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染坊裏,盪漾著舊時光(傳承)
發佈時間:2024-06-10 14:12:16    

 1717962418823_1.jpg

 單鈺芳在清洗藍印花布。受訪者供圖

  一大早,伴隨著陣陣鳥啼,浙江省東陽市三單鄉三單村,一幢石磚和木頭堆壘起來的老房子裏,身著藍印花布漢服交襟外套的單鈺芳,又忙碌了起來。

  刻刀豎直,右手握持刀柄,左手的中指與食指頂住配合推壓,紙板上便形成了一個個精美的鏤空菱格紋。在單鈺芳的指導下,村裏的遊客也體驗起藍印花布刻板的傳統技藝。室外的晾曬架上,挂著一匹匹藍白相間的布料。

  刻板、刮防染漿、曬白坯、染色、曬藍布……傳統藍印花布的製作,從白坯到成布要經歷數十道工序,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

  從頭巾、圍裙到窗簾、蚊帳,藍印花布曾經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印染藝術。1979年出生的單鈺芳,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同時也是東陽市藍印花布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曾經的三單鄉,姑娘出嫁時的嫁粧,是家人們用親手製作的藍印花布縫製而成的“荷花被”,其印染技藝更有著1300年的歷史。一次返鄉時,看到整村搬遷後,村莊只剩下一棟棟空置的舊屋,單鈺芳心裏很不是滋味。

  2017年,單鈺芳帶領團隊來到兒時的小山村,2020年在當地發起了非遺傳統手工藝度假村項目——“林棲三十六院”,推動非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以我們取名‘三十六’院,讓匠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單鈺芳説,院落既是居住空間,也是印染等手工藝人的工作空間。

  將布料浸入染缸,雙手左右擺動,白色的布料漸漸變成深綠,取出後又一點點氧化為藍色……染坊裏,盪漾著舊時光。現在,這裡已建成藍染、藍印花布、傳統紡織、銀飾等非遺手工作坊近20個,非遺展示場館及博物館2個,非遺主題民宿共20間。

  同時,單鈺芳和團隊打造了産品陳列室和直播間,除了展示琳瑯滿目的藍印花布服飾,還通過直播推廣産品,傳播非遺知識,併為當地村民公益培訓直播技能。

  如今,“林棲三十六院”共富工坊輻射帶動周邊行政村,集聚山區老手工藝人、留守人員,傳承發展藍印花布、傳統紡織、銀器等非遺技藝,並恢復産能,累計吸引外來遊客10萬多人次,帶動周邊500多位村民就業,年均增收2萬元。

  傳承印染技藝的同時,更要讓藍印花布走出深山。為此,身為服裝設計師的單鈺芳發揮特長,和團隊成立了藍印花布研究工坊,培育青年人才隊伍,並嘗試將非遺元素轉化應用到服飾設計中,讓藍印花布進軍時尚圈。

  在單鈺芳及團隊的多番努力下,藍印花布服裝以及馬面裙等傳統服飾,不但在國際時裝周上多次亮相,還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非遺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非遺技藝需要和當代審美,以及不斷出現的新業態結合,從而持續煥發新活力,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單鈺芳説。

來源: 人民日報    | 撰稿:竇皓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