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從寧海超級"種質學院"開張看蟶子背後的種業雄心
發佈時間:2023-03-20 09:44:17    

   這兩天,浙東小縣寧海因為一所超級“種質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寧海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的開張,引來全國多位“水産芯”領域的泰斗。

  比如,在全球率先破解扇貝基因密碼、作為首席專家“入主”研究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團隊中還有十余位院士及教授。“大拿”這麼多,小縣研究院起點很高。

  透過名單,雄心可見。

  去年,寧海剛剛憑藉水稻制種這張王牌完成“置頂”,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制種大縣。而今,這個制種“一哥”又在水産種業板塊出重招,意圖很明顯:對標國家隊,做強“水産芯”。

  是什麼給了小縣“向上看”的底氣和決心?小縣育種大計又藏著怎樣的發展邏輯?

  是缺口,也是風口

  種子是農業“晶片”。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北方站著“藍色種都”青島,狂飆3年後達成80億元水産産值的目標;南方則站著“南繁矽谷”海南,手握數十億種苗産值。浙江則處在這條海岸線的中間位置。

  若論水産苗種實力,浙江僅次於山東、廣東兩省。但對浙江來説,無論是建設“海洋大省”,還是耕耘“海上牧場”,南苗、北苗夾擊之下,不進則退,這倒逼浙江在“三足鼎立”的賽道上力求“中間”變“中堅”。

  作為養殖業大省,浙江要撐起每年六七百萬噸的水産産出,種苗作為剛需本身量就很大。

  以青蟹為例。浙江每年要採購青蟹苗5億隻,僅寧海一地,每年需求量就達2億隻。

  但本地幾十萬隻的育種能力遠堵不了缺口,養殖戶只能遠赴廣東、福建等地採買野生蟹苗,可長途跋涉加水土不服,蟹苗成活率只有5%,青蟹産量産值都很“受傷”。

  此外,浙江水産養殖面積不佔優勢,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水産養殖空間一直在縮減;土地成本飆升也帶來養殖成本上浮,這些“弱勢”同樣存在於養殖大縣寧海。

  五年前,寧海海水養殖面積約為19.7萬畝,但到今年已縮減至18.4萬畝。面積縮減,可“吃海鮮比米飯多”的寧波人需求不減,要繼續保障水産業的穩定持續和高品質發展,種質是關鍵中的關鍵。

  一粒“藍色”良種不僅是端穩飯碗的大戰略,是海洋戰場上的真較量,也是諸如寧海這樣的農業大縣提檔升級繞不開的一環。寧海選擇這條賽道高調出征,既在填補缺口,也站上了風口。

  長跑攢家底

  眼下,寧海蟶子銷得正俏。

  可很多人不知道,這最好吃的“一口鮮”在育種專家口中叫“甬樂一號”,是地地道道的新品種。

  “甬樂一號”的強項是耐低鹽,可以抵禦颱風洪水沖淡養殖塘水而折損蟶子的風險。

  研發團隊整整花了8年時間培育,這過程可以直觀地理解為優勝劣汰,將種蟶在適當生長期放到低鹽環境中,僥倖存活下來的部分再繁育下一代。下一代再去經受同樣的嚴酷考驗。

  這樣的往復,一般來説需要至少四代,甚至更多,換算成時間則最少需要6年以上,多的長達十幾年、幾十年。挪威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培育大西洋鮭,美國也在那時開始培育虹鱒。幾十年如一日。

  從這個維度看,水産育種是一個“長跑”産業,考驗的是當地政府的決心與恒心。

  寧海將在2024年爭創全國農業強縣,解剖小縣農業發展脈絡可以發現:“種業”這條主線一直都在,一直都很清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寧海就已提出“種業強縣”,此後幾十年間陸續實施了“三就一輔”“四自一輔”“四化一供”等所有種業工程,將現代種業作為打開鄉村産業振興的突破口,全縣18%的水稻田用於制種,育苗水體多達7萬立方米。

  照著一張藍圖走到今天,寧海全縣現代種業年綜合産值逼近5億元,現代種業推動全縣農業生産總值增速連續兩年排名寧波全市第一,2022年增長5.9%。

  這種對於種業的超前探索,放在今天全省甚至全國的賽道上,很“上分”。

  因為無論是遼闊的海涂、延綿的海岸線,還是豐富的魚蝦蟹貝,都是各類種業大縣小縣共通的“硬體”。而寧海通過種業“長跑”,攢下的116份種質資源、幾十項人工繁育技術難關突破、數萬份基因圖譜留存等家底,才是它能夠站上賽道的法寶。

  觀察寧海水産種業近幾年的大事,可以明顯感覺到這種厚積在發力。

  最近,寧海已密集出臺《寧海縣高品質推進現代種業強縣建設的意見》《寧海縣現代種業強縣建設發展規劃》等方案,意在校準站位,對標南苗、北苗這樣的國家級平臺繪新藍圖,超級“種質學院”的開張正是升級賽道的實招之一。

  制勝關鍵一招

  站在三門灣畔蛇蟠洋西岸,放眼望去,一條巨龍般的防浪壩,把洶湧的海浪擋在了涂門之外。

  涂門之內,就是蛇蟠涂1000多公頃的廣袤土地。而今,這裡已是寧海蛇蟠涂現代種業先行區,超級“種質學院”便落子於此。

  超級“種質學院”由浙江萬里學院、中國海洋大學與寧海縣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有意思的是,它將與青島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熱帶水産種質重點實驗室一起,協同攻關水産種業“卡脖子”技術,科研味足,能級也高。

  作為現代種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科研攻關的確是縣域經濟最短板的部分。這兩年,寧海積極建平臺、引“大腦”,借智是不二之選。

  目前,僅在水産種業領域,寧海就已經集聚了兩大科研巨頭,一個是中國海洋大學領隊的超級“種質學院”,另一個是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帶隊的寧海研究中心。

  往“微觀”去看,寧海對這兩個“大腦”尤其慷慨,像“種質學院”足足佔地308畝,有種苗車間、實驗室等常規配置,也有配套的企業産業園、示範養殖塘等,這跟普通的研究所很不相同。

  寧海想搭建的,更像是從“論文”到“大地”式的種業綜合體,一步步實現育、繁、推一體化推進。

  這一招,很接地氣。養殖戶或許看不懂論文,但研究所解決的卻是他們實實在在的問題。

  舉個例子,寧海蟶想要“走天下”,可因殼脆受損而死亡的比率高達60%,因此拉高了“走出去”的成本。最近,“種質學院”緊鑼密鼓培育的“長街一號”蟶子,目的就是讓蟶子殼更硬,讓“受傷蟶”比例降到10%以下,這很受養殖戶期待。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寧海的種業綜合體,可以説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陳醉 竺佳 共用聯盟·寧海 蔣攀 仇丹婭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