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展廳裏的大運河”,流淌著文明與守望

發佈時間: 2022-05-16 19:42:48 | 來源: 中國水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5月18日,位於洛陽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將正式開館,該館是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國家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工程。

在大運河沿線,在建或建成的大運河主題博物館有好幾座,除了即將開館問世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還有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那麼,各大博物館是如何凸顯“運河特色”的?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盡顯“隋唐韻”盡展“河洛技”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外觀,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位於頂部的一排垂直于地面的倒拱形外立面,有人説它像瓦當,有人説它像波浪,也有人説它像船帆……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設計者、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表示,大家的理解都沒有錯,關於它的解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此前,李立操刀設計了洛陽博物館(新館)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設計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時,他又是如何考慮的?

“一座博物館的設計理念與其定位息息相關,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定位,要求我們既鮮明體現隋唐時代特徵,又表現大運河文化主題。”李立説,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以“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為設計理念。在設計之初,他從水利工程中提取拱形元素作為建築的基本架構,讓一道道拱形的結構支撐起一座宏偉的建築,也撐起人們對運河文化遺産的歷史記憶和想像空間。

李立介紹,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力圖凸顯洛陽的地方特點。比如,建築主體的外立面大量使用了三彩釉面瓷磚,這種由洛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及其團隊設計製作的創新建築材料,在胎體原材料配方、釉料配方、燒制方法等方面,均有別於傳統三彩工藝,製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是傳統三彩工藝應用於現代裝飾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

走進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首先來到了空間開闊的遊客大廳,大廳西側設有一面巨幅玻璃幕墻,太陽光透過玻璃灑進大廳,也照亮了置於大廳東側的一艘大型古船模型。在大廳南側,一條螺旋形步梯被數十根鋼纜吊著,營造出“懸空”之感,頗有“網紅打卡地”的潛質。

古代中國為什麼開鑿運河?隋唐大運河經歷了哪些變遷?一場文物對話的歷史之旅,從“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基本陳列開啟。

走進位於一層的基本陳列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佈滿三面墻體、高約15米、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國脈》,它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還鑲嵌著模擬運河形態的LED螢幕,螢幕上放映著運河之上千帆駛過的動畫視頻。

巨大的浮雕作品加上流動的運河螢幕,向觀眾展示了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整體風貌,呈現出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

穿過序廳,就來到了“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基本陳列展廳。該展覽共分為“天工國運,一統中華”“千年運河,萬物通濟”“隋唐盛世,國運繁華”“古今輝映,源遠流長”4個部分,講述由隋唐大運河帶來的都市繁榮和文化交流,展示位於隋唐大運河中心的洛陽的城市地位及大運河開鑿的背景和技術成就,展現大運河這一人類的傑出創造及其所蘊含的獨特價值。

基本陳列布展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部分展櫃裏已經擺好了種類豐富的文物,展示了隋唐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喪葬習俗,以及房屋建造、水利設施建設取得的技術成就。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曹琥介紹,“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展線上的文物有近千件,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比如回洛倉刻銘磚、“洛陽運河一號”古沉船等。

此外,有別於“文物+講解”的傳統展覽形式,該展不以文物數量取勝,而是試圖將隋唐大運河整體“搬進”展廳。在這裡,遊客不僅能近距離觀察、觸摸從古洛河河道中打撈出的“洛陽運河一號”古沉船,還能走近從原洛陽棉紡織廠廠址整體搬遷來的隋唐時期糧食倉窖遺址,更能走進精緻復原的新潭碼頭,與歷史“對話”。

走進二層展廳,文物展櫃明顯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滿墻的“詩畫運河”手繪壁畫和人工搭建新潭碼頭、南市等復原場景,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運河沿岸的繁忙景象。

二樓展廳外的一面高墻上,安裝著一段長30米、高10米,總面積300平方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在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淤土塊中夾雜著不少石塊、瓦礫、瓷片、動物骨骼等,這些來自不同年代的沉積物,成為運河河道不斷變遷的“時間密碼”,向參觀者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旅途的最後,“城與運”沉浸式環幕影片作為尾聲,將隋唐大運河沿線的一個個城市串聯起來,生動展現城市與運河的千年邂逅。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從“眺望歷史”到“觸摸歷史”

拱宸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大關橋之北,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這座具有300多年曆史的橋梁,藏著運河百年的歷史。

位於拱宸橋邊的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館內承載著運河的前世今生。

自古杭州便有“因河而興”之説。隋代運河南北貫通,千里通波,使得錢塘郡升格為州;元代大運河全線開航,杭州成為運河最南端的城市,通過水路可直抵大都,繁華經貿使得杭州得到巨大發展;明清時期,運河畔的北關夜市往來輻輳,興盛無二……修建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的目的,即是記錄和展示過往歲月中,運河所蘊藏的豐厚遺産。

進入展廳,有一組單色群雕——運河的開鑿者。開鑿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從文獻記載來看,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開鑿了從邗城到末口(即今天的揚州到淮安)的邗溝。在“古運河圖”中可以清楚看到,邗溝全長150公里,是文字最早記載的一條人工河道。

在第一展廳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距今已有2400多年曆史,是博物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

到隋唐以後,大運河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經濟方面。有一張船票特別有意思。它是清朝末年的,上面印有“順風快利”四字,表達了商家希望一帆風順,早日獲利的美好希望。

大運河浙江段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産”,是跨流域的大型水運體系,涉及太湖、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等自然水域,構成複雜,迄今仍承擔著繁重的航運任務。展廳地上是一條流動的運河,閃閃發光。原來,這裡用微縮模型做出了大運河及兩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

工作人員指著一個高40多釐米、底面積約52平方釐米的錐形木製用具説:“這是我們收集到的有關運河最具價值的文物。”它是清光緒年間的蘇州府官斛。當年,農民交皇糧就是用它來計量重量,一斛大約是35.8公斤。稻米稱重過後由官員登記,打包送上運河漕船,經過幾個月的運輸,蘇州農民的勞動成果也許到了守衛北京城某個官兵的家裏,成了餉糧。據介紹,運河漕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清代形成了十分嚴密、精準的制度,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觀,這個官斛就是見證。

博物館收集和珍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是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是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是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是運河水上人家生産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是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

博物館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運河博物館內,參觀者會看到一幅反映運河漕運文化的720平方米的動態畫卷。

“短短的十幾分鐘時間內,你就能看到當時京杭運河邊的繁榮景象:春意盎然的某一天,岸上的灰白建築交代了當時的年代,河中船隊交織,橋上人流有挑擔推車的、作揖問候的,碼頭上有裝貨卸貨的、等候擺渡的,河岸上有集市、戲臺,炊煙嫋嫋的民居、河邊淘米的百姓。”工作人員指著效果圖介紹。

第三展廳還專設有一個“模擬運河之旅船艙”,將實景拍攝的資料,通過高亮度投影機、270度水準視場角柱幕投影三維視景系統,逼真地顯示“大運河”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觀眾只要帶上特製眼鏡,坐在椅子上,就如同身臨其境,開始從杭州到北京的運河之旅,欣賞京杭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

另外,序廳部分也非常有創意,三根托重柱改裝成了象徵京杭運河南端的拱宸橋的兩個橋墩和一艘帆船,對面是象徵京杭運河北段通州白浮泉的九個噴水龍頭,而倣真水地面則代表著京杭運河。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穿越千年的“運河百科全書”

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幾乎是這座城市的運河發展史。揚州素有“世界運河之都”美名。這座城市因“運”而生,應“運”而興,與大運河同生共長。

江蘇省揚州市三灣古運河畔,近8萬平方米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一艘巨船泊在岸邊,迎接著八方遊客。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國內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力求全方位展現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博物館由展館、內庭院、館前廣場、大運塔和今月橋五部分組成,新唐風建築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館藏1萬多件(套)與運河相關的文物展品,時間跨度為春秋至當代,涵蓋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等。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和“運河上的舟楫”“運河濕地尋趣”等9個專題展覽,生動展現大運河在國家治理、文化融合、對外交往、河工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蘊含的中國智慧。

展廳裏,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從河南開封附近截取的汴河河道剖面,長25.7米、高8米,佔據了一整面墻。唐、宋、元、明、清歷代河道底層土色、沉積文物清晰可見,還標注了歷代河面寬度與深度,大運河河道在不同時期的變遷一目了然。

55噸的唐代船型磚室墓、27噸的南宋磚瓦窯,都是從考古現場整體套取,反映了大運河與沿岸人民生活的緊密聯繫。長7.5米的兗州府鎮水鐵劍與造型樸拙的鎮水銅牛並列展示,訴説著古人治理運河的故事。

觀眾在展廳不僅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還能了解運河沿線水利工程、漕運鹽利、飲食風物、舟船樣式等。

“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以城鎮歷史景觀再現模式,打造了一個具有歷史場景和真實業態的沉浸式展廳,讓觀眾走進運河沿線城鎮村落,體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

街肆兩旁商鋪林立,布莊內,各色時興布料等待著愛美人士挑選;茶館裏,説書聲與喝彩聲不絕於耳;驛站內,參觀者可以郵寄明信片,挑選伴手禮……“星空”中不時燃起絢爛煙花,映照著運河沿岸的熱鬧生活。

“觀眾是這個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遊街、購物,構成一幅鮮活的運河繁華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説。

“運河上的舟楫”展以實景和數字投影結合,讓觀眾體驗沿著運河坐船遠行。

展廳裏,有一條複製的“沙飛船”。它是明清時期江南大戶人家娶親、看戲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乾隆南巡時乘用的船之一,相傳為揚州沙氏所造,以船速如飛聞名。

登上“沙飛船”,便可體驗一場運河之旅——從杭州出發,經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一路航行到揚州。船身輕搖,微波將河面劈成兩半,入洞穿橋,走街過鎮,兩岸山水與城鎮風光盡收眼底。

位於地下一層的“運河迷蹤”展專為青少年打造。這是一個融合古風和二次元風格的體驗空間,讓青少年通過“密室逃脫”遊戲,了解運河水工科技,領略運河沿岸風物。

“來博物館,參觀不是唯一目的。成年人可以探尋大運河的歷史,感受大運河豐富的文化內涵,少年兒童可以在互動體驗中走近大運河、愛上大運河。”鄭晶説。

(綜合人民日報、洛陽網、九派新聞、江南遊報、錢江晚報)

推薦閱讀
南水北調助力京杭大運河實現近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作為國家水網建設中的國家隊、主力軍,一年來,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主動加強與沿線地方合作,積極推動建設區域水網、地方水網,為建設“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迴圈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宏偉目標貢獻國資央企力量。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董事長蔣旭光表示,綠色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底色,是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優化河湖生態系統離不開國家水網的構建。
“展廳裏的大運河”,流淌著文明與守望 在大運河沿線,在建或建成的大運河主題博物館有好幾座,除了即將開館問世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還有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那麼,各大博物館是如何凸顯“運河特色”的。一場文物對話的歷史之旅,從“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基本陳列開啟。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曹琥介紹,“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展線上的文物有近千件,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比如回洛倉刻銘磚、“洛陽運河一號”古沉船等。
揚州:運河沿岸麥浪翻滾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沿岸綠意盎然。
淮安市淮安區打造現代版大運河“清明上河圖” 圖為5月13日上午,一位騎友騎行在綠樹紅花夾道的裏運河百里畫廊湖心寺遺址段。淮安區以生態繪底色、産業提成色、宜居增靚色、人文顯特色,濃墨重彩精心勾勒百里畫廊淮安區段“工筆畫”,全力打造現代版大運河“清明上河圖”。朱天羽攝。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