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走訪慰問不妨更“精準”些
中國網 · 路易 金丹 | 發佈時間2022-01-25 14:39:37    

   時下臨近春節,是各級走基層送溫暖、開展扶貧幫困的關鍵時段,各地各相關部門走訪慰問困難群眾活動一波接一波,令人再次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溫暖和體貼,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樸實的情感。這項長久堅持的做法,體現了黨和國家關心弱勢群體政策的一以貫之,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慰問”也要不斷地再做全做實、再“精準”細膩。

  要讓走訪慰問更有實效,事先的“功課”不妨做得更“精準”一些。要提前做好準備帶足“本領功夫”前往。現實中個別地方的慰問,存在著“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現象。有些基層單位,為了息矛盾、化爭端,就偏頗地一味“搞平衡”,在慰問資金物資上“利益均沾”,人人都有,或者縮減受慰問人數量去增加慰問金,或者反之。結果,功課“精準”不到位,慰問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群眾不滿意;對受慰問對象的需求要了解得更“精準”一些。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是整齊劃一的。有的腿腳不好需要輪椅拐杖,有的心血管嚴重需要攜帶型檢測儀、血壓儀等,福利院老人與小孩的需求有差別、失聰者與盲人的需求有差別等等,這時就需要“有的放矢”,慰其所求、問其所“需”,把群眾最需要的“慰問品”,“精準”地送到千家萬戶;走訪慰問的過程要更“精準”些。要充分考慮、理解和尊重對方的心理,走訪慰問不能一味追求所謂“氣勢”,切勿人歡馬叫、前擁後擠的,尤其是下崗者或身有殘疾者,慰問時更應尊重他們的心理感受;走訪慰問的“後半篇文章”要做得更“精準”一些。走訪慰問僅是一個過程而已,關鍵的是,要把對受慰問者的關心體貼始終如一地長期保持下去直至他們“擺脫困境”,否則,受慰問對象就成了一年一度的“臨時演員”,一陣風過後被遺忘乃至漠視,長此以往,也會影響黨和政府的信譽和形象。

  民間有俗語:“有衣送寒人,有飯送饑人”。“寧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説的均為一個意思“把最實用的東西,送給最需要的人”。當下,雖然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已然超越了歷史任何時期,但地域差異、發展差異造成的生活水準差異的現象仍然存在,所以,“精準”的走訪慰問仍然是一項須臾不可放鬆的長期工作。這不僅是雪中送炭、雨中送傘,更是溫暖人心、激發鬥志、密切黨與群眾血肉聯繫的紐帶和橋梁。實踐操作中,節假日的“顯性”慰問要重視,一年四季日常的“隱性”關懷體貼更要做長久、做紮實、做細緻,就此而言,慰問者不僅自己要“心中有數”時時對困難者精準“把脈”,更要“腳下有泥”處處聽取對方的肺腑“發聲”。把一切做全面了、做到位了,這樣的走訪慰問,才能夠精準地“慰”出剛需、“問”出柔情,從而把黨和政府的溫暖、把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送到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手中,更融入心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金丹    | 責編:趙慧子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路易 金丹    | 責編:趙慧子    審核:張淵

原創
    標簽模板不存在(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