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藝術鄉建”開始由星星點點到逐步成風,藝術助力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正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展開。
“藝術鄉建”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文化現象,涌現出義大利阿庫梅賈村、芬蘭菲斯卡村、波蘭薩利派村、南韓甘川洞村等一批成功個案。
藝術家以文藝因子激活鄉村資源,賦予了鄉村發展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具有實操性的、以文化振興鄉村的重要路徑。
寧波棠岙村中國藝術家寫生創作基地 圖源網路
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藝術鄉建”推進機制、打造藝術特色鄉村品牌、實施基層文藝播種計劃、依託數字賦能提質增效等方面的“藝術鄉建”路徑,旨在推動“藝術家駐村”計劃、“文藝村長”制度、“文藝管家”制度、鄉村美術館項目等熱潮的來臨。
“鄉村+藝術”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梳理村莊脈絡、挖掘村莊歷史、保護歷史建築,重塑“一湖、兩街、三溪、四塘、五橋”的村落佈局。同時,緊扣宋韻文化村落要求,“修舊如舊”序化村莊佈局。整個頂層設計都能感受藝術家對歷史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虔誠,感受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美學精神。
市井長巷,聚攏來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久居鄉野,那些獨特的人文影像,會在某一刻聚集、凝練出一種與時俱進的力量,喚醒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
需要重視的是,在“藝術鄉建”工作“熱潮”的背後,也出現了諸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鄉村是什麼?”這是藝術鄉建要弄清楚的首要問題。鄉村既不是藝術家的試驗品和鄉土文明的博物館,也不是城裏人的後花園和小清新們的鄉愁咖啡館。鄉村應當是農民生産生活的場所,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農民要什麼?”這是藝術鄉建要搞清楚的關鍵問題。藝術鄉建,同樣要“以人為本”。在絕大多數的普通農村,常年居住的是老弱婦孺及少量鄉村精英。這是農民群體的基本構成,是鄉村社會穩定的基本結構,是鄉村建設的服務和動員對象。
“鄉建做什麼?”這是藝術鄉建要理清楚的具體問題。鄉村是農民的底線保障,農民需要解決文化生活困境,這是回答鄉建做什麼的前提。藝術鄉建不能只做藝術家們孤芳自賞的個性化實驗,它需要一個互動的發展——藝術鄉建也是鄉村在建設藝術,它是雙向的,是相互激活和喚醒的。藝術鄉建應該在結合農民需求和鄉村傳統與現實條件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藝術想像和藝術實踐,實現“外援式”向“內生式”的轉變,這是農民的期盼,更是藝術鄉建真正要做的“建”。
未來已來,遠方不遠。在“藝術鄉建”實踐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反思精神,不忘“藝術鄉建”初心,盡可能遵循審美邏輯、情感邏輯,尊重鄉村與鄉民的主體性,真正讓藝術鄉建以“美”相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杜頌蘭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