路品牌發展的機遇期;也有人説,臨安山核桃銷路不愁,品牌行銷意識不夠強……

  姚生記總部的落戶,讓臨安有了第一個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堅果類品牌。臨安在統一打造“天目山寶”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同時,重視企業品牌建設,有助於提升産品附加值。黃堅欽説,為品牌企業做加工利潤薄,相當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來料加工;只有更多品牌企業成長起來,臨安山核桃的品牌價值才會更大,才能讓當地人分享到山核桃帶來的更多效益。

  姚生記是浙江姚味客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的品牌,該公司副總經理鄧楊勇已深耕堅果領域20多年。他説,將總部從杭州市區遷到臨安,不僅有公司發展的考量,也有助力臨安山核桃産業發展的情懷。

  他帶領記者參觀數字工廠。透過透明玻璃,姚生記山核桃加工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能看到,且自動化、數字化程度很高。“沒有什麼不能看的,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檢驗。”鄧楊勇説,工廠9月初才投用,目前還在不斷完善,如果臨安其他山核桃加工企業有打造數字工廠的需求,他們願意提供幫助。

  對品牌建設來説,“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姚生記不僅講好自己的故事,還幫助臨安山核桃講故事。它的總部園區,是一個集生産加工、銷售展示、觀光旅遊、科學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園區。

  園區裏有一個“印象山核桃”博物館,通過神奇的物種、歷史的記憶、工藝的變遷、共富的故事、一起向未來等篇章,將臨安山核桃的生物屬性、歷史沿革、民間傳説等娓娓道來。

  對姚生記的到來,臨安不少當地企業持歡迎態度。

  “看著都是山核桃,但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企業文化、品牌宣傳等方面,姚生記更有優勢。”在陳潔看來,大家可以合作,一起將臨安山核桃産業做強做大,“如果整個市場能做得更大,效益進一步提升,大家都可以從中受益。”

  而在顧曉波眼裏,姚生記的到來,更為重要的是“帶來理念的變化”,包括規範經營、現代化生産、市場行銷、科技研發等。

  生態經營+規模經營

  成本降低産出更穩

  村民在屋頂晾曬經過脫蒲的山核桃。記者 林雲龍 拍友 詹浩然 攝

  從前端山林經營模式,到中間采收加工生産、後端品牌行銷,再到延伸産業鏈……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僅僅是提升標準、打造品牌,整個臨安山核桃産業正在進行一場供給側改革。

  這場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提升山核桃原籽品質。這涉及山核桃樹的栽種和經營。

  幾年前,因林農連年過度使用化肥、除草劑,導致臨安山核桃大面積枯死、山坡植被大面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隱患。

  過度經營的不利影響,讓臨安痛定思痛:從2019年9月開始,一場生態修復行動展開,當地定下2萬畝的“退果還林”目標。退出後的山核桃林禁止除草、施肥、除蟲、採打等經營活動,作為村集體資産,由村集體組織力量看管。

  正常經營的山核桃林,則鼓勵生態經營:推廣自然落果,不濫用化肥與除草劑,保留林內灌木雜草,減少人為干預,不再向山核桃樹過分索取。

  臨安區湍口山核桃專業合作社在冊社員有400多戶,共有1萬多畝山核桃林。合作社理事長孫衛東説,生態經營逐步推廣,讓合作社山核桃林的産出更穩定,品質也相對更好。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升山核桃林的生産效益,臨安還開始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進山核桃林流轉,推廣適度規模經營。

  丁立忠是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也是臨安山核桃首席專家。在他看來,這是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

  由於人工成本上漲等原因,近年來經營山核桃林的投入産出比持續下降,年輕一輩經營山核桃林的意願持續下降。而規模經營比分散經營更有利於農業機械和數字技術利用,能更好地實施科學種植與培育,降低生産成本、優化投入産出比。

  目前,規模經營的大戶流轉到的山核桃林面積從幾十畝到4000畝不等。丁立忠認為,山核桃林的生態經營、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比較理想的模式是達到目前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在臨安清涼峰鎮,有一片1160畝的山核桃林去年流轉至杭州臨安農翔農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吳向陽告訴記者:“土壤改良能夠較好地提升山核桃的産量和品質。規模經營後,成本攤薄了,我們改良的意願就更足了。”

  中間的加工儲存環節,臨安也在求變——在龍崗鎮,臨安山核桃脫蒲中心正在建設中。

  顧曉波介紹,山核桃脫蒲的汁液鹼性很強,亂排放對環境有影響;曬乾、存儲環節沒做好,山核桃品質就會受影響。建脫蒲中心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實現山核桃脫蒲、曬乾、存儲、銷售“一條龍”服務。

  顧曉波介紹,脫蒲中心由政府建設,實行市場化運營。“農戶將采收的山核桃送到中心脫蒲後,可以直接將山核桃存儲在這裡的倉庫。倉庫是數字化管理,精準地對溫度、濕度等進行控制,山核桃存儲在這裡比存放在家裏更妥當。”

  還有很多變革也在進行中:比如水肥一體化、采收機器人等試點應用,山核桃産業大腦不斷迭代升級,“山核桃黑芝麻丸”等深加工産品不斷研發……

  所有的變革指向一個目標:構建山核桃産業鏈數字服務體系、山核桃生態發展引領體系、山核桃産村融合發展體系,推動山核桃主導的全産業鏈産值達到50億元。

  小小山核桃,令人期待。

  【浙江新聞+】

  數字賦能山核桃産業

  羅煦欽

  臨安積極推進數字賦能山核桃産業發展,已開發建設服務於山核桃全産業鏈的“産業大腦”。

  在島石、清涼峰、龍崗等鎮,臨安已建立11個山核桃數字賦能示範基地,並將其接入山核桃産業大腦。每個基地內都安裝了氣象檢測、土壤監測、智慧蟲情測報燈等設備。通過數據的採集分析,以及主要病蟲害模型的開發應用,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更多技術支撐。

  譬如,在推進退果還林生態經營模式中,山核桃産業大腦依託衛星遙感等技術,通過信號、氣候、土壤、地形等一系列評價因子,進行生態適宜性評價,測算出不適宜種植區域,為全區8個山核桃主産鎮街的退果還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截至目前,臨安已完成山核桃退果還林面積2.15萬畝。

  此外,臨安山核桃産業大腦匯聚數千家臨安本地電商數據,並接入阿里巴巴、淘係等電商平臺數據,通過熱銷區域、熱銷排行榜、消費者畫像等數據分析,做到精準行銷。

  山核桃産業大腦的建設和啟用,是臨安數字鄉村整合創新示範的代表作之一,它實現全産業鏈數字化融合運用,生産端可精準指導農民按時按需開展病蟲防治,銷售端實時分析電商大數據,為加工端研發滿足消費者喜好的新産品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係杭州市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資訊服務中心主任)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唐駿垚 共用聯盟·臨安 江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