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來一次Market Walk(逛菜場),在年輕群體中悄然流行開來。
無獨有偶,觀展、小眾文藝街區、自行車上,都能看到越來越多年輕的身影。由此也帶火了一眾“網紅菜場”“神仙騎行路線”“寶藏街區”等。
從“特種兵”式的“匆匆略過”,到如今的“沉浸式”深度遊,這些相對新穎的旅行方式,究竟有何魅力,能夠穩穩“拿捏”住年輕群體的神經?
一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年輕人和菜市場很難關聯在一起。年輕人逛菜場,逛的是什麼?帶著好奇,有風君日前走訪了幾處位於杭州的“網紅菜場”。
杭州“文二菜市”今年初改造投用後,在社交平臺火了,吸引大批年輕人前來打卡。
菜市場圖。視覺中國
走進菜場,只見灰色石板鋪地,綠色的主色調裝飾新潮明亮,場地內分區明確,井然有序。菜場內生活氣四處升騰,菜場沿街修理店舖、餐館、炒貨店、咖啡館等一字排開,別有一番風情。
在菜場的酸湯水餃店“彬姐有食”,一位客人告訴有風君,來到這裡就像在自己家客廳一樣輕鬆自在。
這種“客廳”的感覺,隔壁的出山咖啡館同樣可見。咖啡館內靜謐溫馨,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認識的、不認識的,在這裡呆坐、閒聊,任憑窗外大雨傾盆。
如果説“文二菜市”在嘗試打造一個充滿鬆弛感的社區鄰里空間,那麼大馬弄則讓年輕人真正感受到了最撫凡人心的“人間煙火氣”。穿梭于這個位於吳山腳下的老菜場,獨屬於老城的慢節奏撲面而來。蔬菜水果、水産滷味、傳統小吃應有盡有,偶有叫賣聲,為老街巷平添了活力。
“菜場遊”的熱潮涌動,帶火了不少菜市場。在社交平臺上,菜場愛好者們組建社群,探索各地食材差異,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
年輕人為什麼愛逛菜市場?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問法:菜市場為什麼招人喜歡?
有風君想到了汪曾祺的一段話,或許可以透視個中緣由:“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二
如果説逛菜場是“緩慢的”,那麼騎行則是充滿動感的。
“對路邊的風景來説,步行太慢,汽車太快,自行車剛剛好。”這句話幾乎成了大部分騎行愛好者的“騎行格言”。
跨上單車,逐風而去,成了年輕人“放飛自我”、延展活動範圍的最佳選項。
小斯是浙江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課餘騎行時間有限,但騎過的幾條線路都讓他印象深刻。“龍井的短坡非常適合無氧訓練,青山湖水上森林給人一種靜謐之感,沿江和環西溪濕地氛圍絕佳,梅塢-大清谷一線茶園風光旖旎。”和有風君聊起騎行,小斯侃侃而談,“放坡、控車、爬坡、長途、沿線美景,對我來説,騎行尋找的是一種單純的快樂。”
在杭州,每到週末,錢塘江兩岸、西湖邊、山路上,處處可見“騎行黨”。
騎行帶來的體驗非常自在。視覺中國
在社交平臺,騎行愛好者組建社群、整理路書,分享各自騎行路上遇見的風景,以及騎行帶來的自由自在的感覺。有人喜歡獨行,有人喜歡找“搭子”,“獨”“群”由人。
有風君隨機從杭州丁橋、武林路等幾家品牌自行車專賣店了解到,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到店購買或組裝自行車的人明顯增多。時隔多年,人們以另一種形式再現了昔日“自行車王國”的壯觀景象。
三
小眾街區以文藝腔調“硬控”了年輕人。
去年開始,杭州饅頭山社區就在社交平臺刷屏。這個位於“皇城根”下的老社區,本身就極富市井氣和煙火氣,而一些文藝雜貨舖、咖啡館、創意園區、創意菜館的嵌入,則吸引了更多年輕人。
“喜歡這種輕鬆愜意的感覺,感覺很自在,也很出片。”City Walk愛好者陳橙告訴有風君。
在杭州,這種充滿文藝腔調的街區還有不少。良渚玉鳥集設計感和文藝范十足,被一眾網友奉為最具鬆弛感的商業街區;由蕭山火車西站農資倉庫改造而成的東巢藝術公園,一派典型的紅磚灰瓦工業建築風貌,如今成了集藝術工作室、潮店、咖啡吧等於一體的打卡地;東信和創園由廢棄工廠改造而成,植入雜貨舖、文藝餐吧、咖啡館等,遠離鬧市,給人以寧靜之感;長河老街新開闢的時尚潮流街區,咖啡店、服裝店、露營用品店賦予了老街新活力……
此外,“物美價廉”又能拓展知識面的“看展”,則創造了都市旅遊的另一種模式。
“以往我們談論旅遊時,只是去著名的景點拍照打卡。但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唸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就是大家從打卡變為了一種更為深入、身臨其境的‘在地化’體驗式旅遊。”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講師陸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誠哉斯言。相比于“特種兵旅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慢下來,打卡變體驗,“點到為止”變“延遲滿足”,這大約是年輕人走進旅遊新場景的重要原因。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陳黎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