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幸福是什麼?這些寧波人記錄柴米油鹽中的"小確幸"
發佈時間:2023-12-25 10:43:17    

   秋去冬來又一年,轉眼就到了2023年末。家住鄞州區的老夫妻史習賢、袁亞男笑瞇瞇地給照片墻貼上了今年旅行的新照片,算是給一年的生活做個總結;寧海的王芳盤算著剛剛報上的公益課程省下了至少4000元的“奶粉錢”;而白領陳晶則欣喜地發現,在社區完成的“吃飯”和“健身”兩件事,讓過年的旅行基金變得更充足。2023年,寧波第14次高分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寧波,幸福是什麼?或許就是這柴米油鹽中不經意的“小確幸”。

  養老金連漲

  吃穿不愁,出遊更有底氣

  在鄞州區東勝街道大河社區,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一對老夫妻住了大半輩子。妻子名叫袁亞男,今年83歲;丈夫名叫史習賢,今年87歲。

  屋子裏最特別的是兩面照片墻,張貼了300余張照片,從60年前的黑白照到現在的彩色照,照片背景從寧波地標變成了全國地標。“現在不愁吃穿,一家人其樂融融,曾經的‘奢望’都變成了現實。”看著這些照片,兩位老人感慨萬千。

  翻看照片,夫妻倆的足跡踏遍了北京、深圳、上海、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哈爾濱等國內很多城市,記錄了一家人的幸福變遷,承載著他們最溫暖的記憶。

  “早前因為工作原因,我在寧波,他在山西,一年只有一次探親假,還要坐上兩天兩夜的綠皮火車,所以能去的地方不多。退休後,有了高鐵、飛機,出行越來越方便,我們倆就喜歡到處走走看看。”袁亞男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夫妻倆就帶著老式相機到處旅遊,到了2016年,花了大半年時間佈置了照片墻。

  袁亞男説,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她喜歡和小輩講講老底子的事。每次看這些照片,老人都愈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早前退休金不多,出門一趟要精打細算,計劃很久。如今退休金漲了,這些錢足夠支撐我們的日常開銷和旅遊,孩子們根本不用操心。”

  2023年,夫妻倆去了紹興和南昌旅行,這一次他們是坐小轎車出遊。“孩子們都買了車,説讓我們嘗試下不同的出遊方式。坐小轎車出遊,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歲月,也記錄著越來越紅火的幸福生活。在他們看來,社會的發展、交通的便利、硬體的發展,讓他們出行更加便捷,逐年上漲的退休金和更多社區福利,讓他們的出行更有底氣。

  吃飯便宜了

  社區老年食堂3元吃飽5元吃好

  “吃一頓飯只要3元,比從前便宜多了!”冬至,在寧海縣躍龍街道塔山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裏,30余張餐桌座無虛席,老人們一邊做著花燈,一邊品嘗著價廉味美的午餐,不亦樂乎。

  “多虧了政府,今年我們這些老人吃飯,每餐比以往都能便宜兩三元,一年下來能省近1000元呢!”每天在中心就餐的77歲老人王慧琴一邊做著湯圓一邊説。今年寧海縣民政局聯合寧海縣農商行、躍龍街道成立慈孝助老關愛基金,開展“幸福陪餐,慈孝助老”行動,參與活動的老人,每餐可以享受優惠2-3元不等。

  不久前,浙江省風貌辦公佈了第四批1000個城鎮社區“一老一小”服務場景名單,涵蓋養老、托育以及老幼融合三大類。寧波共有128個“一老一小”服務場景上榜,其中,塔山社區就是入選的一個養老場景。

  寧海縣黃壇鎮雙峰片區號稱寧波的“小西藏”,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居住地800米,常住老人約1300余人。由於山高路遠,年輕人已遷出,學生也都到鎮上讀書,老人的吃飯就成了問題。

  “2020年居家養老中心建好,食堂每天菜色花樣都不一樣,一葷兩素一湯一飯只要5元,實惠而且吃得很好!”村民胡福來是黃壇鎮榧坑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常客,幾乎每天中午、晚上都來。他排隊取餐,菜盤中有大蝦、馬鈴薯、清炒時蔬、蔬菜羹,還冒著熱氣。上午11時,食堂已經坐滿了人,5元錢的套餐是老人們的“心頭好”。“這裡的飯菜很好吃,一葷兩素一湯,吃得很舒服!”77歲的俞奶奶樂呵呵地説。

  老年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的吃飯問題,也讓年輕人找到了另一種省錢的方式。許多開設在社區的老年食堂面向全齡開放,食堂不僅留住了老人的“胃”,也抓住了不少年輕人的“心”。

  “因為單位靠近商圈,吃飯並不便宜,叫外賣也要40元起步。前段時間聽説附近的社區有社區食堂,除了老年人,我們也可以去吃,就和同事去試了下。老人吃有補貼,我們是原價,但花色、味道比外賣好多了,主要是乾淨,平均下來一個人20元。”在江北萬象城附近工作的陳晶最近找到了省錢的新辦法。在她手機的記賬軟體上,這個月的吃飯支出不到過去的一半。

  “有時候晚飯也會在社區食堂點好帶回家。從前加班忙了回去點夜宵,隨隨便便就要七八十元。這樣算下來,一個月也能節省不少錢。”她笑著説,飯錢看著每天省不了多少,但堅持幾個月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把省下的錢放進旅遊資金,現在差不多已經省出了1000元,打算過年出門旅行。”

  健身省錢了

  社區文體中心一年只要500元

  老年食堂讓老人省了錢,也讓附近居民受惠。“一老一小”融合場景讓老人小孩有了好去處,更讓年輕人節省了錢袋子。

  家住鄞州區華僑城小區的翟曉紅跟記者算了筆賬:“孫女今年4歲,一直想上美術和英語口語興趣班。要是去外面找培訓機構,市場價需要100多元一節課。但是今年,社區開放了各類低償普惠課程,剛好有孫女喜歡的,只需要68元一節。這樣一來,節省了一大筆培訓費。”因為兒子媳婦工作繁忙,平時孫女就由翟曉紅帶著。今年翟曉紅就在社區一口氣給孫女報了半年美術和三個月口語成長課堂,成為兒童友好中心的常客和鐵桿粉絲。

  以“一老一小”為指導方針,今年6月,華僑城社區的兒童友好成長中心建成。結闔家庭以及青少年需求,面向社區嬰幼兒家庭提供臨時托、免費小時托、育兒技能指導、親子遊戲陪伴、兒童健康管理等服務;開展各類普惠性成長課程,包括美術、圍棋、口語等;舉辦各類主題公益活動,如親子公益、健康講座、鄰里團建等。

  讓翟曉紅高興的不僅是省下的培訓費,還可以在孫女上課的時候,去旁邊的文體中心鍛鍊身體。結合老年居民需求,其實在2022年,華僑城社區就開啟了體育空間新生工程,通過尋找整合小區的碎片式閒置空間,打造居民想要的健康鄰里共融場景。今年隨著這些空間的開放,鍛鍊身體,居民有了好去處。

  在華僑城社區梅柏公寓的地下空間,居民自發整理,社區連結資源打造了多功能百姓文體中心。該空間設置有舞蹈室、乒乓球訓練室、健身房等多個模組,滿足居民室內運動和活動的需求,而且是24小時向居民開放。“不僅是空間免費,器材免費,有時候還會有老師免費指導,對於我們上了年紀的居民來説太友好了。”評價起新的文體中心,翟曉紅很是滿意。

  “一老一小”有好去處,年輕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家住鄞州區錦苑社區的李廣文最喜歡待的地方之一就是社區裏的健身中心。“以前去健身房,一年的會員費少説也要兩三千元,今年我在社區找了個健身房,一年只要500元,真的省了不少錢。”

  為了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2023年上半年,鄞州區東柳街道通過整合騰挪,從錦苑社區裏整合出兩層,共800平方米的空間,引進浙江創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設備投資近150萬元,為老年人、中青年、殘障人士量身定制不同健身場景和設施設備的全民健身中心。

  “各種健身器械都很齊全,跟市場上的健身房一樣。”35歲的祝瀟家住江北區,雖然有點路程,但也擋不住來錦苑社區的健身房鍛鍊身體。據悉,這裡的健身中心以月卡99元、年卡500元的公益價向居民開放,而且還會有教練進行基礎指導。

  “按照市場價,500元還買不了兩堂私教課,在這裡可以鍛鍊一年。有教練指導,還不用像健身房那樣有私教一直在你旁邊説買課説續卡。按照我往年的支出,在健身這一塊的消費至少要花掉10000元,現在感覺自己佔了大便宜!”

  培訓免費了

  家門口的教育大餐福利多

  “如果我的字寫的比姐姐還要漂亮那就好了。”在寧海縣桃源街道浦西社區文化家園書畫教室,回浦小學二年級學生徐晨昀在媽媽王芳的帶領下走進書畫教室,開啟了硬筆書法的課程。

  “孩子原來在興海家園那邊的培訓班上繪畫課,一學期1000元,寒暑假另算,也在1000元上下,一年差不多是4000元不到,剛好她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字跡不夠漂亮,正好需要這個課程。但如果兩個課程都上的話,作為農民家庭,多了這筆支出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王芳是浦西社區居民,去年,家中添了一個小兒子,正好處於“上有老下有小”處處需要花錢的階段,公益課程的開展為王芳這樣的家庭減免了一項開支。看到孩子非常喜歡這裡的老師和同學,課上還因為表現優異被老師表揚,王芳高興地表示自己“雙贏了”——不出社區就能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女兒上課的時候自己還能騰出手來做點家務,順便還給小兒子“省下了奶粉錢”。

  潘柯文是謝豹社區下橋村人,也是寧海縣實驗小學金橋校區的一年級學生。早在2020年,他就參加過桃源街道文化站為轄區學子精心打造的書畫藝術公益培訓的繪畫課程,由於當時還是幼兒園小朋友,母親王玉燕表示“主要還是帶孩子來感受一下”。沒想到孩子非常喜歡畫畫,一學就堅持到了現在。

  不僅是下橋本村人,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享受到了這一“文化大餐”。來自福建的解雙在謝豹社區開了一家理髮店,聽説有這個公益培訓課,同樣給在金橋校區就讀的兒子解宏博報了名。“參加公益培訓既給孩子學了本事,也給我減少了不少經濟負擔,以前在培訓機構報過編程課,培訓費用確實昂貴,公益課程這一項起碼讓我省下了幾千元。”

  在浦西社區文化家園書畫教室,村民張春芳帶著孩子也加入了培訓課程中,“老大在寧海城區上了三年書法課,現在老二也長大了,也想給他報個藝術課程,但我家只有老公在外工作,對我們這樣的家庭實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沒想到現在還能享受到免費的福利。”

來源: 寧波晚報    | 撰稿: 張海玉 王悅寧 通訊員 陸婧楠 王綱 周如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