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運河區委宣傳部、運河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大運河文物收藏展在滄州文化大廈開展。這裡展陳了滄州進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來出土的1000余件陶瓷、瓷片等物件。這些物品雖然多有殘缺,但每一塊瓷片都訴説著一段歷史故事,每一個物件都反映了不同時期大運河滄州段的風土人情。
“從南到北”展現
大運河畔百姓生活
展廳設置了大運河文物展示區和中國陶瓷史發展展示區。大運河文物展示區主辦方按照從南向北的順序,“一條龍”式展出了從吳橋到青縣8個縣市區所在運河段河道疏浚過程中收集、整理的文物殘片。中國陶瓷發展展示區則展陳了中國不同時期的陶瓷實物及殘片。
運河區文旅局工作人員孔德軒介紹,此次展覽面向所有市民,很多人可能對陶瓷的歷史並不了解。設置中國陶瓷發展史展示區,可以讓大家了解不同時期陶瓷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可以和大運河文物展示區的陶瓷進行對比。
大運河文物展示區展示了陶瓷、瓷片、船錨、船板、甚至還有葦草。“這束水草是在南湖西側發現的,經考證,這是明代工匠在搭建防水堤壩時,塞在堤壩上木樁縫隙中的,這樣堤壩會更堅固。”孔德軒介紹,這些發現充分體現了那個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吳橋段展示區,一片片青瓷、白瓷、青花瓷等瓷器的碎片在暖色的燈光下古韻十足,“福”“囍”等字樣表達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瓷碗釉面生動的人物描畫展示著元明時期制瓷匠人高超的工藝水準。“吳橋縣在河道疏浚工作中收集、保存的瓷器碎片最多,從五代到清朝各個朝代的文物碎片幾乎都有,主要以元明兩朝為主。”孔德軒介紹説:“從瓷面彩繪圖案的風格來看,這部分瓷器大多數是當時滄州地區百姓日用瓷器及節日祭祀等活動所使用的器具,這些瓷器都是來自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等名窯。這些瓷器能來到滄州,表明運河在運輸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碎陶瓷片
“講述”滄州歷史
中國陶瓷史發展展示區選擇的展品大部分是從滄州出土的。在元代,滄州出現了通透的白瓷、精美的青花瓷,據介紹,在古代,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器皿是有嚴格規制的,此次展出的一些瓷器,只有朝廷高官或者部隊軍官才能使用。這就可以證明,在元代時期,有高官在此駐守,這也代表了元朝對滄州地區運河段管理的重視程度。
記者發現,從吳橋展區到運河區展區一路“從南到北”觀看下來,瓷器碎片釉面圖案呈現出“由簡到繁”的規律。“因為運河區在古代時同樣也是地方政府駐地所在,也是整個滄州地區瓷器等器物的運輸集散地,因此運河區出土的瓷器碎片層次、規格上更加豐富,工藝、品質相對更高。”孔德軒解釋道。
在滄州小南門附近出土的一塊元代瓷器殘片上,刻畫著精美的人物形象。畫中的人物帶著高頂的帽子,表情威嚴。孔德軒介紹,這應該刻畫的是元代的一名武將。“這件瓷器上的人物表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足可見當時匠人的技藝高超。”孔德軒讚嘆到。
連通南北
形成運河文脈
記者注意到不同時期的青花瓷,青花的顏色不一樣。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是更加純凈透亮的藍色,即使現在來看,也是非常精緻的。而到了清代,藍色的純凈度則下降了很多。
孔德軒介紹,青花瓷的青花工藝,實際上是在釉料中添加了氧化鈷,而這種材料當時主要産自中亞地區,按照現在來説,這是進口産品。
古代運輸工具相對落後,船舶成為快速運輸大量沉重物資的重要交通工具。貫通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方物資運輸的“高速公路”,為南北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而滄州,就像是一個高速口。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戰略地位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德軒介紹,出土的這些物件,雖然以不完整的物品居多,但是對於我們研究滄州的歷史乃至全國歷史來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瓷片的工藝看到不同時期的制瓷工藝。可以通過瓷片上的畫和字,了解當時的人文特色。這些瓷片大多是生活器具和祭祀器具,可以反映相應時期,滄州運河岸邊的生活風貌,進而反映該時期,整個運河沿岸人們的生活風貌。
“大運河連通南北,不僅能運輸物資,也見證著南北方文化的融合。我們對大運河文化的研究永無止境。”孔德軒説。
原標題:《【媒體看運河】滄州晚報報道我區“大運河文物收藏展”》