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發佈未來農場建設藍圖 兩批20個試點先行探路
發佈時間 | 2023-01-19 09:32:25    

   未來農場,顛覆你的想像。

  在湖州吳興,養魚不用塘,魚兒住進“精品房”,進行立體化養殖,畝産效益可達傳統模式的50倍;在嘉興海鹽,小豬享受新風、地暖,通過數字化、全流程管控,3個人養上萬頭豬不是夢;在紹興嵊州,養蠶工廠不見一片桑葉,吃獨創飼料的蠶寶寶,可全天、全年不間斷産繭……農業生産的模式和理念正在不斷更新。

  知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曾用數字化生態經濟概括“農業4.0”的發展方向:把數字作為新的生産力要素,農業現代化要在生態化轉型、生態化建設中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浙江已先行探路。近日,浙江公佈第二批共10家未來農場名單,加上去年7月認定的首批試點,浙江已有20家未來農場。未來農場什麼樣?這些示範性農場能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怎樣的指引?記者實地探訪,尋找答案。

  技術加持

  指明未來農業方向

  孕育種苗,變得不一樣了。

  嘉興桐鄉的桐信種苗未來農場裏,65歲的張如鳳坐在智慧嫁接機前,右手邊擺放著農場自主培育的品種苗,左手邊是用作砧木的野生番茄苗,將它們固定在嫁接機上,切割按鈕“咔嚓”一聲,兩株小苗的截面乾淨利落地被機器緊密貼合。借助機器,張如鳳每天能嫁接苗種3000株,這是她以前戴著頭燈和老花鏡,埋頭苦幹一天一夜也做不完的數量。

  這樣一株優質苗種,在100多公里外的綠跡未來農場,將以脫離土地的創新方式茁壯成長。沙培、氣霧培等果蔬清潔種植技術替代了傳統土培。大棚裏,嫩綠的芹菜苗紮根在鬆軟的沙子中。“沙子通透性好,培育的蔬菜根系發達,病蟲害少得多,産量比土培高出20%。”佔地120畝的園區內,郭東明是唯一一位數字化管理員,打開手機裏的數智管控APP,13個大棚的實時監測畫面和作物溫、濕度等生長數據一目了然。系統還能思考、決策,根據監測數據操縱遮陽棚、調節水肥比,讓農作物處於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這是可感可觸的未來農場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新一代科學技術與智慧裝備正給農業生産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目前,浙江已認定20家省級未來農場。“它們代表了浙江數字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未來農場最重要的導向,就是改造、提升、突破傳統業態。”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與數字化處副處長馬梁説,無論是“農業4.0”“無人農場”,還是浙江的未來農場,都有一個共識:發展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甚至是無人化的現代農業,已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在浙江,數字化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此前“未來社區”“未來鄉村”“未來工廠”“未來實驗室”等“未來”系列,都引領著各個領域的變革方向。未來農場,又會引領農業生産奔向怎樣的未來?

  從反覆打磨的定義中,或可找到答案。根據去年印發的《浙江省未來農場建設導則(1.0版)》(以下簡稱《導則》),未來農場指應用新一代資訊技術裝備與管理理念,系統性地對農業生産管理、經營模式、分配體系優化重構,實現農業要素集約化、生産智慧化、産業生態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樣化,旨在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産業競爭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農業現代化新型組織。

  提取定義中的核心點,未來農場被分為科技引領型和産業引領型兩種建設類型。據了解,首批試點申報時,就有50多家企業報名參評,這些企業在産業生産效率、數字化活力上多具備“未來”潛力。但既然是“升級版”,未來農場的“選拔門檻”要比數字農業工廠更高,比如,還要看數字賦能是否帶動産業鏈上下游、多環節變革。

  走進南潯星光農業舊館高品質糧油未來農場,它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主要特徵。1萬畝的農田有130多臺機械儲備運作,幾乎覆蓋了從生産、加工和生態迴圈利用的每一個環節。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2%,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80%,而星光農場的水稻生産加工實現了95%以上的機械化。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句挂在農場顯眼位置的標語,顯得格外有底氣。

  組織創新 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未來鄉村的九大場景中,未來産業場景被置於首位。農業是鄉村重要産業,未來農場因此也承擔著更廣泛的産業引領效應。

  “從數字農業工廠到未來農場,最大區別就是生産組織形式變革。”馬梁説,從單一環節到産業鏈上下游的深層次集聚,未來農場考量的要素更綜合,更注重對産業體系的重塑和生産組織關係的重構。

  “這意味著未來農場是多元的,可以有多種組織形式。”《導則》的起草者之一、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聶鵬程認為,這種農業現代化經濟組織的發起者可以是一家企業、一個強村公司、一個村鎮,要能在生産管理模式、經營管理模式、農業分配體系的系統性重構等方面體現出獨特優勢。

  地處海鹽的青蓮未來農場裏,這些優勢尤為突出。作為産業引領型農場的代表,這裡已通過規模化經營、一二三産融合,實現了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産業鏈佈局。

  不見傳統生豬養殖臟兮兮、臭烘烘的場景,清新的草坪上卡通形象的“豬豬星球”建築群可愛吸睛。青蓮未來農場不僅是生産經營的大本營,還是休閒旅遊的樂園。小豬表演劇場中,隨著馴養員的指令聲,小豬們輪番上演跑步、套圈、打保齡球等看家本領。“不少家長孩子都在城里長大,我們希望通過萌豬表演秀,讓他們‘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企業總裁助理繆雨説,從養殖9頭豬的家庭農場起家,20多年來他們不斷拓展上下游,形成了良種繁育、生態養殖、透明工廠、肉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門店、文化旅遊等全鏈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省級未來農場中,畜牧産業類型佔比頗高,這跟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意識覺醒較早有關。青蓮為旗下農場進行了資訊化迭代,高度集約的生産模式和較為完善的産業鏈,大大增強農場抗風險能力,在面臨疫情大考時,企業也能臨危不亂迅速出擊。

  去年上半年,“青蓮”成為保供上海的生鮮企業,這基於其多年的積累和供應鏈的強大支撐:源頭上,18家自有牧場針對性佈局、分散供給風險,充分保障豬肉供應;線下,2009年就自建冷鏈物流公司,可準確定位每一輛保供車輛,全程恒溫技術和創新的氣條式包裝,確保肉品新鮮;線上,迅速更新推出的社群運營模式順暢接單,後期企業還根據消費者需求研發推出短保鮮肉粽等新品。從最初一個生鮮禮盒拓至56個單品,保供期間,企業的黑豬肉銷售量累計達850萬盒。

  一個農場帶活一個産業,撐起一片區域特色經濟,未來農場的産業引領效應,還體現在帶動地方特色産業發展、提升農業産業競爭力上。

  在嵊州,走進巴貝集團旗下專業從事工廠化養蠶業務的陌桑現代繭業人工飼料數字化養蠶未來農場,車間裏,雪白的蠶繭像瀑布一般從流水線上傾瀉而出。嵊州是浙江主要的絲綢生産和出口基地之一,蠶繭産量佔全國的0.3%、全省的10%。近年來,嵊州絲産業進入增速減緩、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為此,嵊州出臺了《嵊州市絲産業發展規劃(2021——2023)》,首次提出要將嵊州打造成“中國絲高地”,其引擎就是巴貝工廠化養蠶項目。

  早在2019年,巴貝集團就攻克了“工廠化養蠶”這一難題,讓蠶寶寶“住”智慧“宿舍”,吃上由桑葉粉、玉米粉等製成的人工飼料。如今,即將建成的巴貝集團工廠化養蠶二期項目,總投資達28億元,全部投産後將實現年産10萬噸鮮繭。這不光提高了嵊州在行業內的競爭力,還為農業創新發展打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企業正不斷探索新藍海,研究絲蛋白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諸多領域的應用。

  多元融合 探索共建共用模式

  從事農業近20載、 49歲的湖州市南潯區舊館街道港胡村種糧大戶田水芳近年卻頻頻冒出提前“退休”念頭。離開老本行固然不捨,但延續傳統的耕種方式,身體已愈發吃不消。兩難間,把他重新留在土地上的,是村裏引入的“星光模式”。

  2019年,舊館街道進行土地全域整治,整村流轉給星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出資完善道路、排灌渠道等基本設施,並整合耕地、農機、人才等要素,一個高品質糧油未來農場初具雛形。

  要在這片土地生根,便要與土地上的人産生聯結。“星光”選擇將大面積土地返租給種糧大戶,為他們提供“耕、種、管、收、儲、碾、銷”一條龍服務,以低於市場價格提供農機服務的同時,以高於國家糧價保護價10%的價格收購。這種“村級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模式,不僅為當地村集體增收37.6萬元,還為種糧大戶每畝增收200元,帶動大戶增收44.4萬元。首批加入的田水芳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機械種田’‘旱澇保收’,種了一輩子的地,沒想到能像現在這樣輕鬆。”

  “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變革,最終是為土地上的人謀福利,未來農場並非要培育農業‘巨無霸’,更不是搶農民的飯碗,而是要將他們納入産業鏈上的環節中。”聶鵬程説,農業的特殊性在於,其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農民生計、農村就業。未來農場建設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促進農業分配體系進一步公平、科學。

  為此,《導則》將共富能力的提升設為未來農場的建設目標之一,即通過創新土地租金、入股分紅、勞動工資、幫扶結對等模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生産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建立健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共建共用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共同富裕。

  這一點,與綠跡未來農場負責人余魁的創業目標不謀而合。5年前,余魁從打拼多年的大城市辭職,回到平湖當起新農人。“務農的人越來越少,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承上啟下,把傳統農耕智慧和新技術結合,接上農業這一棒。”在余魁看來,他們的定位便是一個技術服務型農場。

  他將與農場一路之隔的15畝大棚開闢為“孵化基地”,有意向的農民可在此接受免費實地培訓,只要按標準化種植模式,成功種出一季高品質蔬菜就可“出師”。當了半年“學徒”的村民薛志水順利把模式“嫁接”到自家農田,農場為他免費提供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和“農智雲”數字化管理平臺,一年減少了近一半用工,每年增收近6萬元。

  圍繞未來農場,更多社會資源不斷匯聚。近日,由浙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等牽頭的浙江省未來農場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正式獲批。“我們希望凝聚多方力量,打造國內第一個以未來農場建設為核心目標,服務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綜合性産學研發展平臺。”聯盟秘書長、浙江大學山東現代農業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張洪説,目前聯盟已匯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領域的“十八羅漢”,同時,針對山區26縣及沿海地區的産業調研、與寧波、嘉興、湖州多個未來農場的戰略合作等多個項目已在進展中。

  更讓人欣喜的是,農場建設中的一些摸索探路,已開始自下而上對相關條例、法規,産生流程再造、制度重塑的正向作用。去年10月29日,《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被評為數字化改革“最優規則”,其中吸收固化了我省動物免疫、檢疫、無害化處理等數字化改革成果,形成8條13款數字化內容,從立法層面推動動物防疫整體智治。這種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探索構建的動物檢疫閉環監管機制,受到農業農村部的肯定。

  按照計劃,到2025年,浙江的未來農場有望達50家。“我們希望浙江大地的每個地區、每個産業,都能有一到兩家未來農場為當地提供示範引領,一些中小型農場也可通過數字化連結到眾多小農戶,最終形成多種梯度、利益共用的産業聯合體。”馬梁説,目前省內多地正在出臺相應引導政策。未來農場的建設方向、發展理念也將跟隨數字化技術的迭代不斷調整完善。

  他們希望,通過未來農場的遴選慢慢形成一種發展共識,既做培育也做推廣,讓更多人看到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 肖淙文 祝梅 王雨紅 王藝潼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