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新晉“千億縣”入局,小城“跑馬”有沒有戲?
發佈時間 | 2024-03-18 09:26:09    

   春已至。新一年馬拉松賽道開跑,浙江新晉“千億縣”寧海躬身入局。

  3月17日上午8點,浙東小縣寧海西門城樓前,超萬人規模的龐大“跑友軍團”,鳴槍開跑。

  這一槍,是寧海入場城市馬拉松的第一槍,也是寧海對城市品質進階追求的發令槍。

  早在2013年,寧海就開辦過越野挑戰賽,彼時全國同類賽事僅10個。整整十年後,寧海首場城市馬拉鬆開跑,可謂姍姍來遲。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1000人(含)以上規模的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賽事就超過613場。

  據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全國337個城市(4個直轄市+333個地級行政區),2019年就有300個城市舉辦了馬拉松規模賽事。

  也就是説,全國馬拉松賽事的拼圖已接近完工,跑馬扎堆,為何仍要擠入這擁擠不堪的賽道?一座縣城跑馬,它想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摩拳擦掌

  一城之下,廟街樓巷間,寧海馬拉松摩拳擦掌。

  “差點沒搶到名額!”跑友圈的“老炮兒”胡遠黔幾乎常年四處征戰,“跑”了20多年,“跑”過無數城市。以他的經驗,一場透骨新的馬拉松,尤其是“小縣馬”,名額通常比較富餘——因跑者對新賽事不了解,觀望者多。

  可這次,3000個“半馬”名額,三天搶空,六成跑友是“外來客”。“全馬”和歡樂跑報名也爆滿。

  “開局”即火,這是怎麼做到的?

  寧海縣體育局産業科科長陳海永,先用了三個“最”字來回答:“服務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崗位最全。”

  城市馬拉松以“城”為圖,從來都是賽道上見“真招”。以一場萬人規模的城市馬拉松為例,中國田協給出的標準是,每100米設立一個醫療觀察員,那麼一場“全馬”至少需要400多個持紅十字會證書的專業志願者,僅這一項就能難倒很多城市。

  這就不難理解,受城市體量局限,一場馬拉松就能將一些小城打回“原形”:不少縣域賽式因在組織運營等考題中丟分,往往陷入無以為繼的尷尬。

  而寧海早早做了打算。它在賽道上布點20個醫療保障點、19輛流動的醫療保障車,40名背著AED的急救志願者全程“陪跑”,16支應急隊伍不間斷巡邏……

  “我們的保障標準是:一旦有運動員意外倒下,4分鐘黃金搶救期必須有人趕到。”陳海永估算,此次寧海全城投入的保障力量多達5000人。

  作為寧海縣體育局運營體育賽事的“老手”,陳海永很清楚——寧海“備賽”多年了。

  寧海的優勢在於山水資源,所以一直來對山地旅遊、戶外運動等産業的努力和探索從未停息。寧海越野賽誕生在2013年;寧海500公里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開建於2009年,在全國也是排得上號的……這些直接催熱了寧海的戶外運動,每年登山步道接待人次300萬,佔寧海接待遊客的三分之一。

  近幾年,寧海還舉全城之力,創建省級5A級景區城,旨在強化優勢項,發展全域旅遊産業,提升跑步體感,吸引更多腳步。

  一個細節很能説明寧海佈局的前瞻性。此前,寧海花了幾年時間,分批送40歲以下機關幹部、跑友等青年人群集體“考證”。目前全縣持紅十字會和戶外指導員“雙證”的志願者,就有300多人,持紅十字會“單證”的人數就更龐大了,這些強大的“儲備”力量,讓寧海此次的跑馬直接上分。

  賽道即賽城

  保障只是一方面,跑馬,自然還要看賽道的競爭力。

  寧海馬拉松從西門城樓出發,42.195公里的標準賽道在城區版圖上,畫出一個大大的“U”字形。

  “這個‘U’字可並不好寫噢!”作為寧海馬拉松線路的總設計師之一、寧海馬拉松組委會辦公室競賽工作部負責人馮宗川一度很犯愁。

  寧海城太小了,主城區面積43.34平方公里,從最南端的徐霞客大道到最北面的桃源北路,不過10公里距離,而一場“全馬”的標準賽道是42.195公里,相當於穿城四次。

  “路線折返,體感不好,賽道是馬拉松的核心競爭力,又恰恰是像寧海這樣的縣域‘螺絲殼’最難破的圈。”馮宗川説。

  細看很多小城的馬拉松賽式,要麼沒有“全馬”賽程,要麼知難而退,從縣城直接跑向鄉村田野。

  寧海馬拉松的路線,之所以敢於把全程放在主城區,就是找到了破解之道。為了把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寧海修改了二三十稿,公佈一個“U”字形路線,給“城中人”開放了一個出入的口子。

  寧海整條賽道設置了很多個“活塞”,比如,“全馬”的後半程會跑過興海中路365號十字路口,附近即是寧海人流量較大的寧海縣婦幼保健院。比賽中,若15分鐘路程內有跑友,路口封閉,否則正常開放。

  “這一動作讓賽事運營的難度倍增。”馮宗川透露,賽道上,類似的“活塞式”路口就有9個,為保障無縫運作,他們將13萬份“告市民書”一份份送到沿街社區和商鋪,還動用了1440位交警通力協作。

  賽道更是賽城,42.195公里“看”城,看的是小城風貌,也看的是小城智慧。

  寧海在這道賽上幾乎是“傾盡所有”,當地歷史、人文、經濟、建設等等強勢元素悉數在賽道上“露臉”。

  當下的全國“跑馬圈”,高手如雲,北京馬拉松跑過天安門,氛圍感拉滿;廈門馬拉松沿途有海浪聲伴跑,浪漫至極……這些城市都以一場馬拉松便牢牢鎖定了城市形象。

  在這條賽道上,小城有沒有機會?寧海想用自己的方式試一試。從體育到文化,寧海相信運動的終極,是豐富而多元的人生體驗,為此,它有信心。

  化學反應

  經濟學上有個“馬拉松週期”的概念,指當每人平均GDP超過5000美元後,一個國家先後有多個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代表著這個國家開始進入體育消費的黃金週期。

  若把這條定律的測算範圍縮小至縣域,那麼寧海馬拉松就有了更深層次的樣本意義。

  去年,寧海剛剛交出GDP1001.2億元的成績單,首次躋身全省28個“千億縣”俱樂部之列,而寧海也是浙江33個縣中,第一個邁入千億的縣。

  當經濟水準飛躍,首先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必然催生體育熱。

  具體到寧海,一系列體育興城的化學反應肉眼可見。

  據寧海長跑協會提供的數據,寧海70萬人口中,能跑“全馬”、“半馬”的人就有近5000人。

  再翻開寧海國家登山步道的賬本:每年這裡接待人次300萬,佔寧海接待遊客的三分之一;登山步道沿途農家樂年接待遊客近200萬人次,直接收益超過2億元。

  一方面,體育熱衍生出興旺的體育製造業,寧海登山杖企業就有76家,年産登山杖1500萬根以上,行業總産值約佔全國的70%。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戶外運動俱樂部、賽事運作公司等服務型企業40余家,每年全縣各類運動賽式就多達100多個,體育産業總産值85億元。

  寧海,剛剛邁上“千億”臺階,經濟賬之外,更迫切的訴求在於撬動城市活力和價值增量。

  “千億縣”更強調以縣域稟賦為根本,從空間、時間、科技、資源、基因、價值鏈多維度拉動整合縣域經濟,建立系統化的、能夠撬動整合系統性要素的頂層設計,這背後的發展邏輯與馬拉松“不謀而合”。

  “馬拉松就像一根轉軸,牽一髮而動全身,拉動城市這座‘大機器’進行高品質的運轉,催動城市能級的提升。”寧海主政者這樣理解。

  縣領導舉了一個例子:這一次,寧海馬拉松在全城總動員的基礎上,構架了“一辦八部”的運作體系,涉及33個單位部門的協調與通力合作,可以説,辦賽即是全城軟硬體供給和運轉的有效操練。

  同時,賽事中,寧海自在生活節、美食節、戶外用品展等當地知名旅遊節捆綁舉辦,全力放大馬拉松帶給城市的名片效應。

  一個賽場外的細節,引來了眾多跑友的讚嘆:“寧海每個公園都有專業跑道,整座城處處可‘跑’。”

  其實,寧海近幾年城市建設等方方面面都開始圍繞著“體育+”,拉開新賽道。今年,寧海縣城東部沿著杜鵑山脈,一條6米寬、10公里長的專業塑膠跑道即將投用;此前,寧海縣白溪流域景觀提升等水利工程項目中,專門配備智慧綠道,市民不帶手錶,步道就能記錄跑步數據,雲共用……

  不難看出,這座縣域小城想讓“體育+”嶄露強勁的多元帶動能力。未來,寧海要做的,就是不斷以“賽事本體經濟+賽事衍生經濟”加速體育産業鏈和城市旅遊、傳媒、服務、娛樂等多産業的深度融合,使城市跑得更快。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陳醉 共用聯盟·寧海 蔣攀 吳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