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窗口建設 新聞詳情
河姆渡:滄海桑田猶可見
發佈時間 | 2023-01-04 07:23:46    

   那海風吹拂了七千年。今天,在刻有“河姆渡遺址”的巨石前,從一排排木柱和板樁組成的幹欄式建築裏,仍能感受到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

  “河姆渡”這個名詞,多年來已成為浙江史前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從全社會來説也幾乎是家喻戶曉,而它還在不斷帶來驚喜和新知。

  2023年,是河姆渡遺址發現50週年。我們再次走近它,聆聽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勇敢先民傳來的海洋之歌。

  一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開放以來已有30年了,多數時間它並不算熱鬧,但也從不缺參觀者。就像2023年的開年,仍有幾個遊客隔著玻璃,目光劃過稻作遺存。這個博物館告訴他們:當年一個沉睡了幾千年的聚落遺址赫然出世,江南飯稻羹魚、魚米之鄉的文化傳統可從此直溯歷史長河的上游。

  而在最新的余姚井頭山遺址二期發掘現場,考古基坑已挖至地下8米多深,露出遺址最淺處7800年前的文化層,一片片夾雜在土層中的白色貝殼,格外顯眼。它們更加直白地向人們展現了河姆渡先民當時在海邊生活的模樣。能做到這一步,自然少不了大量考古資金的投入和專業人員的付出。

  這裡就得提到一位考古專家,孫國平。他因長年在野外工作,面龐黝黑。這位兩鬢華發的“挖土人”,從30多年前就開始追問、思考:河姆渡文化來自哪?這個問題牽引著他,走進2023年。

  孫國平主持發掘的河姆渡文化新的代表性遺址——田螺山遺址中,出土了不少木質船槳和海魚骨骸。“這堅定了我對於河姆渡文化來源於本地沿海的信念和預測。”他説。

  新的線索又出現了。2013年10月,颱風過後,兩位放羊的村民在余姚三七市鎮公路邊一處待建廠區的地質鑽孔泥土中,注意到了一些貝殼和骨頭碎片。那些貝殼交到了孫國平手中,讓正在追尋中國海洋文化起源的他眼前一亮。

  由此,余姚井頭山遺址開啟發掘和研究工作。當孫國平揭開井頭山遺址上覆蓋的數米厚淤泥,看到8000年前的貝殼類生活垃圾恍如昨日才被丟棄,他馬上對“滄海桑田”這一個成語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考古隊前兩年裏挖掘出目前所見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漁村。它顯示,浙江這塊沿海寶地,早在遠古時就被我們智慧的祖先所青睞,他們是河姆渡人的“爺爺輩”,是中國東部沿海最早的漁民和航海者。

  “這裡是中國最早的‘海洋家園’。” 孫國平説。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余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源頭,也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更重要的是,由此確認,中國先民不僅在內陸很早發明瞭農耕,而且也很早開始涉足廣闊的海洋。

  現在,“找房子”成為井頭山遺址二期考古發掘的主旨。“目前,只知道先民吃什麼,但居住環境、村莊佈局如何仍未可知。河姆渡的歷史,還要追尋下去。”孫國平説。

  二

  走近井頭山遺址現有的考古發現,記者看到兩大間文物庫房裏,牡蠣、蚶、螺、蟶、蛤等各種海生貝類的貝殼擺了好幾長桌。我們仿佛看到當余姚這片古越之地還與海接壤時,背靠林木蒼翠的四明山余脈,先民們在井頭山腳下建起一方小小的村落。

  他們在晨霧中醒來,腳踩海水拍打的濕地灘塗,面朝魚貝繁盛的古海灣,編織拾貝,捕魚獵鹿。直至海平面陡然上升……

  海洋,塑造著斯土斯民的性格。井頭山遺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那些被發掘出來的成噸貝殼,人們將其戲稱為“史前海鮮盛宴”“史前大型吃貨現場”。

  研究人員向記者介紹,田螺山遺址晚期遺存中發現的稻粒,比早期的稻粒更加飽滿,這是稻種不斷馴化的結果;浙江引以為傲的陶瓷工藝,追根溯源,在河姆渡文化中産生了最成熟形制的炊器:陶釜;河姆渡人居住的幹欄式建築遺存上,普遍運用了榫卯結構,骨耜、骨耒等原始農具也應運而生;田螺山遺址現場館裏,記者看到一件件刻紋骨笄、一件件細巧骨哨、一件件蝶形木器……

  考古工作者一點點拼接著河姆渡的“拼圖”,漫長的新石器時代浙江先民的生活圖景裏,山與海早早就攜手開啟文明的大門。

  海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流淌在浙江人的血脈中,並譜寫下更多的傳奇:

  寧波三江口,姚江、奉化江合成甬江奔流向東,這裡是“河海聯運”的黃金樞紐,憑藉高超的造船技術、先進的航海設備等,宋人將無數滿載商貨的船隻,從中國的港灣開往茫茫大海,書寫千年的航海史詩;

  2021年,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被成功發掘。古城水、陸城門相關建築遺跡,成組碼頭、磚鋪道路、水井、灰坑等保存較好的古代遺跡,兩艘沉船以及數以噸計的宋元瓷片堆積和形式各樣的漆木器等重要遺物“浮出水面”,再現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

  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的浙江沿海,從井頭山到河姆渡、田螺山,又到寧波小白礁沉船和溫州朔門古海港,串起了悠遠而又清晰的歷史長鏈,見證了浙江先民自古勇立潮頭的智慧和拼勁。

  三

  幾天前,河姆渡也入選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為此,我們已努力了3年。”余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楊玉紅向記者表示。

  進入立項名單,是擴大“河姆渡”版圖的一個信號。根據規劃,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和鯔山遺址3個同屬河姆渡文化的國保單位為核心,又補充納入井頭山遺址,再統籌考慮其所處環境及周邊重要相關遺存,從遺址群的角度同步規劃。

  2022年8月17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啟動區工程——古今自然環境展示區設計服務的中標結果公告,為遺址考古公園畫出首張局部藍圖。這個“局部”佔地面積達676畝,可以理解為河姆渡遺址部分的一個全新展陳。

  新年,記者來到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門口,細心的人們發現,這裡已挂上一塊新牌子——余姚市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對於館長謝向傑來説,他也多了另一重責任。

  “現在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是在1993年建成的,通過基本陳列和遺址現場展示了河姆渡文化豐富的人工栽培稻、成熟的幹欄式木構建築、獨特的夾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藝術品。”謝向傑説,隨著近些年浙江史前文化考古發掘的大跨步發展,包括井頭山、施岙等遺址的發現,河姆渡文化在新時代有了更廣闊的意義。

  籌建中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新館將呈現更為豐富的河姆渡文化內涵。可以期待,以四明山麓和翠屏山之間的整個“古寧波灣”為遺産分佈空間、以整個新石器時代為完整序列的全新世中國沿海文化與環境大型綜合博物館將誕生,它具備數字化展陳基本陳列、臨時陳列和專題展廳、文物庫房、考古實驗室、科技保護工作室……

  令人欣慰的還有,河姆渡的文化序列鏈條,仍在不斷延長。

  2022年10月,江橋頭遺址正式開始發掘,到目前已經有兩組河姆渡晚期的堆坑發掘出來。而井頭山遺址,也開啟了二期考古發掘,目前已經觸及到七八米深的文化層。

  時間跨入2023年,今年恰是河姆渡遺址發現50週年。放眼世界,超過40%的人口和大多數中心城市都處於地理條件優越的沿海地區。

  河姆渡的海風昭示著,屬於“江南”的某部分遠古朦朧記憶正在清晰,它讓我們在人類家園常有的興衰遷徙過程中,找到中國海洋文化的源頭,並由此揚起自信的文化之帆,駛向更廣闊的蔚藍夢境。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李嬌儼 陳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