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高考陸續落下帷幕,過段時間,考生們將進入成績查詢及志願填報階段。為了做好高考考生志願填報指導工作,全國多所高等院校近日召開了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發佈會。值得關注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均對本科階段“轉專業”的政策進行了介紹。
記者梳理髮現,和以往的政策相比,如今,各大高校有關“轉專業”方面的政策靈活度更高、可選擇的次數更多,可以更充分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自由轉專業”的背後體現了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哪些變化?
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召開2024年本科招生新聞發佈會。上海交大招生辦公室主任武超在發佈會上説:“原來大家可能更關注優秀學生,但我們每位學生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在接受總台中國之聲採訪時,武超表示,從2024年上半年開始實行的更為靈活的轉專業政策,是學校關注、尊重每位學生學術旨趣的重要舉措。
武超介紹説:“提出轉專業的申請,是面向我們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所有學生。除了約定批次以外,比如強基計劃、保送生錄取或者藝術類批次錄取的專項的一些同學(以外),其他的全部是放開的,都可以參加到轉專業的申請過程中。”
轉專業政策早已有之,相比於以往的條件,武超認為,最重要的變化是更加開放。簡單來説,學生在轉出端不受限制:所有學生每次可選擇兩個志願,不限制學積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門數,且校本部和醫學院可以互轉。
武超解釋:“以往學校會對轉出學生的學積分有一些限制,包括對於不及格的門次會做一些限制,就導致有一些不符合轉專業要求的同學無法轉出。但現在,是全校放開,本部和醫學院也是放開,給同學們一個更加開放和靈活的轉出機會。轉出是‘零門檻’,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希望一些同學能夠選擇自己更心儀的專業。本質上來説,希望對於拔尖的同學是錦上添花,對於相對排名比較靠後的同學也是雪中送炭,能夠兼顧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前景或者潛力。”
特別是對一些確實難以適應高考錄取專業導致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來説,“零門檻”的轉專業政策提供了更多可能。
除上海交通大學,全國還有多所高校宣佈了類似更加靈活的本科轉專業政策。在武漢大學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養新聞發佈會上,該校本科生院院長吳丹介紹,武漢大學對原有轉專業辦法進行了修訂、完善。
“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找到與自身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專業方向。明確了學院內轉專業無限制、同一學部內儘量滿足、不同學部間適度滿足的原則,對原有轉專業辦法進行修訂完善。學校明確,院內專業自由選,時間延長到大三下學期結束前,轉出學院不受限制,學校也不控制申請轉出人數,確保學生在學部內轉學院時能夠盡可能滿足。”吳丹説。
作為全國轉專業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華中科技大學每年都有約1000人成功轉專業。以2023年的招生介紹來説,該校在學生入校後有四次選擇專業的機會:第一學期開學,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參加各類實驗班選拔;第一學期末,學生可申請在全校範圍內轉專業;第四學期末,學生可申請在學科大類內轉專業;到了大三年級,學生可第四次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此外,2023年5月,吉林大學宣佈放開轉專業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已實行“零門檻100%自由轉換專業”政策。
浙江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學院分中心執行主任闕明坤説,2018年《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準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學生中心,全面發展”的原則,各校在本科生轉專業方面改革,正體現了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的變化。
闕明坤介紹,第一,由以教師教學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階段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我們必須要重視學生的選擇權。第二,由以前的工業化、統一化的培養轉向個性化、智慧化的培養,保證了教育的多樣性、豐富性、差異化。第三,由重視需求側改革轉向供給側改革,讓學生自由選專業之後,有利於與國家和地方的戰略需求對接不緊密的專業進行改革,重塑它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優化它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
當然,在各高校圍繞著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而展開的轉專業改革中,也有對公平、合理選拔人才的擔憂,目前我國高校各專業的錄取一般根據高考成績的高低來劃定,如何避免冷門專業涌入熱門專業、如何平衡師資與教學的正常秩序?
武超説,儘管轉出是“零門檻”,但轉入專業會對人數及考核進行把控。他表示:“轉出端是零門檻,但是轉入,每年每個學科會有接收上限。如果(申請的人數)達到上限,會有一定的考核,在綜合面試的過程中,老師們會結合學生的學術旨趣和綜合素質來進行科學評估,看適不適合轉入,這種考核是建立在絕對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至少從今年試行來看,即便是轉出最多的學院,還是會有同學比較篤定地想在原來的這個學科學習。”
闕明坤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為學生提供自由轉專業的機會,在給予學生更大自由度的同時,學校要做好對專業認知的指導,滿足通才教育與個性發展的雙重需求。
闕明坤説,特別還要加強“轉”的指導。“因為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短時間內對不同專業的認知非常薄弱,所以要完善配套政策。第二,要重視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第三,要做好統籌謀劃,動態調整專業佈局和培養方案,避免不同專業的水準懸殊。以此為契機,深化教學改革,豐富課程資源,提供多樣化、模組化、個性化的課程功能表,真正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個性發展的需求。”
來源:央廣網 | 撰稿:周益帆、王殿甲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