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子涵熱搜背後的啟示:家長的愛也需要適度放鬆
發佈時間:2023-12-22 15:12:41    

   “我們家子涵為什麼沒跑第一?”“我們家子涵怎麼不吃飯?”最近,在各大論壇與社區的帖子中,“我家子涵”成了一句網路熱梗,網友紛紛模倣家長口吻,創作出成千上萬個“子涵”。

  看似荒誕,實際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愛子心切,不管前因後果,一開口就向老師興師問罪;控制欲太強,不止“雞”娃,還會“雞”老師……

  一線老師怎麼看待此事?面對“子涵媽媽”們,應該如何與家長溝通?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類型一:“雞爸雞媽”型

  家長眼中的“機會”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金老師,這次小紅花獎勵,為什麼我們家孩子沒在裏面?”“請多給他一些表現的機會吧!”……

  曾經每隔一段時間,海曙中心小學雅戈爾校區的金海燕老師都會接到班上小A家長打來的“關心電話”。

  這位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對孩子各方面的要求較高,從成績、行為,到愛好、習慣,事無巨細親自過問。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預期,就會主動找老師溝通,盡一切辦法給孩子爭取表現的機會。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關心過度,效果就可能適得其反。雖然才小學二年級,孩子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外,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除去吃飯、睡覺外,沒有一點自己的業餘時間,就連報名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孩子沒有拿到好名次的話,回家也會挨批。

  金老師發現,在這樣的“重點關注”下,孩子眼裏的光慢慢消失了,遇到什麼事都懷疑自我、沒有自信。“什麼都做不好”“我太沒用了”,孩子在書本上、鉛筆盒裏、手上都寫下這些話,且越來越封閉自己。

  這和小A剛上小學時的狀態大相徑庭。“記得一年級時,小A聰明機靈,上課愛發言、愛思考,也很喜歡參與各種課外活動。聽説班級有朗誦比賽,第一個報名參加;學校有拔河活動,也主動跑來登記。儘管參賽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渾身充滿能量、朝氣滿滿。”金老師説。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金老師發現,問題根源還是家長干預過多、要求過高,父母眼中的“機會”,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在與家長溝通中,金老師反覆強調,孩子應該有更多的自由才能培養他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哪怕失敗也是一次歷練。

  家長也意識到了問題,隨後開始轉變思路,適當“放養”,解放孩子的“天性”。相信不久後,孩子眼中的光又會重新回來。

  類型二:過度“護崽”型

  孩子一有“風吹草動” 家長就開始“草木皆兵”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磕了碰了難免會心疼,特別是幼兒園、低年段孩子的家長,生怕一不留神讓孩子受了欺負。

  被問及有沒有遇到過“子涵媽媽”類型的家長,海曙區石碶街道雅悅幼兒園的楊超穎老師滔滔不絕。“太多了!”她苦笑著對記者説。

  比如,孩子的額頭被蚊子咬了,因為瘙癢忍不住去撓,所以額頭上的蚊子包顯得有些紅腫。放學的時候,老師告知家長,孩子額頭上的蚊子包已經涂過藥,他爸爸卻認為是和其他孩子打架造成的。他不顧孩子的解釋,激動地拍下照片發給班主任質問。直到第二天一早,家長髮現蚊子包消下去了,才相信了幼兒園的話。

寧波.jpg

  楊超穎老師。通訊員供圖

  同樣是被蚊子咬,還有家長會問:“我們家孩子在家的時候從來不會被蚊子咬,為什麼在幼兒園就會被咬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候因為家長太過關心,再加上幼兒園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是特別好,有些家長聽到孩子碎片化的語言,就主觀斷定孩子受欺負了。”該園幼兒園家長工作負責人汪春葉老師説,這種事情在幼兒園時常發生,這時候老師只能盡可能擺事實、講道理,能有公共視頻的就調看,有現場“證人”的就請來做證。其實這類家長就是怕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只要能讓他們消除這方面的顧慮,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寧波1.jpg

  汪春葉老師。通訊員供圖

  類型三:“家校資訊不對稱”型

  對學校、老師了解溝通甚少 缺乏信任感

  “前兩周,就有一位家長氣衝衝地來學校理論。”寧波一位老師對記者説,“這位家長已經來過不止一次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激怒”了家長,一定要“討個公道”呢?

  這位老師無奈地對告訴記者,這位爸爸工作比較忙,一週才能見兒子一次。

  見面的時候,孩子免不了會和家長説一些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比如,和同學玩的時候哪磕了碰了;被老師提醒桌面太亂,要整理課桌;孩子根據身高變化調整了座位……這些常見的事情,在這位爸爸的眼裏,都變成了“同學欺負我兒子”“老師針對我兒子”。

  因為本身與學校和老師的溝通不多,所以不管校方怎麼解釋,家長都不願意相信。“為什麼他不讓別的學生整理桌面,難道就我兒子的桌面最臟嗎?”“在學校磕了碰了,難道和老師的管理沒有關係嗎?”這位家長還是有很多疑問。

  這位老師表示,其實説到底,就是家長不了解學校,不信任學校。

  “我們告訴他,下課時的歡笑打鬧,是小學低段最常見的場景。一旦發現磕碰的情況,老師也會及時批評指正,不存在誰欺負誰的情況。包括換座位、整課桌,也都是老師的正常教學過程。老師對所有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

  專家點評

  浙江省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象山縣石浦鎮中心小學副書記 邵瓊

  深思“子涵媽媽”現象,歸根結底是教育共識問題,如果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達成了教育理念的一致,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共識一:遵循兒童發展規律。

  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可循,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

  比如,孩子在一歲前需要百分百的生活照料。而從兩歲開始,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此時的生活照料不只是照料,更有培養。

  如果家長有了這樣的認知,就會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走出“責任心=包辦代替,細心細緻=大包大攬,保護照護=不磕不碰”的教育誤區。

  而教師的挑戰則是如何用科學、專業的知識指導家長更深入地看待孩子的養育問題,贏得家長信任,從而達成共識。

  共識二:教育目標一致。

  這是家校(園)合作共育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最大的共識。基於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理念,家長和教師應結成同盟軍,彼此理解與包容,形成良性互動。

  縱觀大多數的“子涵媽媽”,他們會著急上火是因為太愛孩子。但也恰恰是愛之深而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違背了孩子發展的初心。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理解家長的心疼,看到家長背後的需求,並引導家長更好地支援孩子發展。

  同理,家長與老師溝通時,要尊重老師,學會換位思考,要儘量做到三“不”原則,即緩溝通,不做情緒化表達;重信任,不提前做主觀臆斷;少指責,不簡單化亂扣帽子。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家校(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教育能量才能得到1+1>2的效果。

來源: 中國寧波網    | 撰稿:記者 林樺 樊瑩    | 責編:周宣印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