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魅族將“賣身”吉利?市場份額僅剩0.1%,能否迎來新生
證券時報 · 辛文 | 發佈時間2022-01-23 14:48:00    

  新年伊始,手機業開始迎來變局,主角為李書福掌控下的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紀時代”)及魅族手機公司。

  據《財經》報道,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星紀時代正與手機廠商“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目前處於盡職調查階段。

  吉利擬洽購魅族

  去年9月28日,星紀時代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吉利汽車掌舵人李書福正式宣佈進軍手機行業,據悉,該項目總部落戶武漢經開區,定位高端智慧手機,整合全球技術和資源,服務全球市場。

  不過,宣佈成立至今的幾個月來,市場始終未見吉利造手機動向,外界也一直疑惑,作為跨界入局者的吉利集團,將如何在門檻較高、高度集中的手機業突出重圍。

  如今,隨著一則洽購消息的出爐,吉利集團如何走出造手機第一步神秘面紗揭開。

  1月22日,《財經》報道,其從相關交易的知情人處獲得確認屬實消息,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星紀時代正與手機廠商“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目前處於盡職調查階段。不過,對此消息,吉利控股集團及星紀時代方面則回應稱:“對市場傳聞不予置評,星紀時代高端手機研發業務正在有序進展,我們希望打造開放融合的生態夥伴關係”。

  企查查顯示,星紀時代成立於9月26日,註冊資本為8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移動終端設備製造、電子産品銷售、5G通信技術服務等,股權穿透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持有其55%的股份,億咖通科技CEO沈子瑜持有其30%的股份,並擔任法人。

  “手機業務對整個吉利汽車工業來講,意義是非常深遠的。手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帶來車機更好地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夠推進智慧座艙水準的不斷提升,從而能夠幫助智慧電動汽車競爭力不斷地提高。”對於造手機,李書福去年曾公開表示。

  李書福認為,手機是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是電子産品市場驗證及軟體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儘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體技術的緊密互動。

  在吉利方面看來,佈局手機業務定位高端智慧手機,將充分發揮吉利和沃爾沃生態圈在設計、研發、高端智慧製造、産業鏈管理等領域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正在建設的時空道宇低軌衛星網等全球化佈局優勢,同時在汽車智慧化、軟體能力建設、科技化轉型等方面相互賦能,實現超級協同。

  魅族已日漸沒落

  魅族成立於2003年,致力於開發優質的MP3産品,是國産MP3高品質的代表。2007年,魅族放棄了MP3業務,轉向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的研發,全面開發高端智慧手機。2009年2月18日,隨著中國國內第一款大螢幕全觸屏智慧機魅族M8的正式上市,魅族手機開始聲名鵲起。

  此後,魅族駛入快車道,銷量和市場份額不斷攀升。魅族官網産品列表顯示,2011年至2014年間共發佈了7款手機,平均一年不到兩部。2015年初,魅族獲得阿裏投資,也由此從“小而美”走上了“大而全”的路線。2015年-2017年間,魅族及旗下魅藍品牌共計發佈了25款手機,尤其是在2016年就發佈了14款手機,機海路線也確實帶來了成效,2016年魅族出貨量達到了2000多萬台,這也是魅族手機有史以來出貨量最高的一年。

  不過,2017年,魅族在人事變動、事業部改革、魅族魅藍品牌分家中走過陣痛期。在調研機構發佈的歷史數據中,2016-2017年間,魅族在國內排名第六七位,但市場份額已經從4.8%下滑到了3.8%。

  如今,據BCI公佈的數據,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31日,魅族的市場份額僅剩0.1%。去年底,魅族官方社區還公告稱,Flyme的手機雲備份即將停運。顯然,與其他同期主流手機品牌相比,魅族已略顯沒落。

  2021年,市場曾傳出魅藍將復活的消息,當年9月,魅族宣佈重啟魅藍品牌。據公開資訊,魅藍是魅族的子品牌,由前魅族CMO李楠一手建立。2015年,魅族手機銷量2000萬部,同比增長超過300%,貢獻最大的正是兩代魅藍Note和魅藍手機。在紅米和榮耀等品牌的衝擊下,魅藍的高銷量沒能持續;更重要的是,魅族的內部管理風波不斷,魅藍這一品牌也被魅族創始人黃章關停,甚至一度面臨被出售的命運。

  今年1月12日,魅藍品牌帶著新品正式回歸,推出的魅藍10系列,售價在699-899元區間,採用紫光展銳旗下虎賁晶片,被定義為“智慧手機基礎款”。不過,魅族能否借魅藍品牌復活,仍待時間驗證。如今若此次洽購屬實,表明魅族復活面臨困境,並期待迎來“新生”。

來源:證券時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證券時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原創
    標簽模板不存在(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