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談降不必色變:數據裏看浙江外貿格局重塑
發佈時間 | 2023-03-16 09:17:39    

   最近浙江外貿數據,看上去有點難。

  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浙江進出口總額6913.5億元,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5029.4億元,同比下降6.4%,進口1884.1億元,同比下降0.3%;前段時間,寧波舟山港集裝箱空箱率高企頻頻上熱搜。

  在今年全球經貿形勢極為嚴峻、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大背景下,我國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去年的供應鏈受阻、履約能力不足,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這直接傳導到開放大省浙江的進口出口“雙降”中。

  今年的外貿,真的不行了嗎?

  訂單去哪了

  目前,不少浙江外貿企業反映手上的訂單在減少,下單在延遲,大單變小,長單變短,“訂單不見了”。

  從大環境看,外需確實有變化。據WTO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僅增長1.0%,遠低於此前的3.4%。然而,記者採訪的多家企業都感受到,歐美需求頂多減少了三成。訂單,只是去了別的地方。

  過去三年,海外客商深受時時停工、海運成本高企的困擾,理所當然轉向東南亞下單,選擇當地當時更穩定的供應鏈。

  “這些跑了的訂單,要再拿回手裏,沒有那麼容易。”有企業負責人説,最近飛到海外與老客戶溝通,是重新建立互信的過程。但信任只是下單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打樣、寄樣,才能慢慢恢復一點點“試水單”。

  客戶“變心”,還不是企業最擔心的。讓他們更著急的是,浙江産品正失去從前引以為傲的價格優勢。

  過去一段時間,人們提到訂單轉移,總會樂觀自信地説:“折合了要素成本和勞動力效率後,東南亞價格並不合算。”算單價或許確實如此,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進出口貿易中一個最大成本要素:關稅。

  新的經濟格局下,歐美對東南亞等地進口商品的關稅,要比中國進口産品優惠。

  有物流公司告訴記者,東南亞單在關稅一點上就比中國優惠至少25%。這甚至造成了一部分貿易公司(指的是面向國外客戶接單,然後把訂單下給浙江工廠的這一批“中間商”),開始轉而向東南亞工廠下單。貿易公司手握大批的客戶資源,當他們“出走”東南亞,將意味著浙江工廠面臨更嚴重的“無單可接”窘境。

  以上,是大多數浙江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産品都面臨的挑戰。

  中國有完善的工業門類、高效的供應鏈體系,這是東南亞無法替代的。但華立集團董事會主席汪力成認為,具體到一個産業,不能被面上的總體情況麻痹。“訂單轉移,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短期內這些訂單到了東南亞的工廠裏,而是東盟、印尼、日韓等地之間逐漸形成的高中低端搭配産業鏈。一旦我們成熟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被取代,那麼訂單就不會再回來了。”汪力成説。

  換個角度看數據

  浙江外貿數據“負增長”,不僅是上述種種因素導致,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作為開放大省,浙江外貿數據具有先導性,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2020年海外遭受疫情,工廠停擺時,就是浙江的外貿數據率先上揚。如今率先面對數據下降,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站在前面,所以最先感知到風的到來。

  但下降不能和“不好”劃等號。尤其出口數據,需要我們拉長時間軸、拓寬分析維度,才能全面、 客觀、準確地把握浙江外貿的實際情況。

  首先,高基數對同比的影響很大。2020年時,我們曾經歷一段全世界“停擺”、唯有中國外貿企業照常生産的時期,當時的外貿增速並不具備參考性,但它一下拉高了增長的基數。

  其次,浙江外貿的規模越來越大,佔全國份額越來越高,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也隨之越來越大。今年1至2月,浙江出口規模從全國第三上升到第二。從發展規律看,體量越大增速自然會逐漸回落。在全國的位次提升,恰恰意味著浙江“江湖地位還在”。

  第三,國際供應鏈産業鏈正在深刻調整,外貿新格局加速形成。浙江外貿不僅面對外需的變化,還面對著內外競爭的加劇。除去東南亞,中西部省市外貿也在快速崛起,轉移了部分訂單、産能。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至2月,中部地區出口同比增長34.0%。這樣的轉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人力成本更低地區轉移的正常現象。

  改變賽道和打法

  內外都有追兵,浙江外貿該去向何方?

  外貿數據裏的亮點,或許能給浙江外貿一些靈感。

  首先要提升附加值,尋找不可替代性。1至2月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同比下降10.3%,然而同時,綠色低碳産品包括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出口分別同比增長20.4%、84.0%和1.3倍,拉動全省出口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

  這個數據警醒我們,浙江外貿“性價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可利用的成本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如果繼續生産勞動密集型産品,只有壓縮利潤空間一條路,那樣,日子會更難過。

  賽道需要改變,浙江外貿企業需要找到更有競爭力、具備高附加值的産品路線。

  第二,轉型迫在眉睫。要轉的不只是産品定位,還有渠道。疫情以來,跨境電商生意一直保持著增長態勢,特別是1至2月——通過海關跨境電商平臺出口同比增長了73.2%。

  不單是數據,跨境電商在整個外貿格局裏的角色越來越重要,1至2月拉動全省出口同比增長1.6個百分點。

  第三,求新求變,“交朋友”的眼界要更放開。1至2月,東盟超過美國成為我省第二大貿易市場。

  不只東盟,浙江對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均實現了增長。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RCEP實施已滿一年,外貿企業若抓住機會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RCEP其他成員國生意,大有可為。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深深理解“地瓜經濟”的奧義,這絕不只是政府層面的戰略、跨國企業的藍圖,每個中小外貿企業都要開始思考。過去,浙江企業抱團出海,是為了實現“銷地産”,如今,尋找境外産業園的企業,更多是為了順應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浙江人經濟”,或許藏著外貿企業的未來。

  不破不立。我們無法阻擋經濟規律作用下,低端産業向成本更低廉的國家轉移。我們能做的,是十八般武藝齊發,把自己的內功練得更強。

  回升向好希望仍在

  拼勞動力、打價格戰的時代已經真真實實地過去了。當下,中央明確提出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因此,我們不能、更加不該“談降色變”,而是要把外貿保穩提質的重點放在“高品質發展”之上。

  “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企業越要有信心。”一位外貿企業負責人説。

  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陸菁認為,前段時間海外展會搶單的成果,正在緊鑼密鼓生産中,這些數據會體現在3月的外貿數據中。

  “3月份出口有望回升向好,我們對浙江外貿有信心。”杭州海關統計分析處一級調研員陸海生説。從一組數據,也能看到外貿企業正在恢復的信心:1至2月,浙江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7.5萬家,同比增加3.0%。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應給浙江外貿人一點緩衝、升級的時間,也給浙江外貿更多信心。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拜喆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